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我国新会籍著名画家伍启中
文/林超源
伍启中,1944年11月生, 广东新会人, 擅长国画、油画。1963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附中,曾任《广东画报》美术编辑,广东画院副院长。他是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协会员,广东省美协常务理事、政协广东省第六、七届委员,八届、九届常务委员,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其代表作品有:《康有为》、《浩气长存—孙中山》、《朱德在兰圃》等。
伍启中先生近照
睿智、朴实、平易近人、谈笑风生,这是首次采访我国国画家伍启中给笔者的印象。在我国繁花似锦的艺术界中,伍启中可谓是一棵常青树。身为一代国画家,伍启中的作品在海内外屡获殊荣。他笔耕砚田五十多个春秋,创作了无数优秀的作品,其中《东方欲晓》入选全国美展;《心潮逐浪高》入选全国中国画、连环画展;《世上无难事》入选全国“双庆”美展;合作油画《井冈山的道路》入选全国“毛主席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美展;《新区故地》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地盘工》入选第九届全国美展;《石魂》、《巧工图》分别获广东省第一、二届中国画展铜奖;《风雨青纱帐》获反法西斯和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画展优秀奖;《浩气长存—孙中山》获1993年全国首届中国画优秀奖;《康有为》获第七届全国美展铜奖;《双清楼主——何香凝》获1994年广东省庆祝建国45周年美展铜奖;《朱德在兰圃》获2001年庆祝建党八十周年广东省美展金奖;2003年《心潮逐浪高》获省美协五十周年经典作品提名奖。其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全省美展,并先后选送到加拿大、日本、美国、俄罗斯、瑞士、马耳他、澳大利亚、泰国、新加坡、俄罗斯和港、澳、中国宝岛地区展出,其中有些作品被国家美术馆、国家历史博物馆、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南海、广东省委、省政府,及泰国皇宫、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洲政府及其它海内外机构或个人收藏。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艺术之路,在脚下延伸。
1944年11月,祖籍侨乡新会的伍启中,出生于广州市荔湾长寿路的一个小工商业家庭。在孩提时代,父辈店铺中染料所变幻的各种色彩使他着迷,不经意间,他融入了一个奇妙的五彩世界之中。在伍启中6岁那年,适逢抗美援朝,街道墙壁上贴满激动人心的宣传画,他被这些画深深地吸引住。 打从那时起,他开始画飞机坦克大炮,画关公张飞悟空,一个小不点,居然画得活灵活现,妙趣横生。从此,他对画画陷入痴迷的程度,一刻不可收拾,被街坊和玩伴们称为“小画家”。
上了中学,他在课余时间参加学校的美术组,接受一些美术基本绘画的培训。在老师教导下,他努力画画,期间认识了国内外一些艺术大师的名字:高剑父、齐白石、徐悲鸿以及拉斐尔、达芬奇、列宾等,这些艺术家的成就鼓舞了伍启中,立志做一个人民艺术家。初中毕业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被广州美术学院附中录取。
