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军
岁月留痕(自传)连载
第二十八章:
生活转机与地质探秘(1991年)
1991年,是我人生中承前启后的重要转折年。这一年,家庭生活迈向安稳,地质研究迎来突破,而那些渗透在日常中的烟火气息与科学探索的深邃感,共同编织成了一段充实而富有意义的时光。
一、居所与家庭:烟火暖人间
单位为无房户分配的宿舍,成为我们告别艰辛的起点。两间相通的屋子虽简朴,却用立柜隔出了生活的层次感——里间卧榻安睡,外间待客置物,更重要的是彻底告别了烧油炉子的岁月。从前在平房时,每月仅靠8车原油取暖,燃烧时浓烟蔽日,连家禽都被熏得羽毛发黑,冬日里满是呛人的油气。如今暖气取代黑烟,室内暖意融融,这份安稳让我倍加珍惜。
当年,爱人又调入华孚制药厂工作,双职工的收入让家庭经济渐趋宽裕。五岁多的儿子正是顽皮好动的年纪,每日清晨送他去三里外三中附近的幼儿园,成了一场充满童趣的“战斗”。他会趁我不注意将我推下土沟,看着我狼狈爬起时笑出眼泪;也会蹲在路边专注观察蚂蚁搬家,任我怎么催促都不肯挪步。这些琐碎日常,虽忙乱却满是温情,让平淡的日子有了鲜活的温度。
二、地质深耕:解密大地的密码
在地质研究的战场上,我与团队以三维地震反射图、测井资料和地层倾角数据为“武器”,在松辽盆地南部的地层中探寻地球演化的蛛丝马迹:
- 古断层的惊世发现:在扶余县伯都乡,我们发现一条落差达500米的正断层。通过构造沉积分析,判断其为先于历史记载的古断层。更引人注目的是,这条断层与1119年东北地区的一次重大地震存在关联——据史料记载,该次地震引发地陷,导致松辽盆地南部近千人遇难(当时该区域人烟稀少,此伤亡规模已属罕见)。我们推测,伯都乡古断层可能作为应力传导通道,在历史地震中释放能量。而近年伯都乡、新民等地的地震频繁活动,或与古断层的复活错动相关,这一假说为区域地震研究提供了全新视角。
- 物源分析与生产实践:通过地层倾角技术,我们揭示了不同方向的物源特征:冲积扇沉积携带粗粒砂砾,反映山洪的强动力搬运;点沙坝沉积则以细粒为主,见证水流的平缓沉积。尤为重要的是,我们通过手工绘制的地层砂体展布图与测井资料对比,精准锁定沙体延伸与增厚方向,为新民采油厂生产井部署提供关键依据。依据该成果部署的油井,投产后均验证了沙体富集区的储油潜力,产量远超预期,成为地层倾角技术服务生产的经典案例。
三、调研启示:技术与人文的共振
当年冬天,我与武本鳌、崔丽颖一同赴辽河油田测井公司调研,让我们在技术与人文层面双获启发。辽河油田测井公司地层倾角研究室的工程师张金珠分享的“三维地震资料——地层倾角——测井资料——录井资料”综合解释方法,让我们认识到多维度数据整合的力量;而测井公司方经理的亲民作风——下班途中抱孩子逗弄、与职工闲话家常——更让我感慨:科研者既要拥有探索自然的“天眼”,也要保有贴近生活的“人心”。这种对技术的精益求精与对人间烟火的珍视,成为我们在野外奔波与案头研究中坚守的信念。
四、时光的叠影:当日常照进科学
年末回望,1991年的记忆里有双重影像:一边是儿子推我下沟时的顽皮笑声、暖气管道里的热流、爱人在厨房忙碌的背影;另一边是地质图上蜿蜒的断层线条、实验室里岩心的细密纹路、辽河油田机房里闪烁的数据分析屏。这些看似无关的场景,实则勾勒出生命的双重维度——在平凡日常中扎根,在科学探索中升华。
或许,地质工作的本质正是如此:我们用脚步丈量土地,用数据解读时光,最终在地球的褶皱与断层中,看见自然之力与人类生存的微妙关联。而1991年教会我的,是在烟熏火燎的生活与深邃浩瀚的科学之间,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点——既有拥抱琐碎的勇气,亦有叩问大地的执着。(未完待续)
我的一生(自传)连载
第二十九章:
信仰与笔耕交织的岁月
1992年,是我人生中意义非凡的一年,这一年,信仰的光芒与职业的热忱在我生命里交织出璀璨的华章。十月,在鲜红党旗的见证下,我庄严宣誓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而这一切,离不开我的入党介绍人——刘志学书记。刘书记军人出身,一身正气,刚正不阿。他见证了我在工作中的不懈努力,无论是地质专业领域的钻研,还是新闻写作的坚持,都被他看在眼里。从那时起,他便悉心培养我,在我遇到困难时给予鼓励与指引,正是在他的帮助下,我得以一步步靠近党组织,完成了人生中一次重要的蜕变。
