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军《岁月留痕》自传连载
第三十二章:
岁月的重负与抉择
1989年的春天,命运的齿轮开始发出刺耳的声响。我最要好的同学刘学东被确诊尿毒症时,他还能独自在医院上下楼检查,谁能料到这竟是生命最后的回光。那八天里,我日夜守在他的病床边,握着他逐渐冰凉的手,回忆着技校时一起偷画机械图纸、在食堂抢红烧肉的日子。离世前夜,我因疲惫返家,却在调度室突然泪如雨下,仿佛预感到什么。次日噩耗传来,我瘫坐在地,哭得像个孩子——那是种剜心般的痛,此后许多天,泪水总在不经意间决堤。
到了年底同学聚会时,班主任和老同学们围坐在热气腾腾的饭桌前,欢声笑语中,我却始终觉得席间空着一个位置。当我颤抖着说出刘学东离世的消息,压抑数月的情绪瞬间决堤,泪水不受控制地奔涌而下。那一刻,喧闹的房间陷入寂静,班主任轻轻拍着我的肩膀,同学们红着眼眶递来纸巾。有人哽咽着说:“这么多年,就数你最记挂他。”老师也感慨道:“明军这份重情重义,难得啊。” 那一刻我才明白,原来最深的怀念无需掩饰,而这份真挚,也成了同学们心中难忘的印记。
时光匆匆流转,1995年的寒冬,命运再次给了我沉重一击。我的老岳父突发脑出血,等我从油田赶回三岔河老家时,他已无法言语。老岳父的一生堪称传奇,自幼父母双亡的他被叔辈四哥收留,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出色的能力,从王家村村长一路升任至镇里、县里的重要岗位,在供销社、生产资料公司、化肥厂等单位担任领导职务。他一生正直清廉,两袖清风,深受众人敬重。更让我感念的是,他十分重视人才,因我喜爱写作绘画,便对我高看一眼。每次归家,他总会亲自下厨,温一壶小酒,与我促膝长谈,谆谆教导我要多学习、多掌握知识,为未来打好基础,待人要谦虚,不可自满。那些温暖的话语,至今仍萦绕在耳畔。
老岳父离世后,我与大舅哥、小舅子,还有他的侄男哥女,在医院冰冷的太平间里守灵两宿。东北的冬夜寒风刺骨,灵堂里的白炽灯在风中摇晃,我们围坐在炭火盆旁,回忆着老岳父的过往,那些从未说出口的故事,在寒夜里缓缓流淌。
同样在这一年,妻子所在的扶余县华孚制药厂也逐渐走入低谷。1990年她刚调入时,厂里生产的851产品作为亚运会指定产品,声名远扬,甚至在亚洲都颇具影响力。然而,辉煌并未延续,厂子的经营状况每况愈下,生产规模不断缩减,曾经热闹的车间渐渐变得冷清。到后来,连职工的工资都开不出来了,妻子被迫回到家属队工作,家庭的经济压力如乌云般笼罩着我们。
工作上,作为测井研究所管理室主任,这个岗位不过是个干事职务,却在1995年的半年基层单位大检查中迎来了关键考验。当时党支部书记蔡青山外出旅游,撰写汇报材料的担子落在我身上。公司党委书记惠秉玉曾是吉林油田领导的秘书,老政工工作者,文字功底深厚、审查极为严格。我怀着忐忑的心情完成材料,没想到在二十多个基层单位的材料中,我的稿子竟一次性通过审核。所长孙刚拍板:“文章是你写的,书记不在,汇报就由你上!”站在汇报席上,我深知自己并非单位领导,却仍凭借扎实的内容和流畅的表达,将研究所党支部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如实阐述。汇报结束后,公司领导的认可与赞许,让我在家庭与工作的双重压力下,感受到了一丝难得的欣慰与鼓舞。
1989到1995年,这几年的时光里,有失去挚友的悲痛,有送别长辈的哀伤,有家庭经济的困境,也有事业上意外收获的喜悦。这些经历如同沉重的石块,压在心头,却也让我更加懂得生命的珍贵、亲情的重要,以及平凡岗位上坚守与担当的意义。(未完待续)
第三十三章:
命运的转折与坚守
1996年的寒冬,北风裹挟着细碎的冰碴撞在窗玻璃上,发出呜咽般的声响。当爱人攥着下岗通知书的手微微发颤时,我们才惊觉,生活的重担已悄然压上肩头。存折上寥寥可数的数字,与窗外呼啸的寒风,仿佛都在嘲笑我们的窘迫。但爱人眼中闪烁着倔强的光:“咱们自己干!”