1959年夏,伍启中负笈到广州美院附中求学,成为该班最年轻的学生之一。他如飢似渴地沉迷于学习中,学素描、学水彩水粉、学油画,常常溜到大学生的画室中“偷师”学艺。周末、周日或假期,别的同学都去外边玩耍去了,他却常常拿着画笔、画夾来到公园里、珠江边或轮渡码头上,观察身边的干部、工人、农民、军人、学生等行为举止。通过仔细观察,反复揣摩,他对这些人物形象了然于胸,熟记于心,用速写、默写记录下来。功夫不负有心人,长时间、高強度的学习和训练使他的作品更贴近群众,更贴近生活,从而学业突飞猛进,成绩在班上一直名列前茅。翌年,伍启中回家乡新会实习。实习期间,他深入群众,深入生活,创作了一幅年画——《丰收时节满堂红》。画面中二十多个人物,有男有女,有老有少,形态各异,丰收的喜悦画在脸上。那一箩箩红彤彤、沉甸甸的柑橙,烘托一派丰收时节满堂红的喜气景象。这幅栩栩如生的作品被选送参加全国美院附中的美术展览,被业界认为是一件了不起的学生优秀作品,他从此崭露头角。
1963年秋,伍启中从广州美术学院附中毕业了,即被《南方日报》选中,被分配到报社的《广东画报》任美术编辑。当年,展现在他靣前的是一个更大的“舞台”,任凭其纵横驰骋。从此,伍启中如鱼得水,一心扑在工作上。他在《南方日报》社一干就是十几年,每天将创作的热情倾注于笔端,选择工厂、农村、部队及工、农、兵等不同题材,选用不同的画种,创作了一个个既有时代气息又有自己风格的作品。如得到美术界肯定和美术爱好者青睞的连环画——《南海长城》,就是伍启中与陈衍宁、张绍城和招炽挺共同创作的。四位青年竟被误传为“四大天王”。那时候,他的作品经常问世,名字经常见报, 勤奋工作加上天资聪颕,伍启中在艺术上取得了一个接一个成绩,换来了社会的认可和回报。
文革期间,《广东画报》停刊,伍启中被下放到省干校。在下放的日子里, 他与同事们吃、住在山上的茅棚里, 尽管生活条件艰苦,但更加贴近大自然,更加贴近群众,更加贴近生活,这一段感悟人生的经历,在伍启中的从艺生涯里产生重大的影响。结束下放省干校的日子,他回到广州,隨即与林墉、汤小铭、陈衍宁等人一起参加广州商品交易会的美术创作。任务结束之后, 这批年轻画家继续被召集到农讲所,从事一系列大型历史画创作。他除了与林墉、汤小铭、陈衍宁一起合作创作了组画《国际歌》外,还独立创作了《东方欲晓》、《心潮逐浪高》、《井冈山的道路》等油画和国画。这些作品分别被选送参加了全国美展和省美展,同时,还被《人民日报》等十几种报刊、画刊,多家美会,并被推选为广东省美术家协会的理事、常务理事;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为文化艺术事业有突出贡献的证书。他的艺术成就和人品,得到了组织上的肯定,被任命为广东画院创作室主任和副院长,被先后选为广东省政协委员和常委;他的艺术成就,也得到了海内外美术界的认可和推崇,频繁地被邀请出国访问交流或举办各种画展。
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画之可采入者融之。(徐悲鸿语)对中国画传统的传承和发展中国画的民族审美特征,是中国画的本质特征和生命线。中国画变革的要素是继承中国画的传统,在传承的基础上发展。伍启中就是对中国画传统的传承和发展的践行者。伍启中师古却不泥古,牢牢把握中国画的艺术本质和精髄,继承中国画传统应符合时代精神的价值取向,在继承传统中创新,并注重深入生活,博采众长,以摄取造化精蕴为旨归,创作了一个个境界旷远深秀、笔法生辣劲健、意态浑厚华滋的艺术精品。
中国改革开放之初,广东成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如何使自己的作品紧跟改革开放的步伐?伍启中选择了康有为这一历史人物。籍贯广东南海的康有为,是中国近代史上的政治家、教育家和文学艺术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康有为作为晚清社会的活跃分子,在倡导维新运动时,体现了历史前进的方向。康有为的籍贯、求变革的思想,从某种意义上讲,与改革开放之初的广东相契合,有鼓舞人们斗志,催人奋发向上的意涵。伍启中运用中国水墨画为人物赋形的手法,以老辣的笔触塑造康有为这一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只见画面中的康有为,在国力式微、风烟四起的氤氲中,双手交叉放在胸前,右手拿着上书给朝廷的奏章,眼睛凝视前方,思索着维新变革。 这幅力作,获得了全国美展的铜牌奖和广东省的优秀奖。
浩气长存——孙中山
