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消逝的电波:《逝水留痕》与一个民族的精神解码
文/广东省社会政策研究会红色文化委员会副主任
池朝兴
2025年5月23日
珠江的霓虹璀璨如星河,5G信号在空气中无声穿梭。
在抗战胜利80周年的历史节点上,在这个信息爆炸却记忆短暂的时代,广州开发区、黄埔区(老干部)老年大学文学创作刘兰玲老师和中级班学员以及黄木湾文学公社的文学爱好者们,做了一件具有深远意义的事情——他们自筹资金重新出版了隐秘战线抗日战士徐佩珩的回忆录《逝水留痕》。这一看似普通的出版行为,实则是一次跨越时空的精神接力,是对“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这一真理的生动诠释。为此,我们向《逝水留痕》的再版以及为此项目工程作出奉献努力的团队和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和崇高的敬意!

习 主 席说,“我们要永远铭记英烈的英雄事迹,世代发扬英烈的英雄精神。”“对为国牺牲、为民牺牲的英雄烈士,我们要永远怀念他们,给予他们极大的荣誉和敬仰,不然谁愿意为国家和人民牺牲呢?”
广州开发区、黄埔区(老干部)老年大学文学创作中级班的学员们和黄木湾文学公社的文学爱好者们,用自筹资金的方式,让隐秘战线抗日战士徐佩珩的回忆录《逝水留痕》重见天日。这不是简单的书籍再版,而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解码,是对一个民族集体记忆的深情呼唤!

徐佩珩与丈夫龙学湖的故事,是抗战史诗中最隐秘也最动人的篇章之一。他们将电台藏于泥墙之内,将天线伪装成晾衣竹竿,用96节手电电池串联成生命线——这些细节不仅记录了一个谍报工作者的专业素养,更展现了一种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超凡勇气。当徐佩珩怀抱婴儿收发电报时,当她在日军皮靴声逼近时握紧丈夫的手时,她不仅是一位战士,更是一位母亲、一位妻子。正是这种多重身份的叠加,使得《逝水留痕》超越了单纯的战争回忆录,成为一部关于人性、爱与牺牲的永恒叙事。
广州的这批老年文学爱好者们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点。他们自筹资金的行为本身,就是对徐佩珩精神的当代诠释。在一个物质主义盛行的时代,他们选择用最朴素的方式——自掏腰包,来守护一段不应被遗忘的历史。这让人想起徐佩珩在回忆录中记载的电码:88是“向战友致敬”,77是“中华民族万岁”。今天,这些老年文学爱好者们用自己的方式,向历史发出了属于这个时代的致敬电码。
《逝水留痕》最打动人心之处,在于它展现了革命者作为"人"的真实面貌。徐佩珩晚年整理的电讯密码本残页上,不仅有标准电码,还夹杂着通俗小说《二度梅》的感人情节,以及给襁褓中女儿画的简笔小像。这种公私交织的书写状态,打破了我们对于革命者的刻板想象。他们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而是有血有肉、有爱有痛的普通人。正是这种普通人在非常时刻展现出的非凡勇气,构成了民族精神最坚实的基石。
黄木湾文学公社的文学爱好者们显然深刻理解了这一点。他们在再版过程中,不仅关注历史事件的宏大叙事,更珍视那些充满烟火气的细节。这种编辑理念,使得《逝水留痕》不仅是一部历史文献,更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精神桥梁。当读者看到徐佩珩如何在危险环境中依然保持对文学的热爱、对家人的牵挂时,那段遥远的历史突然变得可触可感,那些崇高的理想也变得具体而亲切。
在物质丰裕的今天,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读懂“96节电池”背后的爱国主义密码,理解“假扮夫妻”背后的理想主义纯度。广州这批文学爱好者的努力,恰如徐佩珩当年藏在竹竿里的天线,仍在向星空发射着永恒的光亮。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证明,真正的文学永远不只是风花雪月,更是民族精神的守护者和传承者。
《逝水留痕》的书名本身就是一个绝妙的隐喻——逝去的是时间,留下的是永不磨灭的精神痕迹。而广州这批老年文学爱好者的行为则告诉我们,记忆不是被动保存的遗产,而是需要主动传承的火种。在这个意义上,他们不仅是书籍的再版者,更是精神密码的译电员,将那个特殊年代的光亮,传递到当下的心灵。
当珠江的霓虹与80年前的烽火在书页中交相辉映,我们终于明白,真正的文学永远与一个民族的精神命运紧密相连。感谢这些普通的文学爱好者,他们用最朴素的方式,完成了一次最崇高的精神解码。
作者简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