作为研究所里的老师傅,我肩负起指导新人的责任。几个刚毕业的大学生经常向我讨教问题,我都不厌其烦地向他们传授地层倾角解释、测井曲线图与地层倾角图识别等专业知识。我深知这份信任的重量,于是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经验和技能倾囊相授。从基础理论到实际操作,每一个知识点、每一个细节,我都耐心讲解,看着他们从最初的迷茫到逐渐掌握专业技能,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我的心中满是欣慰,这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地质事业的传承。
在专注带徒与区域地质研究工作的同时,我从未放下热爱的新闻写作。源于电大新闻系的专业学习,新闻创作早已融入我的血脉。无论工作多忙,我总在兜里揣着小本本,随时记录下灵感与素材。在科技报道领域,我始终保持严谨的态度,每一篇稿件都要经过反复推敲。小直径电子压力计、电子钟在油田测试工作中的应用,113测井技术的研究成果等报道,都由我撰写并成功发表在《中国市场报》《中国科技报》等媒体上。这些文字不仅是科研成果的展示,更是我对科技推广的一份贡献。
生活中,我主动承担起照顾家庭的责任。爱人在华孚制药厂倒班,工作辛苦,我便默默打理好家中事务,照顾孩子的起居。即便在这样忙碌的状态下,我依然坚持笔耕不辍,利用孩子入睡后的夜晚,伏案写作。
这一年,我的写作视角也延伸到了社会民生领域。公检法部门找到我,希望我能将一些典型案例写成报道。其中,《逃不掉的罪恶》讲述了扶余县善友乡派出所所长吉凯历经千辛万苦,千里追踪犯人,终将把罪犯抓捕归案的通讯;《善与恶的反差》则记录了一名养女被继母残忍用钉子伤害,生命垂危之际,吉林油田总医院医护人员全力抢救,将其从死亡线上拉回的事件。这些稿件先后在《中国法治报》《吉林法制报》《吉林公安报》《城市晚报》《白城日报》等多家媒体发表,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反响。我希望通过这些文字,弘扬正义,传递社会正能量。
1992年,于我而言,是充满挑战与收获的一年。在党员身份的激励下,我在地质专业、新闻写作和家庭责任之间努力平衡,不断前行。无论是带徒授业、科研工作,还是新闻创作,我都始终秉持着认真负责的态度,用行动践行着对事业的热爱与对信仰的坚守。这段岁月,将永远铭记在我的生命中,成为我继续前进的动力源泉。(未完待续)
李明军,笔名文实。1960年3月出生于扶余县三岔河镇,大专文化,原为《吉林石油报》主任编辑,副高级职称。2020年3月正式退休。
多年来撰写新闻及散文、小说稿件2000余篇,发表在省内外30余家报刊杂志上。近年来,在搞好报纸编辑的基础上,潜心研究新闻理论,《浅谈企业报的策划》、《如何挖掘新闻由头》、《如何让企业报经济版活起来》等多篇论文发表在省级以上业务刊物上,并有部分论文获省内外新闻理论研讨一、二、三等奖。并公开出版《松辽写真》、《走进新闻芳草地》、《百味人生》等著作,目前第四本新闻著作正在出版中。同时,他的名字已被编入到《中国当代学者传略》一书。现为松原市作家协会会员、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

大连有声文艺,是继徐丽创办《朗读者》读书会(又名:松嫩流域朗诵团)之后又创刊的有声文学媒体。大连有声文艺,就是把精品文学变成好声音。每一个文字,不仅仅是文字,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爱,有思想的精灵。每段文字都是通过深思熟虑的结晶,更是对文学艺术和生命的敬畏。2021年4月9日,徐丽文学自媒体《大连有声文艺》应运而生,随之得到松原文化界和多个城市众多文朋师友纷纷投稿。可见广大读者对声音艺术的追求和心理渴望。文学艺术永远为广大读者服务。植根于生活土壤的文学精品,经过原创作者再次提炼,又经过好声音的录音诵读,为文字进行二次创作和提升。喧嚣的红尘,浮躁的世界,好声音的魅力和穿透力能为读者奉上听觉的文化盛宴。
之所以取名“大连”,寓意:大连在东北三省,无论是从经济还是文化等多角度,都是名列前茅的海滨城市,而且覆盖率很广,能带动文学艺术齐飞并进。让精品文学得到广泛的传播。“有声”就是把文字变成好声音。“文艺”就是文学艺术。组合起来就是“大连有声文艺”。
大连有声文艺编辑部
文学顾问:李明军
艺术顾问:沈树立
艺术指导:吕东飞
配乐指导:贾兴旺
文艺评论:姚宗希
总编:徐丽
收稿:丽子
审核:北方二丫
编辑:北方的云
执行总编:林海丽子
大连有声文艺总编徐丽女士,有偿为各企事业单位、各大餐饮、美业、洗浴、企业家,撰写创业经历和企业背景,以及人生自传。编辑部收集优秀的文学作品。思想性、艺术性都非常精彩的文学作品,可用好声音演绎。投稿微信:林海丽子15043872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