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甲勇为
作者 滑银生
(续)
第三章 巧寻恩人
阳光透过教室的窗户,洒在课桌上。河西镇中学老师张大志站在讲台上,正给学生们上课。他面庞英俊,眼神中透着一股温和与坚定。谁能想到,这个朝气蓬勃的年轻老师,曾经经历过一场生死攸关的大难。
下课铃声响起,张大志回到办公室。他坐在椅子上,双手托腮,思绪飘回到了十六年前。那时,他还是个调皮贪玩的孩子,不小心掉进了村里的鱼坑,差点丢了性命。是一位老爷爷奋不顾身跳进水里,将他救了上来。可老爷爷只说他姓李,便匆匆离开了鱼塘。从那以后,寻找这位救命恩人,就成了张大志一家的心病。
“时间过得可真快,一晃十六年过去了。遗憾的是,到现在都没找到那位老爷爷。不过,我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了,被分配到河西镇的中学当老师,还担任班主任。我家就在镇东边不到三十里的张寨村,这下,我又有机会继续寻找恩人了。”
张大志轻声自语着,脸上露出一丝期待。
“在镇中学工作,心情真好。我要像园丁一样,培育好这些幼苗。当然,我也得想办法找到救命恩人。”张大志暗暗下定决心。随后,他跟同事和同学们讲起了寻找恩人李爷爷的事。“从高中那年起,爸爸遭遇车祸,虽然保住了性命,
但生活至今不能自理。亲友们帮我们找恩人的热情,也渐渐淡了。好在领导把我分到这所学校,学校里师生众多,我得把李爷爷现在的模样描绘出来,通过聊天传播出去,先从同事们入手。”
李爷爷现在应该八十多岁了,但应该不显老,高个子,稍有驼背,面容和善,见人总是微笑。他耳聪目明,常去河边赏景、钓鱼,钓鱼技术高超,深知大鱼喜欢待在安静的地方。大半生来,他把一套渔具视若珍宝。因此,从渔具入手查访,或许是个好办法。
然而,从同事那里得到的信息并不多。他们接触或听说的爱钓鱼的人,大多六十岁上下,和李爷爷的年龄不符。但张大志没有气馁,他迅速想出了第二套方案——通过班会讲故事、作文写故事等形式,搜集有关爱钓鱼老爷爷的资料。
没想到,这个办法效果显著。在一次班会上,学霸王苗讲起故事来滔滔不绝,尤其是提到他的老爷爷,更是充满激情。王苗的老爷爷在村里德高望重,名叫王范,几十年来热爱垂钓,还喜欢讲故事、说笑话,乐于助人。
张大志听完,心中一动。除了姓氏不同,王苗描述的王爷爷,和自己要找的李爷爷竟如此相似。为了弄清楚王爷爷是不是自己的救命恩人,张大志决定去王苗家家访。
周六,阳光明媚,正是家访的好时机。张大志早早出发,前往镇南的王苗家。没费多少工夫,他就找到了王苗家。一进家门,他就看到墙上挂着一套渔具,和王苗故事里描述的一模一样。这时,一位身神健壮的老人迎了出来,正是王
爷爷。
“爷爷,您今年高寿?”张大志礼貌地问道。“托共产党的福,八十一啦!”王爷爷笑容满面地回答。“爷爷,您贵姓?”
张大志又问。王爷爷愣了一下,说道:“免贵姓李。你找谁?”
“我就是专门来找您的。”张大志笑着说。“找我啥事呀?”王爷爷有些疑惑。“听说您爱钓鱼,我想跟您学两招。”张大志解释道。“哎呦,我钓了大半辈子鱼,也没啥窍门,只要有人问,我从不藏着掖着。”王爷爷热情地从墙上拿下渔具,向张大志介绍起来。“您每次出去钓鱼,都用这辆自行车驮渔具吧?”张大志指着一旁的旧自行车问。“没错,别看它破,我可把它当作宝贝呢,就像骑兵爱惜战马一样。它跟了我五十多年,是凤凰牌的。”王爷爷拍了拍自行车,一脸自豪。“爷爷,谢谢您给我讲了这么多。”张大志感激地说。
“哎,同志,还没问你是谁呢?”王爷爷突然想起。“我是镇上学校的老师,王苗的班主任。”张大志回答。“哎呦,那可不能走。苗苗的爸爸妈妈都去打工了,晚上才回来,苗苗去他奶奶家了。正好今儿上午,咱爷俩喝两盅。”王爷爷热情挽留。“晚几天,我还专门来听您讲水浒故事。小王苗说,他记得的几段都是跟您学的。”张大志笑着说,“爷爷,今天就到这儿,我还有事,改天再来拜访。”
离开王苗家,张大志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这事儿太巧了,爷爷怎么也没想到,自己改名换姓,却被我找到了。
他觉悟这么高,街邻们肯定都为他骄傲。”
回到家,张大志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次家访,比以
往任何一次都有意义。这位老人各方面特征,都和我的救命恩人相符。出事那天,有人问他那破车能不能驮动我,他说结实着呢,是凤凰牌的,和我在他家看到的一样。还有,李爷爷的重孙子为啥姓王?种种迹象表明,他就是我要找的救
命恩人。”
张大志坚信,自己终于找到了苦苦寻觅十六年的救命恩人。他决定找个时间,带着家人,郑重地去感谢王爷爷当年
的救命之恩 。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