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告别自我遗忘/散文
詹惠琴
昨夜的咖啡香渐渐褪去,与林夏的交谈却仍在我心头翻涌。 她曾是个会在深夜写诗、为街角新开的花店雀跃的姑娘,如今却困在“好妻子”“好员工”的角色里,像被修剪过度的盆景,失去了自然生长的姿态。我忽然意识到,岁月最锋利的刀,不是沧桑,而是把一个鲜活的灵魂,慢慢雕刻成最陌生的模样。
“我是谁”——这个问题像一面被打碎的镜子,每一片都映照出不同的脸孔:社会期待的我、他人眼中的我、自己想象中的我。我们不断拾起这些碎片,试图拼凑出一个完整的形象,却总在即将完成时发现,最重要的那块早已遗失在成长的路上。幸福变成了一场永无止境的追逐,我们在别人设定的赛道上狂奔,却忘了问问自己:这条路的尽头,是否真的有我想要的风景?
现代人的困境在于,我们既无法完全摆脱世俗的衡量,又不甘心做提线木偶。社交媒体把生活变成了一场盛大的表演,每个人都精心扮演着自己的角色。林夏的朋友圈里,满是精致的下午茶、温馨的家庭合照,可私下里,她却疲惫地说:“这些照片是为了点赞,还是为了证明我过得好?我自己都分不清了。”我们追求财务自由,渴望他人认可,却很少思考:这些究竟是我的需要,还是社会植入的欲望?当消费主义告诉我们“你值得拥有”时,是否有人提醒我们“你本就完整”?
古希腊神庙上刻着“认识你自己”的箴言,但今天的我们却活在一个鼓励自我遗忘的时代。我们忙着成为更好的员工、更称职的伴侣、更完美的父母,却在这个过程中渐渐忘记了如何做真实的自己。那些被称作“成熟”的品质,有多少是智慧的沉淀,又有多少只是妥协的借口?我们磨平了棱角,却连带着磨掉了生命最本真的光芒。
也许真正的觉醒,始于意识到所有外在标准都是可选择的剧本。就像加缪笔下的西西弗斯,当他不再为推石上山的惩罚感到痛苦,反而在重复中找到了自己的节奏时,诸神就再也无法折磨他了。幸福从来不是某个遥远的终点,而是此时此刻与自己和解的能力。是在拥挤的地铁里依然能听见内心的诗,是在别人的期待中依然保留说“不”的勇气,是在功利的世界上依然为无用的美好心动。
那些活得通透的人,往往早早就看破了一个真相:人生没有标准答案,所谓的成功学不过是时代的幻觉。梵高一生只卖出一幅画,却在星空下找到了永恒;庄子宁愿做泥潭里打滚的乌龟,也不愿被供奉在庙堂之上。他们的选择告诉我们,生命的价值不在于被多少人记住,而在于是否真正按照自己的心意活过。 林夏最近开始重拾画笔,哪怕只是在午休的十分钟里勾勒一朵无名小花。她说:“当我不再执着于画得‘像不像’,而是享受笔尖触碰纸面的触感时,我好像又找回了一点从前的自己。”这让我想起一句话:所谓自由,不过是有勇气成为自己生命的旁观者,然后温柔而坚定地走自己的路。
所以当夜色深沉,万籁俱寂时,不妨问问自己:如果剥离所有头衔与标签,我还剩下什么?如果明天就是世界末日,我是否会为今天的生活方式感到遗憾?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许就是通往真实自我的地图。毕竟,在这个充满噪音的世界里,最奢侈的不是豪宅名表,而是一个能够说“这就是我”的瞬间,一颗不被他人定义的自由心灵。
作者简介:詹惠琴,笔名阿九。职业医生,性格活泼开朗。工作中专注守护健康,生活里钟情文学与音乐。闲暇时,喜欢沉浸于文字的世界,在诗行中寻得心灵的共鸣;亦陶醉于旋律的海洋,让音符拂去疲惫。愿以热忱之心,在医患故事与文艺天地间,书写温暖人生。


《中国诗人》都市头条
顾问:
樊小纯(作家,诗人,毕业于复旦大学,复旦才女,同济大学博士)
金铃子(诗人,中国作协会员,《诗刊》第二十四届青春诗会诗人,毕业于鲁迅文学院第十七届高研班,曾获第二届徐志摩诗歌奖)
胭脂茉莉(诗人,作家,现代禅诗研究会会员)
编委:
冰清雪莲(宁夏作协委员),昊昊(青年女诗人,哈佛大学博士),吴垠,梦秋,依然,自由女神,胭脂茉莉,王占民,王安国,阿琼,宋曰美
朗诵艺术总策划:
刘新星(宋庆龄特型演员)
朗诵团团长:刘新星
主播:
刘新星,吴海燕(湖北大学特聘教授),金大姐,清平,张玲,吕志宽,醉清风,郭荣清,蓓蓓,詹惠琴,泓历
2025,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