生命飞翔
——端午祭屈原
郑焕清
公元前278年5月5日,汨罗江畔雷电交加,风雨如晦。一个孤独瘦弱的身影在江边久久徘徊,长髯乱发,仰天吟啸:“皇天啊为何如此震怒,让楚国遭此大难。百姓惊慌失措啊,沿长江汉水四处逃散。生灵涂炭啊春心忧伤,魂兮归来啊哀我江南…”泪水裹着雨水,浸透了他枯槁的身体…

流放九年的楚国三闾大夫屈原,从难民口中得知秦将白起已攻破郢都(古江陵),焚毁夷陵(楚国先王墓地),尽废楚宫。这座经营600年,占地16平方公里的江南第一大都城被夷为平地。800年辉煌难再,“章华歌舞终萧瑟,云梦风烟归苍茫。”
屈原闻讯失声痛哭,悲愤欲绝。今早来到江边,泽畔行吟仰天啸,飞身冲向万里涛。屈子纵身一跃,如闪电划破长空,留下一道永不消逝的光芒。
屈原以身殉国,以己祭天,为他深爱的“蜷局顾而不行兮”的故土首丘,为这块土地上“长太息以掩涕兮”的艰辛民众,为“香草美人”的政治理想和楚国命运,“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那一刻屈原的有形生命陨落了,精神生命却高高飞翔,一个伟大的灵魂冉冉升起,与日月同辉。
飞翔,是屈子诗歌的经典意象,飞翔,是屈子精神的恢宏气象,飞翔,是屈子生命的永恒姿态与不朽形象。“自古鸾凤高飞不群啊,我要驾玉龙直上太空”。“前有为月神驾车的望舒先行啊,后有风神飞廉奔随”。“驾八匹龙马蜿蜒飞驰啊,神思飞扬超越无边”。“凤凰羽翼如巨大彩旗啊,高高翱翔凌空舒展…”
这些神思飞扬的诗句在屈赋中数十次出现,既是楚文化巫祭神异梦幻,道学睿智玄妙的思意浸染,又是屈子自由奔放的生命渴望和高翔不羁的精神向往,血乳交融为楚辞瑰丽奇伟的风韵色调和屈子昂扬不屈的生命气象。屈原是楚国一只高飞独鸣的孤鸿,又是中华民族引领无数文人志士生命飞翔的头雁。

