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 汨罗江的怀想
文/褚向平(河北)
怀揣不可摇动的
家国信仰 我已经沿着汨罗江
的江岸 沿着无法逃离的时间
走了许多年 忽然觉得
屈老夫子的形象
越来越如同陶器一样
熠熠生辉闪亮
一朝又一朝的余香
纷纷落在生命的尾声上
我的诗意愈发古老
初夏的晨风中 依然
续写着婵娟千里绝唱
续写着一个无家可归的人
手握一卷《天问》
牵着一片破碎残云
如何捧出一颗滴血的心
我不知道滔滔江水如何
收留了这最后的命运
诗评
以诗为舟,溯洄千年的精神回响——评《端午 汨罗江的怀想》
在《端午 汨罗江的怀想》中,诗人褚向平以汨罗江为精神坐标,在端午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上,编织出一幅跨越时空的情感与哲思交织的画卷。诗歌以凝练且充满张力的语言,将个人对屈原的追思、对家国情怀的感怀以及对生命与命运的叩问熔铸一体,在端午的文化语境下激荡出深沉而悠远的回响。
诗歌开篇“怀揣不可摇动的/家国信仰”,直入主题,奠定了全诗庄重肃穆的情感基调。“家国信仰”四个字简洁有力,既点明了屈原精神的核心,也道出诗人内心深处对这种精神的坚守与传承。随后,诗人沿着汨罗江与时间前行,“走了许多年”,这里的“年”不仅是时间维度的延展,更是诗人精神跋涉的见证。在岁月的流逝中,屈原的形象愈发清晰,“如同陶器一样/熠熠生辉闪亮”,这一独特的比喻令人眼前一亮。陶器历经岁月打磨、烧制,沉淀出古朴厚重的质感与光芒,将屈原比作陶器,既展现出屈原精神在历史长河中历久弥新的特质,又赋予其一种温润而坚韧的美感,仿佛在诉说屈原精神如同陶器般,承载着岁月的痕迹,却依旧闪耀着动人的光彩。
“一朝又一朝的余香/纷纷落在生命的尾声上”,“余香”一词巧妙地将屈原的精神与文化影响具象化,它似有若无,却又无处不在,萦绕在一代又一代的生命中。“生命的尾声”则增添了一丝沧桑与厚重感,暗示着这种精神传承跨越生死,在历史的延续中生生不息。在此情境下,诗人的“诗意愈发古老”,这“古老”并非陈旧,而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精髓的深度浸润与传承,与屈原的精神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初夏的晨风中 依然/续写着婵娟千里绝唱”,将端午时节的自然风物与古典诗词意象相融合,“婵娟”常与美好、团圆相关,此处却用来续写“绝唱”,在美好的表象下暗含着屈原悲剧命运的苍凉,形成一种独特的审美张力,让诗歌在古典韵味中流淌着现代的思考。
诗歌后半部分,诗人将笔触聚焦于屈原的形象与命运。“一个无家可归的人/手握一卷《天问》/牵着一片破碎残云/如何捧出一颗滴血的心”,寥寥数语,勾勒出屈原孤独而悲壮的形象。“无家可归”不仅是其政治理想破灭后的现实处境,更是精神上不被理解、无法融入世俗的孤寂;“手握《天问》”,象征着他对宇宙、人生、社会的深刻追问,这追问中饱含着对真理的执着追求;“破碎残云”与“滴血的心”,通过极具画面感和感染力的意象,将屈原内心的痛苦与挣扎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深刻感受到他对家国的炽热深情与无奈。最后“我不知道滔滔江水如何/收留了这最后的命运”,以疑问作结,余韵悠长。这一问,既是对屈原命运的惋惜与困惑,也引发读者对历史、对生命、对信仰的无尽思索,仿佛那滔滔江水承载的不仅是屈原的身躯,更是千年以来人们对理想、正义与家国情怀的追寻与坚守。
整首诗在结构上层层递进,情感表达细腻而深沉,意象运用新颖独特,将传统节日文化与个人精神感悟紧密结合,在端午与汨罗江的时空背景下,完成了一次对屈原精神的深情回望与礼赞,同时也唤起读者内心深处对家国情怀与精神信仰的共鸣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