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然(诗歌)
文/陈振家
大爱无碍。
你我坦然。
已经。
我这么说了。
坦然。
什么都
坦然。
已经坦然了。
你我。
彼此不分。
荒疏在一起。
呼吸在一起。
关注在一起。
交流在一起。
沉淀在一起。
这就够了。
坦然。
圆圆满满地,
圆满无缺地,
坦然。
你我坦然。
我感觉你我基本通透了。
不一定要说出来。
种子发芽
或不发芽,
它都在那儿。
梦幻
虽无边无际,
却总是在追求。
这样,
就觉悟了。
就舒服了。
既智慧,
又淡定,
像观音
双目垂注。
这,
就是坦然。
诗评
于重复与凝练中抵达精神澄明之境——评《坦然》
陈振家的《坦然》以质朴直白的语言,围绕“坦然”这一核心主题展开铺陈,通过反复咏叹与意象的自然生发,构建出一个关于心灵境界、情感联结与生命觉悟的诗意空间,看似简单的词句背后,蕴藏着对生活态度与精神状态的深刻思考。
诗歌开篇“大爱无碍。/你我坦然。”以短句起笔,如晨钟暮鼓般掷地有声,直接点明“坦然”与“大爱”的关联,奠定了全诗豁达、包容的情感基调。随后,“已经。/我这么说了。/坦然。/什么都/坦然。/已经坦然了。”连续不断地重复“坦然”一词,这种近乎偏执的重复并非语言的贫瘠,而是诗人通过不断强化这一概念,将“坦然”的心境从意识层面推向更深的潜意识领域,仿佛在进行一场自我暗示与心灵的叩击,引导读者一同沉浸于对“坦然”的思索之中。
“你我。/彼此不分。/荒疏在一起。/呼吸在一起。/关注在一起。/交流在一起。/沉淀在一起。”这组排比句以简洁而富有节奏感的表述,描绘出一种亲密无间、高度融合的关系状态。“荒疏”“呼吸”“关注”“交流”“沉淀”等词汇,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彼此之间情感与生活的交融,这种交融并非刻意为之,而是自然而然地发生,恰如“坦然”的心境,不矫饰、不做作,顺乎本心。这种对关系的描写,实则是“坦然”心境在人际交往中的具象化呈现,因为内心坦然,所以能与他人毫无隔阂地相处,共享生命的点滴。
“种子发芽/或不发芽,/它都在那儿。/梦幻/虽无边无际,/却总是在追求。”诗人在此引入“种子”与“梦幻”的意象,进一步深化“坦然”的内涵。种子象征着希望与未知,无论是否发芽,都保持着自身的存在与本质,这恰似坦然之人面对结果的从容,不执着于得失;“梦幻”代表着理想与追求,即便无边无际,却始终未曾放弃追寻,体现出坦然并非消极的不作为,而是在积极追求过程中保持的平和心态。二者相互映衬,展现出“坦然”既包含对过程的坚持,又包含对结果的豁达。
“就觉悟了。/就舒服了。/既智慧,/又淡定,/像观音/双目垂注。”诗歌结尾以“观音双目垂注”的意象作比,将“坦然”的境界提升到一种超凡脱俗、智慧悲悯的高度。观音垂目,是一种洞察世事却又超然物外的姿态,暗含着对世间万物的包容与理解,至此,“坦然”不再仅仅是个人的心境,更升华为一种具有普世价值的精神境界,它是觉悟后的自在,是智慧与淡定的结合,给读者带来心灵的启迪与升华。
整体而言,《坦然》一诗以重复的语言形式强化主题,以自然的意象构建诗意,以层层递进的情感与哲思展现“坦然”的丰富内涵。它没有华丽的辞藻与复杂的技巧,却凭借真诚质朴的表达,直抵人心,引导读者去探寻内心的宁静与坦然,在喧嚣的世界中寻得一方精神的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