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军《岁月留痕》自传连载
第三十章:1993,镌刻荣光的奋进之年
1993年,时光的笔触在我的生命画卷上勾勒出浓墨重彩的篇章,这一年的经历如璀璨星河,每一颗星辰都闪耀着独特的光芒,深刻地重塑着我的人生轨迹。
年初,承蒙单位举荐,我获得了参与由新华社、人民日报等权威媒体主办,在海淀区铁道部党校举办的新闻培训班的宝贵机会。踏入培训课堂的瞬间,仿若推开了一扇通往新闻圣殿的大门。在这里,我与来自五湖四海的新闻爱好者、行业精英们汇聚一堂,热烈的交流与思想碰撞,让我对新闻领域的认知边界不断拓展。更令人振奋的是,得以聆听新华社经济部主任吴锦才、人民日报社高级记者刘燮阳等资深新闻人的倾囊相授。吴锦才主任凭借深厚的经济新闻专业积淀,将复杂的新闻采写要点抽丝剥茧、娓娓道来;刘燮阳老师则以丰富鲜活的实战案例,毫无保留地分享新闻报道的精髓与技巧。他们深入浅出的讲授,如春风化雨般滋养着我的新闻素养,使我的写作能力实现了质的飞跃,为我在新闻创作道路上点亮了永不熄灭的明灯。
培训带来的蜕变迅速在工作中崭露头角。这一年,我撰写的新闻报道在测井公司内部评比中始终稳居前列。我将笔触对准测井一线,无论是工人师傅们攻坚克难的奋斗身影,还是技术创新突破的珍贵时刻,都被我化作一篇篇饱含温度与深度的文字。这些作品不仅赢得了同事们的认可,更获得了测井公司领导与宣传部的高度赞扬,凭借出色的表现,我连续多年荣获“优秀通讯员”称号。这份荣誉既是对过往努力的肯定,更成为我在新闻道路上奋勇前行的强大动力。
10月,一个铭记终生的时刻来临——我怀着无比崇敬与激动的心情,由预备党员转正,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面对鲜红党旗庄严宣誓的刹那,使命感与责任感如潮水般奔涌,我深知这不仅是一份崇高的荣誉,更是一份要用一生践行的庄严承诺。此后,我将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人生的征程中坚守初心,为党和人民的事业矢志不渝地奋斗。
家庭层面也迎来了新的篇章,孩子踏入油田测井小学,开启校园生活。看着孩子背着书包奔向校园的背影,欣慰与责任交织于心。工作与家庭的双重责任,让我的生活愈发忙碌。在单位,我坚守底层倾角岗位,每日往返于机房与办公室之间,专注处理繁杂资料,精心撰写解释报告。尽管工作琐碎繁重,但每当看到数据转化为成果、报告圆满完成,内心便充满踏实的成就感。
在这忙碌充实的一年,测井公司迎来成立10周年庆典并面向大众征集歌曲。怀揣对文字创作的热爱,我将多年积累的地质知识与工作感悟倾注笔端,创作了《测井工人之歌》。未曾想,在众多优秀参赛作品中,我的歌词脱颖而出,被测井公司选中。随后,杨明广老师为其谱曲,在庆典大会上,油田文工团深情演绎,让这首歌第一次绽放光彩。
歌曲引发的热烈反响远超预期,其蕴含的测井人精神共鸣,吸引了全国20多家油田测井公司的关注。同行们纷纷将歌曲引入各自公司传唱,即便后来我调离测井岗位,这首歌依然在行业内代代相传,成为众多测井人心中的精神图腾。这份意外的荣耀,让我深刻领悟到:扎根生活、饱含真情的创作,具有跨越地域、直击人心的强大力量,也让我更加坚定在创作道路上深耕不辍的信念。
1993年,学习成长的充实、政治身份的升华、家庭角色的转变与创作领域的突破,共同编织成这一年绚丽多彩的人生图景。这些珍贵经历如坚实基石,支撑起未来前行的道路,也让我对未知的征程满怀憧憬,蓄势待发。(未完待续)
第三十一章:负重前行的温暖时光
1994年,生活如同精密运转却又时常卡顿的齿轮,将工作与家庭的责任同时压在我的肩头。这一年,我搬进了吉林油田和平小区的新楼,转身又在测井公司研究所管理室主任的岗位上,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忙碌与挑战。
作为管理室主任,我既要服务行政领导所长,又要对接书记,繁杂的事务如潮水般向我涌来。政工与行政工作交织成一团乱麻,汇报材料撰写、密文文书处理、宣传活动策划,桩桩件件都等着我去落实。戏称自己带领的8位女同事为“娘子军”,但“三个女人一台戏”的日常管理难题,更是让我应接不暇。同事间因分工产生的矛盾、工作细节的分歧,甚至无端的指责,都需要我耐心调解。面对质疑,我只能耐着性子,把工作安排的缘由掰开揉碎地解释,直至她们理解接受。
