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应昭
我出生在淮安市清江浦,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清江浦。1959一1961年,我8一10岁,遇上了新中国持续三年的严重干旱,农业歉收,食品短缺,清江浦与全国一样,人民生活困厄,年幼的我也经历了那个时期饥饿的考验。虽时过六十多年,但清江浦人共度时艰的往事至今仍历历在目。
当时的清江浦属县级淮阴市,淮阴市是由清江市和淮阴县合并而成。遭受旱灾的淮阴,粮食减产、四季蔬菜短缺,农村农民和城市居民生活日子都不好过。清江浦城市居民成人月供应粮食标准由27斤被节约3斤,改为24斤,食油由月供半斤降为4两。那时城里人一日三餐除每月凭票供两块豆腐、半斤猪肉外,几乎没有其他副食品补充。计划供应的蔬菜不能保证,有的也多是包头菜、辣萝卜、老青菜,有时把大葱也买来当菜吃。记得当时菜场没有卖的黄胡萝卜在“黑市”上100斤需十二元,要花去当时上班人月工资近一半,这还是农民挑着柳条筐偷偷在巷子里卖的。
由于吃不饱,缺少营养,有人得了浮肿病或肝炎病。1959年,我二姨父带淮阴市500名青壮年支援新疆建设,外祖母为照顾四个年幼的表弟妹也去了新疆。留下来的外祖父常常煮一次辣萝卜饭吃几顿,得了浮肿病。1961年初,急得我外祖母只好放下新疆的四个表弟妹赶了回来,一段时间调养后,外祖父身体得到了好转。肚中粮食少,充饥的青菜没油缺姜,我的几个同学吃得嘴唇都发紫了,当时人们称之为“菜乌”。
粮食凭票证按细、粗搭配供应。细粮供应的是小麦标准面粉,每斤一角五分九,颜色暗灰的籼米是陈米,有的还散发着霉味,每斤一角二分;粗粮也叫什粮,有稖头面、山芋干(丝)、山芋干面、芦黍(高粱)面、榨过油的黄豆饼(粕),粮店当时还卖过生山芋,一斤粗粮券买5斤山芋。生山芋最受居民欢迎,煮熟了吃耐饿,往往一到货,很快就被居民买光。高粱面少吃点还可以,连着几顿,大便都困难,拉出来像羊屎蛋一样紫黑,一个一个的。供应的油多是菜籽油,春节时才有豆油供应。有一段时间供应的是棉籽油,棉籽油下锅烟大呛人卡嗓子,做出的菜都含有棉籽辣乎乎的刺激味。
为了解决果腹问题,当时的清江浦人想尽了办法。有的用辣萝卜丁或胡萝卜丁拌米煮饭,既是菜又是饭;有的煮出米饭后,再用包头菜或青菜烫饭吃,汤汤水水填肚皮;有的找关系到清江浦城里(南门,在市保健院对面)、城外(城北,在东长街)的两个豆腐坊“开后门”买点豆腐渣拌点面烙饼或放点葱、油、盐炒着吃;有的从酱醋厂买来醋糟(酿过醋的麦麸)加点面和菜丁勒成团蒸着吃或烙饼充饥;有的将粮店用代粮券买回来的豆饼砸碎,用水泡开后加点咸菜炒,当作美味佳肴;吃过稖面粥的锅和碗不用水洗经手抹舌舔被弄得精光干净……我们上学的学生经常在口袋里装一块熟豆饼,饿时在课间啃两口,所谓熟豆饼是给黄豆加热榨油后的豆粕,没有生豆味,但熟豆饼结实如砖块,咬了半天难啃下一小块。
那时家里用的碗除蓝边碗外,多用粗瓷大碗或土窑带釉大碗,因为不少人家烫饭、稀饭、面条做好后要一次性分餐,避免嘴慢的少吃挨饿。我印象很深的是一溜大碗排在大桌上,一勺一勺地将饭均匀地盛到每只大碗里。
那三年里,凭票计划供应外的食品有高级饼、高级糖等,国营、集体商店里有专柜销售。所谓“高级”除营养好就是“高价”。一块上海产的印上花纹的高级饼(形同广式月饼)要一元二角。地产的台酥、条酥等油炸甜食品也被列入高级的范畴。清江浦特产炕饼中间夹上了豆粕,每斤还卖一元二角。国产食糖短缺,销售的多是进口的有点发黄的古巴砂糖。伊拉克大蜜枣脯非常甜,深受大人小孩青睐。三年困难时期让我最早知道有古巴和伊拉克这两个国家。为了生活,我父亲曾跑上海贩水果糖到清江浦,我曾在刚建好的水门桥南堍路边摆上小方桌卖过我父亲从上海贩来的水果糖。玻璃纸包的水果糖八分一块,锡纸卷的圆柱形水果糖,一管十块糖,一元一管。
1961年冬天的一天,我们家断炊了,早上一家人都没起来,无奈地睡在床上。居委会的小组长周大奶奶看到我们家大半天没开门,跑去喊门后才知道这个情况,她赶紧报告给居委会,居委会当即报告给城北公社,当天,居委会将救济的五斤山芋干丝送上了门。这五斤山芋干丝,我终生难忘,记得第一顿吃法是用青菜烀山芋干丝。 由于饥饿一时没法,有人也做过一些不体面的事。1960年,为了谋生,我父亲在八面佛东南角(原酱醋制品厂西墙外)搭了一个芦席油毛毡棚子卖面条。那年夏天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时值9点多钟,一阵紧促拍门声夹着“老郭,老郭,快开门”的喊声,打开门一看,一名穿着水淋淋雨衣的男人一步跨进了门,嘴里紧张地哆嗦着:“我到你家躲一躲,家里两个孩子饿得实在没办法,想掰几根稖头没掰成,被繁荣大队的人发现了……”来人是淮阴地区粮食汽车二队一梁姓驾驶员,跟我们家人都很熟悉,人还是蛮好的。为了孩子不挨饿,他竟不顾脸面了。当时,八面佛(现淮海广场)四周多是农田,粮汽二队就在上海路的北边……1961年整顿市场,我家那个芦席棚拆了,又到了水门桥东北的一汪塘边搭起了芦席棚,因而,我家断了正常的收入,才有了后来断顿的事发生。
为了激励人民共渡难关,国家号召开展勤俭节约活动。一曲《勤俭是咱们的传家宝》就创作于1960年,并很快在全国传唱开来,影响很大,城乡很多人都会唱这首歌,这首歌至今对我还产生作用。工矿、商贸等企业,机关事业单位都注意精打细算,人人以节约为荣。家庭日常做饭,许多人家都专门准备了一个坛子,每天淘米前从约好的米中抓一把放入坛中,以备缺粮时。居委会配合国营粮店在群众中开展“巧姑娘饭”活动,如把米炒一炒再放水煮,做出来的饭膨松,份量似更多。酱园店、肉店用荷叶包裹食品,糖烟酒店用旧书报糊包装袋来装盐等食品。位于东大街上的闸口公社毛巾社生产回纺粗毛巾,编织回纺手套,织出回纺布供人们使用。回纺布一般都比较厚,清江浦许多人都用它做过衣裤穿。
回想清江浦人同心同德、坚忍前行、共度时艰的往事,感慨万千。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渡过了那三年的自然灾荒……看现在,改革开放赢得了国家百业兴旺,人民丰衣足食、幸福安康。中央领导同志要求我们“不论我们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不论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仅是我们一路走来、发展壮大的重要保证,也是我们继往开来、再创辉煌的重要保证。”
择写昨天那段沉重的记忆,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迎接更加美好的明天!
2019.12.18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