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一百二十周年之际,如何用手中的画笔刻画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者孙中山先生?伍启中陷入了沉思之中。中国画中的人物刻画,力求传神逼真,气韵生动,形神兼备。据记载,早在东晋时期,画家顾恺之在我国绘画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以形写神” 的主张。伍启中翻阅了大量反映孙中山革命一生的著作,追寻孙中山的历史足迹,将孙中山的光輝形象先储于心,再形于手,运用中国画的工笔、写意、勾勒、设色等水墨技法,以勾、皴、点、染和留白的表现手法把孙中山画得形神兼备、惟妙惟肖、入木三分。伍启中还学贯东西,既不拘泥于中国的传统绘画,又将西洋画的长处结合到自己的画中,对西方写实精神的理解通过中国传统笔墨表达出来,追求传统笔墨与现代形式的融合,致力于中国画的创新,从而创作出《浩气长存—孙中山》这一优秀作品。画面中的孙中山先生,目光深邃, 眉宇轩昂,一身凜然正气。身后,古松虬枝蒼劲,接叶吟风(注:珍卉含葩而笑露,虬枝接叶而吟风。清. 纳兰性德:《金山赋》),衬托出这个民主革命先行者历尽艰辛,排除万难,领导了辛亥革命,带领一群优秀的革命家推翻了中国几千年来的君主专制政体,创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成就了东亚历史上千古未有的伟业。孙中山虽然逝世近九十年,但他为了改造旧中国耗尽毕生的精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功勋卓著,浩气长留在人间。这幅美术佳作不仅获得1993年全国首届中国画优秀奖的殊荣,入选百年中国画大展,还获得无数观众的击节赞叹。孙中山先生的孙女—孙穗芳女士在参观完展览后,兴致勃勃地在《浩气长存—孙中山》前摄影留念。伍启中对中国画传统的传承和发展,表现在他作画时注重传神。传神乃中国画之精髓。齐白石的《虾趣图》,徐悲鸿的《骏马》,蒋兆和的《流民图》,都画得十分传神,堪称传世珍品。伍启中踏着前辈们的足迹,把作画力求传神当作自己一种新的审美意象的挖掘。他画古代美女,形象清新、恬淡、纯真、优雅,充满青春的气息。如《鸽趣》,人鸽深情对视,生动传神,余韵袅袅。这是一帧具有现实意义的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作品,令人爱不释手,百看不厌。伍启中是个多面手画家,其画涵盖人物、山水、飞禽、走兽、花草、树木等,他画老虎,虎虎生风;他画绵羊,绵绵可爱;他画竹子,青青欲滴;他画雄鷹,炯炯传神。总而言之,在他行笔张弛有度、用墨酣畅淋漓的笔下,一个个逼真的画靣跃然于纸上。
伍启中对中国画传统的传承和发展,还体现在他作画时注重境,画出了恢弘的气势。他游历名山大川,倾听松风天籁,在品味大自然中捕捉创作灵感,一直致力于寻找中国画传統与现代内容及形式的最佳切入点,形成了其雄肆苍浑、遒劲飘逸的画风。他画的《春山鸣泉》,只见群山雄峙,天地蒼茫;瀑布鸣泉,春江水暖;云蒸霞蔚,气象万千。一老翁站在江渚上,望着幽邃山峦和叠水瀑布,怡然自得,兴趣盎然。整幅画构图严谨,意境空灵;笔隨意走,游刃有余,堪称佳作。还有他創作的《听松图》、《赏竹图》、《幽竹图》、《牧羊女》、《东坡邀月》、《太白醉酒》、《怀素书蕉》、《嫦娥奔月》、《松壑鹿鳴图》、《达摩靣壁图》、《高山流水醉知音》等,意境雄浑且清新典雅,达到了超凡脫俗的境界。伍启中的画,不但获奖无数,而且备受其画迷的热捧。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张九龄:《西江夜行》)溶溶珠江水,浓浓家乡情
伍启中素有家乡情结,热爱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尤其是对新会天马村“小鸟天堂”情有独钟。几百年古榕独木成林,枝繁叶茂,群鹤栖息,朝暮翱翔,蔚为奇观,著名作家巴金、田汉对“小鸟天堂”赞誉有加。
