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军《岁月留痕》
自传连载
第三十四章:
在热爱与生活间奋力前行
1997年,是我踏入报社的第二年。命运将我安置在《吉林石油报》第三版责任编辑的岗位上,这里成了我挥洒新闻理想的舞台。每天,我沉浸在报纸版面布局的构思中,反复琢磨如何让文字与图片在版面上错落有致、相得益彰;逐字逐句修改稿件,不放过任何一处瑕疵;精心制作标题,力求用最精准又吸引读者眼球的文字提炼内容精髓。
然而,我始终坚信,要成为优秀的编辑,必先成为出色的记者。于是,在完成日常编辑工作的间隙,我揣着采访本,背着采访兜,穿梭于城区内的单位、深入石油生产一线挖掘鲜活故事。作为编辑,工作脱不开身,偏远的边缘地区我难以涉足,一去数天的行程对我来说是奢望,因此我只能将目光聚焦在周围、城里的单位 。起初,我担心影响本职工作,只能背着领导偷偷外出采访。但日积月累的稿件成果,被社长看在眼里。他非但没有责备,反而鼓励我在业余时间尽情创作。这一年,我笔耕不辍,从消息到通讯,产出40多篇稿件,不仅频繁登上《吉林石油报》,还在全国30多家媒体、科技刊物上发表。凭借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我负责的版面差错率极低,稿件质量也备受领导赞誉,他们常说我编辑的稿子,无论是版面设计、标题制作,还是稿件修改,都独具匠心。
工作上的顺风顺水,并未改变生活的窘迫。当时全家每月工资不过三百多元,孩子正读小学三年级,衣食住行、书本杂费,处处都需要用钱。为了贴补家用,我和爱人决定在周末做起卖砂锅的小生意。凛冽寒冬里,爱人每天早早去厂里取砂锅,再拿到街里售卖。我心疼她,只要有空就主动替她守摊。北方的冷风吹透了棉鞋,双脚冻得失去知觉,只能不停地跺脚取暖。熟人撞见,总会露出诧异的神情:“明军,你都当编辑记者了,还干这个不觉得丢人?”我总是坦然一笑:“这有啥磕碜的?谁叫咱们工资低呢!日子是靠双手打拼出来的,不偷不抢,凭本事挣钱,没啥可丢人的。”有时爱人摆摊的地方离单位近,我中午便匆匆下楼换她回去吃饭,自己顶着寒风守一中午摊,下午再赶回单位继续工作。
就这样,我们夫妻俩在寒风中咬牙坚持了一整个冬天,最终挣下600块钱。这笔在旁人看来不算多的收入,却相当于我近两个月的工资,实实在在缓解了家里的经济压力。看着存折上逐渐增加的数字,再冷的天,心里也是暖的。这一年,我在 编辑工作 与采访路上追逐新闻理想,在寒风与摊位间守护家庭生活。工作的成就与生活的烟火交织在一起,让我明白:人生的道路上,既要仰望星空,追逐心中热爱,也要脚踏实地,扛起生活责任。正是这些经历,让我在岁月的磨砺中不断成长,也让我对未来的日子充满了信心与期待。(未完待续)
第三十五章:
大洪水中的新闻坚守与成长
1998年,是我踏入吉林石油报工作的第三个年头,细算起来,不过才两年多光景。这短短两年多,却因一场肆虐的洪水,成为我职业生涯中浓墨重彩的成长篇章。
那年,松花江和嫩江流域洪水如猛兽般奔涌,英台采油厂所在的镇子被洪水层层围困。厂区宛如汪洋中的一座孤岛,而周边的四方坨子采油队等设施,尽数浸泡在浑浊的洪水里,形势岌岌可危。
报社老记者甄凤斌听闻汛情,毫不犹豫地奔赴抗洪一线值守。这位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部队转业文职干事,与英台采油厂宣传部干事周发等人,在齐腰深的洪水中穿梭,记录石油人坚守岗位、抢险救灾的英勇瞬间。归来后,他们共同创作的报告文学《孤岛雄风》,从《吉林石油报》一版连载至四版,最终斩获全国抗洪救灾报告文学二等奖。那一篇篇充满力量的文字,不仅是对石油人抗洪精神的礼赞,更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
与甄老师同处一室办公,加之我们住在同一个小区,距离相近,这让我的求教变得更加便利。每当遇到新闻稿件的难题,无论是不知如何选择切入角度,还是在标题拟定上绞尽脑汁,亦或是对文章架构感到迷茫,我都会敲响他家的门。而甄老师总是热情相迎,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经验倾囊相授。他会用以往精彩稿件为例,细致讲解如何从纷繁的素材中提炼独特视角;手把手教我怎样用简洁有力的文字,打造出抓人眼球的标题;还会耐心地帮我梳理文章脉络,搭建起清晰且富有感染力的架构。
