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端午,一岁一安康
——写于端午节即将到来之际
作者:王根杰
岁月悠悠,端午又至。粽香轻盈飘荡,弥漫街头巷尾;龙舟竞渡的鼓声,如激昂战歌,从远方渐次临近,敲响节日序章。
端午节,似温婉深情的佳人,携岁月沉淀的韵味,袅袅婷婷款步而来。它如璀璨明珠,镶嵌于历史长河,承载着多彩的民俗传统,温暖着华夏儿女的心田。
端午的起源神秘而古老,其中纪念屈原的说法最为深入人心。屈原一生忧国忧民,多次进谏却屡遭排挤。他的《离骚》《天问》等作品,饱含着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以及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他心怀对楚国的忠诚与热爱,面对危难,毅然投身汨罗江,以生命明示高洁志向。他的精神穿越历史的迷雾,为端午节注入了崇高而深沉的内涵。
无数文人墨客受其感召,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苏轼的《浣溪沙·端午》,细腻勾勒出端午的热闹与祥和;文天祥的《端午即事》,借端午抒发对故人的深切思念;唐·文秀的《端午》“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更是直接揭示了端午纪念屈原的本源。这些诗词,像精致的时间容器,将端午的风雅与情感代代传递。
在传承与纪念中,端午的习俗如繁星闪耀,恰似绚丽的民俗画卷,每一项都蕴含着独特的文化内涵与美好寓意。
赛龙舟,是端午最具代表性的活动。一艘艘龙舟宛如出水蛟龙,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蓄势待发。划手们身姿矫健,伴着激昂鼓声的节奏,奋力挥动船桨,龙舟如离弦之箭飞驰,激起层层浪花。这不仅是激烈的比赛,更是中华民族团结拼搏、勇往直前精神的生动诠释。
食粽子,是端午佳节不可或缺的美食体验。碧绿的粽叶宛如温柔的守护者,包裹着雪白的糯米,融入红枣、豆沙、鲜肉等馅料,蒸煮后散发出诱人的香气。轻轻剥开粽叶,咬上一口,软糯香甜在口中四溢。粽子不仅美味可口,更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挂艾蒲、佩香囊,是端午流传千古的习俗。艾草与菖蒲散发出独特清香,既能驱散蚊虫邪气,又能给人带来安心之感;香囊小巧玲珑,香料满溢,佩戴在身上,香气萦绕,带来温馨与幸福。
江南地区端午有挂钟馗像、贴午时符等习俗,寓意驱邪避灾;北方则有系五彩线、戴香囊等传统。这些习俗体现了地域文化的差异,也丰富了端午的文化内涵。
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端午节承载着深厚的文化传统,更具有独特的现代意义。端午节期间各地举办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不仅吸引了大量游客,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还推动了不同地区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提升了人们的文化素养,使人们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同。
它还让人们在忙碌中找到宁静,通过与家人团聚、参与传统活动,增强家庭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让我们停下匆忙的脚步,取一片粽叶,盛一勺米,轻轻折叠,将家的温度裹进细绳。这般温情,让团聚时刻不仅是烟火的温馨,更是文化传承的接力。家人围坐,笑语盈盈,远处龙舟鼓声相和,屋檐艾草清香萦绕。粽香裹糯香,指尖轻触,便是跨越千年的温情。
然而,端午也常让游子思念家乡。细雨如丝,窗外迷蒙,独坐窗前,穿越雨幕,似见远方家乡和熟悉面孔。屋内独处,思绪汹涌,往昔与父母相处的点滴如电影般浮现,碗碗饭菜、声声叮嘱,清晰可见。思念如洪水淹没心房,泪水滑落,浸湿脸颊,也浸湿了对亲人的牵挂。
“一年一端午,一岁一安康。”端午是文化传承的火种,传递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是情感的寄托,承载着对家国的热爱、对亲人的思念与对未来的憧憬。它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心灵的归宿,感受家的温暖与传统文化的魅力。
但愿我们不要让端午仅成为一场被消费主义裹挟的表演,而要真正去感受它的文化底蕴。粽叶虽会腐烂,龙舟也会靠岸,但只要我们用心去传承和发扬,端午节的文化之火将永不熄灭。让我们一起努力,让端午节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让这份古老的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和发扬。
愿你我,似龙舟劈波斩浪,初心不改;如糯米越陈越香,岁月悠长。岁岁年年,粽香情深;朝朝暮暮,艾草清香。
【作者简介】
王根杰是“立体营销”与“差异化经营”著作的作者、农资立体营销理论的创始人和倡导者,从事农资营销领域二十余载春秋。曾在国有化肥、农资企业、供销系统、粮食流通领域供职;在安徽省司尔特肥业股份有限公司曾先后任营销常务副总、总经理等职;在四川化工控股集团九禾股份曾任副总经理、磷复肥总经理; 曾任中农集团控股股份有限公司部门总监兼任中农舜天生态肥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现被业内十几家业企聘请高级顾问和培训讲师,日常写些营销和行情方面的文章在各大媒体上发表。先后被中华合作时报社,中国农资;化工报社 ,农资导报聘请为专家和智库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