早在1961年就读广州美院附中回家乡劳动体验生活时,伍启中就到过新会天马村“小鸟天堂”,并留下深刻印象。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他曾以家乡“小鸟天堂”古榕为题材创作国画印在年历上。九十年代为广东省博物馆接待厅画过一张题材相同的长达一丈二的大画。为了把榕树画得更加具神韵及表现出独特的意境,2005年,伍启中乘小船沿河道深入到天马村古榕树林中,对那些纵横交错、盘根错节、千奇百怪的原生态古榕进行细緻入微的观察,并用一个多月时间完成《小鸟天堂》的创作,该巨画悬挂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并予以收藏。同年,又为广东省委贵宾接待厅创作另一张以“小鸟天堂”为题材的八米长大画《珠江水榕树情》。当年,时任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同志视察江门时曾参观过“小鸟天堂”,对“小鸟天堂”的榕树独木成林、根深叶茂,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一次会议上,他提出“榕树效应”,以喻将企业和经济做大做强。一时间,“榕树现象”、“榕树效应”、“榕树经济”不胫而走,深入人心。伍启中创作的这些画蕴含了特殊的意义。2012年,广东省政府邀约伍启中为北京人民大会堂广东厅创作另一张七米大画《珠水榕荫图》,亦以“小鸟天堂”古榕为主体部分,彰显岭南特色和风貌。此画完成后,人民大会堂和广东省领导均表示满意。此外,白云国际会议中心江门厅、珠岛宾馆亦有伍启中以“小鸟天堂”古榕为题材的画作。每逢家乡有关扶贫或成立文化基金会的活动,伍启中都参与并送去作品捐赠义卖,为筹集资金尽表一份对家乡的情意。他对江门地区的美术创作、美术展览,也十分关心,常常到江门与当地美术家进行砌磋、交流,参与艺术指导和评选,为推动家乡的美术创作和发展尽心尽力。
伍启中在创作《朱江水榕树情》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曹操:《步出夏门行.龟虽寿》)岁老根弥壮, 阳骄叶更阴。( 王安石:《孤桐》)老而弥壮,永葆艺术靑春。
步入晚年, 伍启中老而弥壮, 投入国画创作热情不減当年。2007年,他参加由中国文联组织彩绘联合国成员国的美术创作展览,创作了国画《莱索托王国风情》,并应邀成为中国和平之旅艺术团美术家代表成员,赴瑞士日内瓦参加联合国欧洲总部展览开幕式。同年,又参加了《中国当代美术作品展》,并赴俄罗斯圣彼得堡参加展览。在列宾美术学院美术馆的开幕式上,圣彼得堡美术家协会主席恰尔金对伍启中参展的《俄罗斯新娘》特别关注和深感兴趣,他对伍启中说:“你创作的这幅作品,可以看出你善于运用欧洲油画和中国画的绘画表现形式和技巧”。伍启中答道:“我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喜欢和崇拜列宾的油画。我在创作国画时,总想把油画的技巧糅合到国画的技巧里。”几位受邀参加开幕式的“圣彼得堡小姐”围过来和伍启中在画作前愉快地合照。2008年,伍启中参加北京国家体育总局和中国奥委会组织的展览,创作了希腊国家第一个获奥林匹克运动会马拉松冠军——路易斯的肖像画。在开幕式上,希腊驻华领事馆的官员兴致勃勃地在这幅画前留影。
近几年,伍启中创作的《小鸟天堂》、《珠江水,榕树情》、《珠水榕情岭南春》等国画,分别被人民大会堂、广东省委、省政府悬挂在贵宾接待厅。由于当年伍启中在泰国曼谷举办的《伍启中国画展》十分成功。在这个展览会上,伍启中创作的《泰国国王和公主》和其它多幅作品在泰国当地报刊刊登,引起重大反响。近年,泰王国曼谷画院成立,聘请伍启中为永远荣誉院长。 泰国帕帖·诗琳通公主对中国十分友好,曾多次访问中国。为增进中泰友谊,近期,伍启中应有关方面之约,正着手创作《帕帖·诗琳通公主在中国》肖像油画。
【作者简介】
林超源,暨南大学校友总会永远名誉理事、 暨南大学校友总会卅载芳华奖获奖人、暨南大学江门校友会原会长、名誉会长;中国侨都杂志社原副社长兼副总编辑。
主编:洪新爱
组稿:放飞
编辑制作:放飞
图片主要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