屈子飞翔,化作瑰玮雄奇的浪漫诗章。《离骚》是生命翱翔与绝唱,《九歌》是精神昂扬与礼赞,《天问》是思想求索与解放,《九章》是人格圣洁与芬芳…以《离骚》为灵魂和骨骼的《楚辞》,开启了中国文学灿烂序曲,具有开拓性的历史价值和历久弥新的文学生命意义。
《楚词》开创了先秦诗歌文学新范式。《诗经》作为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写实抒情风格和比兴手法奠定现实主义文学鼻祖地位,是中国文学的滥觞。屈子博采众长,创造出从内容到形式都令人耳目一新的《楚辞》。神秘狂野、亦人亦仙的神游性文学意象,香草美人、艾萧椒兰的隐喻性艺术手法,跌宕错落、自由多变的开拓性体裁样式,唯美典雅、辞切古今的独创性语言风格,形成迥异于《诗经》温柔敦厚的“南方诗歌”浪漫主义美学范式,与《诗经》并列为先秦中国文学的两座高峰和后世文学发展的“两大基石”。《离骚》之深,《九歌》之美,《天问》之奇,《橘颂》之洁…是永不凋谢的诗中奇葩。
《楚词》赋予诗歌文化精神和灵魂生命。学者李泽厚说,“楚辞浪漫神异,实际承载着先秦理性精神。这种矛盾统一性成为后世文学创新的重要源泉。”《离骚》的爱国情怀,《天问》的批判精神,香草美人的政治理想,九死无悔的斗争精神,“世人皆醉我独醒”的个体意识觉醒…理性精神与浪漫思维结合,世俗生活的临摹叠映与精神意趣的飞扬奔放相统一,使文学有了鲜活艺术生命,为创新发展注入涓涓清流。
《楚词》立起文学发展的领航灯塔。《楚辞》中的续章是《离骚》《九歌》的遗音余韵,两汉大赋直承屈赋衣钵,魏晋文章满是屈子风骨,唐诗袭其浪漫,宋词得其瑰丽…董仲舒《士不遇记》,李白《行路难》,柳宗元《江雪》,苏轼《赤壁赋》,辛弃疾《摸鱼儿》都是效屈的名篇佳构。从效仿到超越,中国文学风骚赓续,弦歌不辍。
梁启超先生说:“凡为中国人者,须获有欣赏楚辞的能力,乃不虚生此国。”不学诗,无以言。不读骚,慢言诗。《离骚》为“文之枢纽”,屈原为“中国诗魂”,没有屈原,不可想象中国文学的样子。屈子飞翔的生命融化为一座横亘千年的文化高峰。
屈子飞翔,闪烁上下求索的思想光芒。翱翔八极,《问天》求索,一问就是172个问题。天地宇宙谁来开辟?日明夜暗何时开始?羿为何要射九日?鲧不能治水为何委以重任?益的统治权为什么会被剥夺?禹的天下却繁荣昌盛…天文地理,治乱兴衰,无所不在诘问之列。
人类最宝贵的思想不是千年不易的经典语录,而是面向未来与未知的思想求索,是在已有思想面积之外的拓展与突破。《问天》之可贵,在于诘天问道的思想解放与自由,在于追求光明真理正义的质疑批判精神。“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不断解放思想,不断求索突破,才能走向光明未来。
屈子求索思想、民本思想、美政思想,使他站在先秦思想家的行列。思想是灵魂的乳汁,是文化的基石。放逐屈原就是放逐思想,禁锢灵魂。郭沫若先生在话剧《屈原》中借婵娟之口悲愤高呼:“先生死了,楚国就失去了灵魂”。灵魂出窍,怀王的昏聩,南后的贪婪,靳尚的谗媚,再也没有遏制的声音,楚国灭亡不可逆转。
屈子飞翔,耸立耀古烁今的精神丰碑。忠贞不迁的爱国精神,九死不悔的斗争精神,矢志不渝的求索精神,出污不染的人格精神,是屈子精神的斑斓气象。
爱国是屈原生命的全部,以才报国,以忠谏国,以身殉国,是其生命三部曲。怀王初期,屈原出任左徒(副宰相),“思君莫我忠兮,事君而不贰”。对内“励耕战,举贤能,禁朋党,明赏罚”,对外联齐抗秦,一度使楚国强盛,威震诸侯。但张仪使用离间计,怀王贪图商於之地而与齐绝交,听信宠妃南后和上官大夫等人谗言,贬屈原为三闾大夫(管祭祀)。不顾屈原反对,亲往武关赴约,被秦所拘,客死秦国。原本“连横则秦帝,合纵则楚霸”的力敌之势,从此天平倒向秦国。
“世溷浊而不分兮,好遮美而嫉妒。”椒兰遮蔽,艾萧丛生,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屈原初放汉北,再逐湘南。
在楚才晋用楚才秦用的时代,屈原完全可以西北飞,到芳草之地去抱负天下,实践美政理想。但“后皇嘉树,橘来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流放九年而不去国,身处逆境,爱楚忧楚兴楚之心始终未曾泯灭。“虽体改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你可以惩罚身体,但摧毁不了我的斗志。直到郢都被屠,秦军战车碾碎了屈子梦想,“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追随先贤以身殉国,他把自己的全部献给了国家。
屈子爱国纯粹高尚,他是坚定的爱国者,再艰难,理想不曾放弃,再困厄,信仰从未动摇,生命中惟有忠诚忠谏与忠魂。
他是清醒的爱国者,能打败楚国的不是强秦,而是自身意志彷徨,精神塌陷,美丑不辨,贪腐横行。虽危机四伏,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
他是纯洁的爱国者,“宁赴湘流葬于鱼腹,安能使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决不同污秽合流,决不向权暴妥协。行廉志洁,忠贞不渝,飞翔的生命,立起一尊万世景仰的精神标杆。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屈子飞翔的生命,挺拔的精神,澄澈的灵魂,深刻影响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和中国人的生命气质。从贾谊、司马迁、李白、苏轼,到鲁迅、闻一多,中国文化精英谁没受过屈风熏陶?从霍去病、诸葛亮、岳飞、左宗棠到抗战英雄,谁没经过屈魂洗礼?宋玉为其招魂,贾谊凭吊赋诗。司马迁惜墨如金,却用1200字为其立传,塑造“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可与日月争光”的不朽形象。李白赞“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苏轼说“楚人悲屈原,千秋意未歇。”陆游感叹:“离骚未尽灵均意,志士千秋泪满裳。”文天祥心仪,“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同样铁骨铮铮的鲁迅敬屈原“逸响伟辞,卓绝一世”。
伟人毛泽东说:“我们是这位天才诗人的后代,对他的感情特别深切。”挥笔写下“屈子当年赋楚骚,手中握有杀人刀。艾萧太盛椒兰少,一跃冲向万里涛。”并多次在高干会上荐读《楚辞》,还将《楚辞集注》作为礼物赠送中日破冰之旅的田中角荣首相。这高规格礼敬文化先贤,可见屈原对中国的影响,对中国精神、中国性格、中国文化的影响之巨、之深、之远。
一个民族的历史高度是由无数生命飞翔的高度决定的。中华民族饱经忧患而生生不息,无数次浴火重生,无数次凤凰涅槃,就是因为一个又一个生命飞翔才创造了辉煌历史,才有披荆斩棘奋勇向前的信心和力量。
“行吟泽畔放屈原,为伊太息有婵娟。行廉志洁泥无滓,一读骚经一肃然。”屈原是历史的,是历史深处的生命绝响,屈原又是现实的,是现实奔赴的精神守望。2300多年前那一声气吞山河的生命绝响,铿锵悲壮,音韵悠远,至今仍在我们心头震荡。
(2025年5月写于汉口)

作者郑焕清 1968年3月入伍,原铁二师八团战士、排长,军务参谋、连指导员、营教导员,宣传科理论辅导员、政治处副主任。1984年3月转业,先后在县、市党委、政协机关工作。2015年退休。现居武汉。
槛外人 2025-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