凌晨三点,整座城市还沉浸在浓稠的夜色里。路灯在薄雾中晕染出朦胧的光晕,我和爱人踩着结霜的路面,将沉重的气罐挪向摊位,金属与地面摩擦的声响在寂静的巷子里格外刺耳。爱人呵出的白气瞬间凝成霜花,她顾不上擦拭,熟练地架起油锅。火苗“腾”地窜起,照亮她冻得发红的脸颊。揉面、搓条、下油锅,金黄的面团在沸油中翻滚,渐渐鼓成诱人的形状,蒸腾的热气里弥漫着香甜的气息。
晨光渐亮时,摊位前渐渐排起长队。“老板,来两根麻花!”“好嘞!刚出锅的,您拿稳咯!”我笑着应和,余光却总忍不住看向爱人——她的围裙溅满油渍,被油烟熏黑的脸庞挂着细密的汗珠,发梢还沾着面粉,整个人却像不知疲倦的陀螺般忙碌着。一日清晨,老邻居张婶凑近摊位,目光在我和爱人之间来回打量,疑惑道:“我说老李,这是你家亲戚帮忙呢?还是......”话未说完,另一位常客接茬:“瞧这眉眼,莫不是娘俩?”人群中响起窃窃私语。爱人的动作顿了顿,随即直起腰,露出被油烟熏得黝黑却灿烂的笑容:“啥呀!这是我当家的!”爽朗的笑声惊飞了屋檐下的麻雀,也让原本尴尬的气氛瞬间化作暖流。我望着她眼角新添的细纹,眼眶不禁发热——这些日子的操劳,竟让我们在外人眼中成了“母子”。
那段时间,我白天在摊位帮忙,到了七点多就得匆匆赶去单位。夜晚回家后,还要和爱人一起准备第二天的食材。而我的事业,也在迷茫中迎来转机。三转、物业、职业高中等单位纷纷向我抛出橄榄枝,有人邀我担任宣传干事,有人请我做秘书。会议室里,领导们的话语在耳畔盘旋:“来我们这儿,待遇稳定!”“秘书岗位非你莫属,前途无量啊!”可一想到爱人在测井公司当家属工的不易,我的心就像被一根细绳紧紧捆住。作为单职工家庭,我生怕自己一旦离开原单位,失去庇护,爱人就会被辞退,让本就不宽裕的家庭雪上加霜。在安稳与机遇间,我陷入了无尽的犹豫和纠结。
直到吉林石油报社招聘编辑记者的消息在油田电视台滚动播出,像一束光照进阴霾。我毅然报名,凭借多年积累的功底,顺利通过笔试、面试。然而,在录用环节,却有人以“个子矮”为由,戏称“武大郎开店”,质疑我的录用资格。会议室里的气氛瞬间凝固,我攥紧拳头,指甲几乎掐进掌心。关键时刻,王幼民社长猛地拍案而起,震得桌上的茶杯嗡嗡作响。他眼神如炬,扫视全场:“个矮怕什么?不给我当记者,给我当编辑不可以吗?李明军的文章,字里行间都是灵气,在座诸位谁能比得上?”他掷地有声的话语,如同一把重锤,击碎了荒谬的偏见,也为我打开了通往梦想的大门。
1996年12月26日,白雪覆盖了油田的每个角落。在测井公司组织部办公室,组织部部长郭桂梅握着我的手,语重心长:“明军,机关宣传部马上有空缺,留下来吧,跟着我,错不了。”窗外的北风卷起雪粒,拍打着玻璃,我望着墙上的老照片,想起爱人在油锅前忙碌的身影,想起王社长坚定的支持,终于鼓起勇气:“郭大姐,新闻是我的命,这一回,我想为自己的热爱拼一次。”郭部长沉默良久,提笔签字时,窗外的雪忽然停了,一缕阳光刺破云层,照亮了桌上的调令。
回望这一年,爱人用布满老茧的双手在烟火中撑起家庭的希望,王幼民社长的力排众议为我点亮理想的明灯,而我在无数个辗转难眠的夜里,终于学会在现实的枷锁中,勇敢地握住命运的缰绳。生活的艰辛与温暖,迷茫与坚定,都成了岁月馈赠的珍贵礼物,指引着我们继续奔赴下一场山海。(未完待续)
李明军,笔名文实。1960年3月出生于扶余县三岔河镇,大专文化,原为《吉林石油报》主任编辑,副高级职称。2020年3月正式退休。
多年来撰写新闻及散文、小说稿件2000余篇,发表在省内外30余家报刊杂志上。近年来,在搞好报纸编辑的基础上,潜心研究新闻理论,《浅谈企业报的策划》、《如何挖掘新闻由头》、《如何让企业报经济版活起来》等多篇论文发表在省级以上业务刊物上,并有部分论文获省内外新闻理论研讨一、二、三等奖。并公开出版《松辽写真》、《走进新闻芳草地》、《百味人生》等著作,目前第四本新闻著作正在出版中。同时,他的名字已被编入到《中国当代学者传略》一书。现为松原市作家协会会员、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
大连有声文艺,是继徐丽创办《朗读者》读书会(又名:松嫩流域朗诵团)之后又创刊的有声文学媒体。大连有声文艺,就是把精品文学变成好声音。每一个文字,不仅仅是文字,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爱,有思想的精灵。每段文字都是通过深思熟虑的结晶,更是对文学艺术和生命的敬畏。2021年4月9日,徐丽文学自媒体《大连有声文艺》应运而生,随之得到松原文化界和多个城市众多文朋师友纷纷投稿。可见广大读者对声音艺术的追求和心理渴望。文学艺术永远为广大读者服务。植根于生活土壤的文学精品,经过原创作者再次提炼,又经过好声音的录音诵读,为文字进行二次创作和提升。喧嚣的红尘,浮躁的世界,好声音的魅力和穿透力能为读者奉上听觉的文化盛宴。
之所以取名“大连”,寓意:大连在东北三省,无论是从经济还是文化等多角度,都是名列前茅的海滨城市,而且覆盖率很广,能带动文学艺术齐飞并进。让精品文学得到广泛的传播。“有声”就是把文字变成好声音。“文艺”就是文学艺术。组合起来就是“大连有声文艺”。
大连有声文艺编辑部
文学顾问:李明军
艺术顾问:沈树立
艺术指导:吕东飞
配乐指导:贾兴旺
文艺评论:姚宗希
总编:徐丽
收稿:丽子
审核:北方二丫
编辑:北方的云
执行总编:林海丽子
大连有声文艺总编徐丽女士,有偿为各企事业单位、各大餐饮、美业、洗浴、企业家,撰写创业经历和企业背景,以及人生自传。编辑部收集优秀的文学作品。思想性、艺术性都非常精彩的文学作品,可用好声音演绎。投稿微信:林海丽子15043872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