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世纪60年代,随着美国对越南侵略战争的不断升级,应越南政府的请求,中国履行国际主义义务,在无偿援助越南各种军需和民用物资的同时,派出了多兵种组合的援越部队,入越支援越南人民的抗美救国战争。
奉中央军委命令,我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第2师、第13师及2团、58团共10个建制团,与工程兵314团、315团,高炮628团、630团,以及138野战医院、舟桥中队等配属部队,一起组成中国后勤部队第一支队和第六支队,入越参加援越抗美。
第一支队进驻越南东线区域,承担友谊关至河内铁路的改建、克夫至太原铁路的新建,以及反轰炸保畅通任务;第六支队进驻西线地区,担负抢建抢修8、10、12号公路,铸就了一条条“打不烂、炸不断”的战时运输线,谱写了一曲继抗美援朝之后又一壮丽篇章。
在1965年5月至1973年8月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派出防空、铁道、工程、后勤保障及海军扫雷部队,组成23个支队共计32万余人,进入越南北方担负防空作战,构筑战时交通网络和完善多项国防军事设施等任务。
在援越抗美战场上,中国人民解放军有5000多名优秀儿女受了重伤,绝大多数人留下了终身残疾;有1500多名战士壮烈牺牲,长眠在异国他乡。但是,共和国没有忘记——许多特别突出的英雄集体和功臣模范,有的在1970年9月参加了原昆明军区“三代会”;有的功臣模范分别在1967年、1968年和1969年赴京,参加国庆观礼并见到毛主席、周总理等中央领导。
这都是时代的特征和岁月的痕迹,也给英雄们留下了永生难忘的幸福时刻。

战争伊始的1965年8月,总参谋部部署,由昆明军区组建以铁道兵第13师为主的“中国交通部修路工程队第六支队”(1966年12月28日后,改称“中国后勤部队第六支队”),归属昆明军区领导,入越后由军委组建的“援越工程指挥部”统一指挥,并任命孙林泉为支队长、罗彬为政治委员。
六支队下辖32大队(铁58团)、33大队(铁61团)、34大队(铁62团)、35大队(铁64团)、36大队(工程兵314团)、37大队(工程兵315团)、630大队(高炮630团)、40大队(云南民工团),还有舟桥中队(营)、野战138医院等单位,共3万5千多人。
六支队主要任务是在越西北修建8、10、12号三条公路,打通越南北方西线战场的战略通道。
当时,全军闻名的野战138医院,派出了3个野战医疗所,分别奔赴越南黄连山省、莱州省和奠边府,执行医疗急救和后勤保障任务。
奔赴越南黄连山省的138医院野战医疗所里,最小的护士——欧华沙这个16岁从军的花季女兵,在异域南疆,在援越抗美的战场上,目睹了铁血战争的残酷,也目睹了战友们的英勇,更目睹了他们无畏地倒在美军的炮火下……
春风若有怜花意,可否容我再少年。
这些年轻的战士,用他们的鲜血和青春,在炮火中铸就了中国军魂。他们是真正的无名英雄,是中华民族的荣光,是捍卫世界和平的使者,更是20世纪60年代最可爱的人。

时光里知味,岁月里沉香
60年前的1966年1月份,欧华沙和战友们从驻地蒙自出发,到碧色寨乘坐米轨火车抵达河口县。之后乘坐卡车来到越南老街沙巴至平芦一带的黄连山地区,执行对筑路部队和防空部队的卫勤保障任务。
越南处于热带亚热带雨林,参战部队所到之处面临着高温、多雨、潮湿的气候,山林中的蚂蝗、蚊虫、毒蛇随处可见;自然条件和生存环境十分恶劣,空中还时常有敌机轰炸。

清晨和黄昏的宁静时分,欧华沙忙完手头的事情,都会坐在山坡的野花丛中,遥望河口和昆明方向,遥望着她魂牵梦萦的故乡……
其实,欧华沙的祖父辈,都是赫赫有名的爱国志士和著名书法家、作家。

欧华沙的祖父欧阳榘,字景山,金华人,白族。少孤贫,力学不懈,善书,法颜真卿、钱沣,融以欧阳询、褚遂良格局,浑厚劲健自成一体,行楷皆佳,为赵藩所推重。与李根源结为兰交,入同盟会,参加云南辛亥革命“重九起义”和护国、护法诸役,奔走于滇粤间。终因性刚气傲,不为当局所用,郁郁而不得志。
心平能愈三千疾,心静可通万事理。

晚游北京,以国家计上书段祺瑞,段氏览书耸然,喜其策、亦喜其书,即派教育总长范源谦驱车,接入总理府面见。时司法总长梁启超在座,其才比之书策乃贾谊、晁错之侪也。段祺瑞即面邀榘,入陆军部任职。
总有人间一两风,填我十万八千梦。
翌日,各大报刊出榘所上书内容,轰动京师。榘正欲乘风展才,不意旋卒。
榘能诗,惜皆佚散,仅存“四海论交求古剑,一生知己拜梅花”一联。榘书《明史·沐英传》、辛亥革命烈士杨振鸿墓碑、腾冲叠水河灵光台赵藩诗碑等,时人慕拓者络绎。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在大理古城中轴线上,坐落着一所百年名校——西云书院,从光绪三年(1877年)至今,弦歌不辍。随着历史的滚滚车轮,学校与时俱进,十易其名,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育人目标,可谓人才辈出,群星璀璨:有乡试解元、辛亥元老、共产主义先驱、抗日名将、中共中央委员、两院院士和学界翘楚等。

纵横千里独行客,何惧前路雨潇潇。
同一时期,以下著作等身的学者和科学家,或作为教师在校执教,或作为学生在校苦读,他们是:马曜、马秉升、李家瑞、李浚、严景光、赵岑纪、王云、欧小牧-----每一位佼佼者都是一本书。
史料中提到的欧小牧,就是欧阳榘之子、欧华沙的父亲。

欧小牧,白族,1913年生人,云南省剑川人,民盟会成员。20世纪40年代,是欧小牧文学创作的重要时期,长篇小说《包局长歪传》等大量作品问世,在当时的云南文坛影响很大。1946年,国民党当局镇压革命力量,杀害民主斗士李公朴、闻一多。欧小牧愤然直书《我和闻一多先生》一文,发表于同年9月8日的《新华日报》,写出以性命“催生”光明、用牺牲“换得”解放的“闻一多精神”。
1949年,欧小牧参加新联;曾和谭碧波先生一起筹备组建云南省文联;1950年11月起任云南省文联资料研究室主任;1957年1月成为云南省作协专业作家;199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风雪压我两三年,我笑风轻雪如棉。
欧小牧一生著有长篇小说《白子白女》《包局长歪传》《滇云英烈传》,专著《陆游年谱》《爱国诗人陆游》《陆游传》,诗集《鸣春集》,杂文集《盗士集》,短篇小说《七夕》,民间传说《雕龙记》《欧小牧文集》等;部分作品选入《中国新文学大系》《中国杂文大观》,电影文学剧本《雕龙记》,获布加勒斯特电影节二等奖。
欧小牧婚后育有四个子女(两男两女),1945年第二个孩子出生。彼时,正值《华沙条约》签订,欧小牧就把“华沙”的名字给了这个女儿。从此,欧华沙就成了她的名字。(未完待续)(文图/张密 余迷 周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