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读刘文邦的短诗《午夜》
冯喆
原诗:
午夜
刘文邦
月光在树上缠绕了一会儿
便被风吹走了
接下来的灰暗
需要被大地慢慢稀释
蛐蛐只是随意拨弄了几下琴弦
人间的寂静便轻易被破坏了
其实一盏灯
也能轻松赶走一小片夜色
朦胧中,我仍执著回味着梦中的一些情节
总有想哭的冲动
床上仍躺着我的孤独
把灯熄灭
孤独便会更大一些
有风的时候
我总会把大地想像成一片海,而把自己
想像成一叶扁舟
从细浪的翻滚中悟着人生
原载2025.5.25《顶端》
今日早晨,刘文邦发到《茌平文艺》群里,一个链接。我打开一看,原来是他的一首《午夜》被《顶端》公众号平台,以荐读的名义,发表出来。众所周知,刘文邦的诗作,很少给公众号投稿,即使是国家级或者省刊公众号,他投的也不多。
近一两年来,我才接触刘文邦的现代诗。说实话,刘文邦的诗,不难理解。没有故弄玄虚的诗句,几乎白话的诗句,往往营造出一个特定的意境。耐人寻味的诗句,颇能引起读者共鸣,正所谓人人心中有,人人笔下无的那种状态,读后令人掩卷深思。
《午夜》这首诗,刘文邦以细腻而独特的笔触,构建出一个充满诗意与哲思的午夜,引领读者深入探索内心的情感与对人生的感悟。
“月光在树上缠绕了一会儿,便被风吹走了”,两句,营造出一种灵动又略带怅惘的氛围。赋予了画面静态的美感,可月光又被风吹走,这一动态变化,不仅暗示了时光的易逝,也为全诗奠定了一种不稳定、略带迷茫的基调。“接下来的灰暗,需要被大地慢慢稀释”,将抽象的“灰暗”具象化,仿佛“灰暗”是一种有质感的物质,需要大地来慢慢消解,进一步渲染出午夜时分那种深沉、压抑的氛围,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黑暗的浓重与漫长。
“蛐蛐只是随意拨弄了几下琴弦,人间的寂静便轻易被破坏了”,刘文邦运用拟人手法,把蛐蛐的鸣叫比作拨弄琴弦,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蛐蛐声音的清脆与灵动。而这轻微的虫鸣声,却能打破人间的寂静,以动衬静,更加凸显出午夜寂静的本质,也暗示了生活中那些不经意间就能打破平静的微小因素。“其实一盏灯,也能轻松赶走一小片夜色”,在浓重的黑暗背景下,一盏灯的力量被无限放大,它虽渺小,却能带来希望与光明,给人以温暖和慰藉,这一对比,展现出希望即便微弱,却依然有着不可忽视的力量。
诗的后半部分,他的笔触转向内心世界。“朦胧中,我仍回味着梦中的一些情节,总有想哭的冲动”,梦中情节的回味与想哭的冲动,隐晦地传达出内心深处隐藏的情感创伤或遗憾,午夜时分,意识朦胧,平日里被压抑的情感悄然浮现,无法抑制。“床上仍躺着我的孤独,把灯熄灭,孤独便会更大一些”,“孤独”被赋予了实体,像一个有形的存在躺在身边,而熄灭灯光这一简单的动作,让孤独在黑暗中愈发膨胀,生动地描绘出诗人在午夜时分被孤独紧紧包围的状态,深刻地体现出孤独的难以排遣。
“有风的时候,我总会把大地想像成一片海,而把自己,想像成一叶扁舟”,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将大地比作海,自己比作扁舟,这一宏大与渺小的对比,凸显出个体在广阔世界中的孤独与渺小。“从细浪的翻滚中悟着人生”,则表明诗人试图从自然的细微变化中,探寻人生的哲理与真谛,海浪的翻滚如同人生的起伏,诗人在其中感悟着生活的酸甜苦辣,展现出对人生深刻的思考。
这首诗,刘文邦巧妙地运用自然意象与内心感受相结合的手法,从外在的月光、蛐蛐、灯,到内在的孤独、梦境、对人生的想象,层层递进,将读者带入一个深邃的午夜情境中,使读者既能感受到午夜的静谧与神秘,又能体会到诗人内心丰富而复杂的情感世界以及对人生的深度思索,展现出了极高的诗歌艺术水准 。
这首诗,尚有诸多不足,像意象的选择,缺乏必然的内在联系,从而削弱了诗意的表达;个别词语的运用,缺乏打磨,影响了诗句的张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