政工工作不仅局限于文字材料,还包括组织各类文娱活动。从排球比赛的场地布置、赛程安排,到篮球比赛的人员协调、后勤保障,再到乒乓球比赛的裁判安排、规则讲解,每项活动我都亲力亲为。比赛场上,我既是组织者,也和队员们一起呐喊助威、奋力扣球;篮球比赛时,我在场边统筹调度,及时调整战术,还抽空下场投进关键一球。
为了完成每月两块黑板报的任务,无数个黄昏,我顾不上家中的热饭,揣着几个冷包子就扎进办公室。办公室里寂静无声,只有粉笔划过黑板的沙沙声与我相伴,我专注地排版绘图,构思内容,常常忙到夜色深沉才归家。在与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每次黑板报展评时,我们的作品都能斩获前三名的佳绩。鲜艳的奖状张贴在办公室门口,不仅是对我们辛苦付出的肯定,更成了团队凝聚一心的见证。
即便被多重工作压得喘不过气,我仍坚持在新闻报道领域深耕不辍。白天穿梭于各项事务之间,夜晚便伏案写作,将工作中的亮点、同事们的奋斗故事化作一篇篇生动的报道。功夫不负有心人,每年在测井公司宣传报道员的评比中,我的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多次荣获“优秀宣传报道员”称号。不仅如此,我还凭借出色的写作能力,在报社获评“优秀通讯员”。那些发表在报刊杂志上的文章,引发了广泛关注与讨论,让我在行业内外收获了诸多认可。
家庭的重担同样沉甸甸地压在身上。彼时儿子刚上小学二年级,生性顽皮好动。辅导作业时,他总坐不住,作业本上的字迹歪歪扭扭,写不了几个字就开始玩橡皮、折纸条,或是盯着窗外发呆。我急得嗓音提高,可看到他委屈的眼神,又不得不按捺下焦躁,将数学题编成趣味故事,用积木教他数数,一点点引导他学习。爱人在华孚制药厂三班倒,无暇顾及孩子,这让我只能在工作与育儿间来回奔波。
那段日子,压力如影随形,疲惫感常常将我淹没。可每当看到团队高效协作完成任务,看到黑板报前同事们驻足欣赏,看到儿子作业本上越来越多的红勾,再加上工作上收获的种种荣誉,所有的辛苦又都化作了满心的温暖与满足。这段负重前行的岁月,是我人生中难忘的篇章,也让我深深懂得,责任虽重,却也是前行最坚实的动力。(未完待续)
李明军,笔名文实。1960年3月出生于扶余县三岔河镇,大专文化,原为《吉林石油报》主任编辑,副高级职称。2020年3月正式退休。
多年来撰写新闻及散文、小说稿件2000余篇,发表在省内外30余家报刊杂志上。近年来,在搞好报纸编辑的基础上,潜心研究新闻理论,《浅谈企业报的策划》、《如何挖掘新闻由头》、《如何让企业报经济版活起来》等多篇论文发表在省级以上业务刊物上,并有部分论文获省内外新闻理论研讨一、二、三等奖。并公开出版《松辽写真》、《走进新闻芳草地》、《百味人生》等著作,目前第四本新闻著作正在出版中。同时,他的名字已被编入到《中国当代学者传略》一书。现为松原市作家协会会员、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
大连有声文艺,是继徐丽创办《朗读者》读书会(又名:松嫩流域朗诵团)之后又创刊的有声文学媒体。大连有声文艺,就是把精品文学变成好声音。每一个文字,不仅仅是文字,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爱,有思想的精灵。每段文字都是通过深思熟虑的结晶,更是对文学艺术和生命的敬畏。2021年4月9日,徐丽文学自媒体《大连有声文艺》应运而生,随之得到松原文化界和多个城市众多文朋师友纷纷投稿。可见广大读者对声音艺术的追求和心理渴望。文学艺术永远为广大读者服务。植根于生活土壤的文学精品,经过原创作者再次提炼,又经过好声音的录音诵读,为文字进行二次创作和提升。喧嚣的红尘,浮躁的世界,好声音的魅力和穿透力能为读者奉上听觉的文化盛宴。
之所以取名“大连”,寓意:大连在东北三省,无论是从经济还是文化等多角度,都是名列前茅的海滨城市,而且覆盖率很广,能带动文学艺术齐飞并进。让精品文学得到广泛的传播。“有声”就是把文字变成好声音。“文艺”就是文学艺术。组合起来就是“大连有声文艺”。
大连有声文艺编辑部
文学顾问:李明军
艺术顾问:沈树立
艺术指导:吕东飞
配乐指导:贾兴旺
文艺评论:姚宗希
总编:徐丽
收稿:丽子
审核:北方二丫
编辑:北方的云
执行总编:林海丽子
大连有声文艺总编徐丽女士,有偿为各企事业单位、各大餐饮、美业、洗浴、企业家,撰写创业经历和企业背景,以及人生自传。编辑部收集优秀的文学作品。思想性、艺术性都非常精彩的文学作品,可用好声音演绎。投稿微信:林海丽子15043872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