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炉提香》书序
王小艾
本书作者刘通是我的良师益友,他曾经担任建阳作协会长时,我是秘书长,有共事过,所以我对他比较了解。他是作家、诗人,颇有才华,特别是在诗词创作方面更显才能。他出版有好几部书,其中有两部诗集《麻阳斋诗词》 《似梦似真》。他又要出诗集,取书名为《红炉提香》,请我为他的新书写序,因我才疏学浅,自忖难担当重任,可他坚持。我知道,这是他对我的激励,让我有点受宠若惊之感!
刘通的诗词、楹联许多人爱读,他的诗只要发在微信群,就会得到大家的点赞。因为他写的诗词,通俗易懂,很接地气,没有装腔作势,娓娓道来,朗朗上口。
《红炉提香 》诗集,是他从2016年至2024年精心创作的诗、词、楹联的汇集,其中有格律诗词、楹联以及现代诗歌,共1400余件。我捧着这一部很纯粹、很大气的诗词作品认真地欣赏,细细地品读,真的是放不下来,被陶醉在诗情画意之中。
我捧着沉甸甸的诗集,从早上一直读到了深夜,望着窗外没有月亮的夜空,感慨良久:一个人要经过多少风雨,才得以眺望内心的澄明?他写的诗有多么乐观和豁达。小花、小草、河流、山川,甚至是一片落叶,一只小虫,一块小石头,他都能发现其美,用诗句表达出来,而且妙趣横生,让人身临其景,心情舒畅。
七绝·番薯花
白边素蕊紫奇葩,根块居然是地瓜。
偶遇低头详品味,情难自禁把她夸。
七绝·灯笼草
睹物居然想孔明,流觞照舅弄风情。
仿生思路古来有,最忆童年掌啪声。
还如《蔓草青青》《一叶知秋》《蝴蝶兰》《采艾》等。
我所知道的那些土的掉渣,那些陈旧小木屋,那些在常人看来并不优美风雅的,那些木讷生硬古板的,那些毫无生机的,那些被风花雪月雕刻了无数春秋的,如古井、古桥、一幅画作等等不一而足,在这部诗集里都被赋予了生命,浮现出诗情美韵。
如:
七绝· 题小艾墨梅画
双柯斜出众丫繁,铁骨银枝怎畏寒。
梅蕾绽开传讯息,春风不日叩雕栏。
七绝·映灯揽月
映红玉液润浑头,灯号依稀照静流。
揽尽蟾光融井气,月明星远忆沧洲。
这一看啊!就像是古代大文豪们向我走来,我被感动的热泪盈眶:好一个刘通啊!原来您每天都在用心播种着诗歌,而潭阳人文景观的点点滴滴,在您的描绘下变得如此婀娜多姿,风光无限。
如何能把诗写得如此质朴,撒满着阳光一样的温暖呢?诗是表现得最集中、最精练的文字,而古典诗歌如律诗,是篇有定句、句有定字的诗体。在用词上需要精心选择、安排每一个字,需精心挑选,使用字词,不仅仅要考虑每个字眼的声、韵、味,更要考虑每个字眼与其它字眼的关系,还要考虑字眼在全句全篇的作用。尤其是写格律诗词讲究三个要素:仄平,押韵与对仗,结构严谨,字数、行数、平仄或轻重音、用韵都有一定的限制,要有很高的文学功底才行。古人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之说。我想,刘通写出这么多的精品诗歌,不知要捻断多少须!
难能可贵的是,他把生活情调融进了诗词,是去捕捉大自然的美丽与宁静,通过文字传达出一种超脱尘世的和谐;是对生活的反刍和咀嚼,记录着生命的脉搏,折射出浓郁的生活气息,人文的精神风貌。读之让人在不经意间受到美的净化、情的陶冶。尤其是在当今一些诗文越来越呈现模式化倾向,刘通的诗词却彰显出自己独有的光芒。他的诗歌联句立意、格式,形成了极具特色的韵味。
这部蕴含古典之美的诗集,情致淡泊,笔调轻灵,语言明澈透亮、音调和谐、节奏鲜明。没有抱怨,没有不满,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张扬的抒情。朴实无华,充满了人间的真善美。宛如一杯清茶,越品越有味道。又像是春天里绽放的一朵朵小花,鲜艳欲滴,赏心悦目。
《 红炉提香》诗集,若说是一部潭城文旅访踪书,也不为错;说是一部闽北的美学书,也不为过;说是一部学诗者的教学参考书,也不夸张。真心推荐给大家读一读。
值此刘通即将出版《 红炉提香》诗集之际,作为他的好友钦佩他驾驭文字的深厚能力,创作诗歌持之以恒的精神,谨以这些文字表示祝贺!并衷心祝福刘通的人生更加丰盈,永远开怀!
作者简介:王小艾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南平市建阳区弘贤书院书记、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