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遇建福
文/云蒙山人
也许有些缘分是命中注定的,我在抖音遇见了建福。
建福姓陈,山东临沂人,山东鲁商书画院副秘书长,中国书画家联谊会会员,中国硬笔书协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当然,这些比较详尽的介绍,他自己在直播间没有说,是我购回他的作品集后才看到这些介绍的。
直播间里,建福用不紧不慢的语气诠释着山东人耿直豪爽的性格。他对自己的作品不做过分的渲染,只是偶尔说说结构上的创意、笔法上的亮点以及自己构思的初衷,客观推介自己的画册。比如翻到某页,说这幅印章作品追求的是金石气,这个条幅营造的是密不透风的感觉……
建福介绍最多的是苏轼的《定风波》。“竹杖芒鞋轻似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也许正是这一点触动了我心中的弦,我在抖音里首先与他的四幅斗方作品结缘。
《藏拙》是一件具有印章风格的作品。“藏”写得相对克制,中规中矩,即便是右上方的一点,也是藏在印章的边框里“犹抱琵琶半遮面”。而“拙”则在貌似笨拙中蕴含着巧意,提手旁的竖勾变形了一长竖,稍稍伸出了印章的范围,大概取意是拙中有巧,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吧。
《耕云种月》颇有些意趣。“耕”和“月”分别在右上方和左下方以粗笔画呼应,“种”和“云”则以对角线的方式在左上方和右下方呼应。特别是“云”字的底部,变换成灵动而不圆滑的笔画,仿佛深深的脚印留在大地上,播撒汗水,耕耘天地间。一枚铁线篆闲章在“耕”字右部分“井”字旁两横之间中规中矩的站立着,好像寓意着庄稼人耕耘收获从不投机取巧。
《卧云听泉》在构图上和《耕耘种月》有所相同,但整幅作品的笔画更为灵动,特别是在点上做了大胆的变化处理。“卧”字中的点显得轻巧,“听”字中的点显得灵动,“泉”字中的点反向呼应,散而不乱,加上妙不可言的飞白,瞬间让人找到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意趣。
《慎独》这幅作品是下播后为我创作的,收到作品才发现它的妙处。两字呈上下结构排列,“慎”写的的确是小心翼翼,中规中矩,就连“真”字底下的两点也如同一双脚,小心翼翼不敢越雷池一步。而“独”则以左半部分的笨拙和右半部分的轻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犬”字的一捺在印章的右下角大胆飘出,也许正寓寓意着“慎独”不仅是闭门造车,还有独创路径、独到见解和独有心得吧。
四尺对开作品《云蒙文化研究会》是在直播间现场书写的,可谓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云蒙”两个字有层峦叠嶂的感觉,“云”强调横画,仿佛云雾缭绕,“蒙”字强调竖画,仿佛大山巍峨。“文化”两个字则在漫不经心中塑造出一种朴拙之美。“研究”两个字极具金石气,特别是“究”,宛如一个穿着长袍的古代学究,正在瞻前顾后中迈出小心翼翼的步伐。而“会”就更具象形之美了。看,高高的屋顶(人)隐约可见,二楼的雅间里讨论正热闹,一楼庭院(日)里大大的花园中,一方水塘清波粼粼……多么优雅的会所啊。整幅作品恰是我想要的厚重而不失灵动、审慎而不失机巧的风格。
《云蒙文化研究》是我创办的微信公众号,因为喜欢建福的书法风格,所以请他为平台题字。也许是沟通交流出现了问题吧,我本想要的具有现代风格的从左往右写的《云蒙文化研究》,建福第一次写成了从右往左。恰恰因为这个美丽的误会,让我机缘巧合,有幸再获一件建福先生的墨宝。
“现代款”的《云蒙文化研究》更合我意!每一个字都有别出心裁的亮点。“云”字的首横水汽升腾,仿佛一个硕大的云朵从天空飘过。“蒙”字的草字头宛如两只小牛刚刚生出犄角,大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呆萌之气。“文”字中的点和横充满了日出东方、万丈光芒的蓬勃朝气。“化”字的竖弯钩则以克制内敛的收锋笔法彰显出文化的审慎。“研”字右边“开”字,被建福巧妙拆分,宛如相背而行的两个人,虽然背对背,但却心连心。“究”字是整幅作品中的亮点,穴字头被极度夸张,成为一个遮风挡雨的尽职尽责的避风港,有它庇护,人们当然可以随心所欲开展探索活动了。
纵观《云蒙文化研究》,整幅作品既有“文化”的底蕴,又有“研究”的人脉,更有“云蒙”的特色,真的是让人爱不释手,大有刻匾方休的冲动。
陈建福先生自幼受家庭熏陶,酷爱书法,临池不辍。求学期间曾受教于著名书法教育家朱崇昌教授,受益匪浅。他尤好隶书,醉心汉隶,在张迁碑、好大王碑下功尤深,形成了自己古拙厚重,恣肆飘逸的风格。作品在多次全国及省地市级书法比赛中获奖并被省内外书法友人收藏。我能在抖音这个平台和建福先生相识并收藏他的墨宝,的确是难得的缘分。
“有山皆图画,无水不文章”。居住在青山绿水中的我本就是一位狂热的书法艺术爱好者,这次有幸抖音遇见建福,既赞赏他“抱琴看鹤去,枕石待云归”的潇洒,又仰慕他“思飘云雾外,诗入图画中”的执着,更偏好他“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缜密。
在这里,怀着真诚的期待,祝愿陈建福先生在书法艺术的登攀路上“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作者简介:萧军,祖居陕西商洛,自称云蒙山人。普通从业者,文学爱好者。有作品散见于纸媒和网刊。联系电话:13991446206(微信同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