在甄老师的指导下,我也拿起纸笔,一次次深入一线。我见过抗洪战士们在堤坝上扛沙袋累到直不起腰,却仍咬牙坚持;目睹石油工人在被洪水侵袭的厂区里,争分夺秒抢修设备;也记录下受灾群众相互扶持、共渡难关的温暖画面。这些震撼人心的场景,成为我笔下一篇篇有温度、有力量的新闻稿件,不仅登上《吉林石油报》,更被全国各大报刊转载。
每一次我取得进步,甄老师都会为我暗自高兴。他不会用华丽的辞藻大肆夸赞,而是用充满欣慰的眼神和几句真挚的鼓励,让我感受到他的关怀。有时我写出一篇较为精彩的稿子,他总会笑着邀请我小酌一杯。我们坐在简陋却温馨的小屋里,斟上两杯酒,碰杯时清脆的声响,仿佛是对成长最好的见证。酒意微醺间,他会分享更多行业里的故事与经验,话语里满是对我未来的期许。
那段时间,家庭的重担也压在我肩头。爱人进入测井公司防盗门厂工作,从零学习电焊技术,每日早出晚归;孩子正值小学四年级,学业日益繁重,辅导孩子功课的任务全落在我身上。为了平衡工作与家庭,我习惯了在深夜家人安睡后,独自挑灯伏案。台灯晕黄的光下,我梳理采访笔记、构思文章框架,一篇篇稿件就在这样的静谧时光中诞生。
1998年的抗洪精神,以及甄老师躬身力行的榜样力量,如春风化雨般滋养着我。在他的激励下,我快速成长,从一个初出茅庐的新闻新人,逐渐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编辑记者。这份经历教会我,真正的新闻力量源于对真相的执着追寻,对时代精神的生动记录,而与甄老师相处的点点滴滴,也成为我生命中最珍贵的记忆,激励着我在新闻道路上不断前行。(未完待续)
李明军,笔名文实。1960年3月出生于扶余县三岔河镇,大专文化,原为《吉林石油报》主任编辑,副高级职称。2020年3月正式退休。
多年来撰写新闻及散文、小说稿件2000余篇,发表在省内外30余家报刊杂志上。近年来,在搞好报纸编辑的基础上,潜心研究新闻理论,《浅谈企业报的策划》、《如何挖掘新闻由头》、《如何让企业报经济版活起来》等多篇论文发表在省级以上业务刊物上,并有部分论文获省内外新闻理论研讨一、二、三等奖。并公开出版《松辽写真》、《走进新闻芳草地》、《百味人生》等著作,目前第四本新闻著作正在出版中。同时,他的名字已被编入到《中国当代学者传略》一书。现为松原市作家协会会员、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

大连有声文艺,是继徐丽创办《朗读者》读书会(又名:松嫩流域朗诵团)之后又创刊的有声文学媒体。大连有声文艺,就是把精品文学变成好声音。每一个文字,不仅仅是文字,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爱,有思想的精灵。每段文字都是通过深思熟虑的结晶,更是对文学艺术和生命的敬畏。2021年4月9日,徐丽文学自媒体《大连有声文艺》应运而生,随之得到松原文化界和多个城市众多文朋师友纷纷投稿。可见广大读者对声音艺术的追求和心理渴望。文学艺术永远为广大读者服务。植根于生活土壤的文学精品,经过原创作者再次提炼,又经过好声音的录音诵读,为文字进行二次创作和提升。喧嚣的红尘,浮躁的世界,好声音的魅力和穿透力能为读者奉上听觉的文化盛宴。
之所以取名“大连”,寓意:大连在东北三省,无论是从经济还是文化等多角度,都是名列前茅的海滨城市,而且覆盖率很广,能带动文学艺术齐飞并进。让精品文学得到广泛的传播。“有声”就是把文字变成好声音。“文艺”就是文学艺术。组合起来就是“大连有声文艺”。
大连有声文艺编辑部
文学顾问:李明军
艺术顾问:沈树立
艺术指导:吕东飞
配乐指导:贾兴旺
文艺评论:姚宗希
总编:徐丽
收稿:丽子
审核:北方二丫
编辑:北方的云
执行总编:林海丽子
大连有声文艺总编徐丽女士,有偿为各企事业单位、各大餐饮、美业、洗浴、企业家,撰写创业经历和企业背景,以及人生自传。编辑部收集优秀的文学作品。思想性、艺术性都非常精彩的文学作品,可用好声音演绎。投稿微信:林海丽子150438727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