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老家(一)
作者:王慧仙
回老家对我来说,一直是一个期待已久的计划。因为我的姐姐,86岁高龄,不幸因脑梗两次住院;而70多岁的妹妹,在丈夫离世后心情沉重,不慎跌倒导致腰部受伤,也住进了医院。妹妹的两个孩子在经历了爷爷和父亲相继去世的打击后,又面临母亲的摔伤住院,他们是如何承受这一切的呢?我迫切地想要回去看看他们,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支持。我的弟弟,也是70多岁的人了,刚刚从脸部中风的疾病中恢复过来,却又不幸烧伤。还有弟媳、侄儿、侄媳和侄孙,我们已经9年未曾见面。所有这些事情,都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回老家,去探望他们。
由于三年的疫情管控措施,我们一直未能出行。今年随着疫情的缓解,原本计划年初回老家,但考虑到甘肃冬季的严寒,以及我们这个大家庭—儿子、女儿两家加上我们老两口共九人,老少皆有,回老家可能会照顾不周。因此,儿子、儿媳、女婿和女儿经过商议,决定等到夏天,甘肃山清水秀之时再回老家探望亲朋好友,那时天气温暖,照顾起来也会更加方便。
7月12日,我的爱人带着4岁的孙子从上海来到北京。我心中暗自盘算,15日周六我们就可以返回甘肃老家了。我试探性地请女儿购买火车票,女儿却说:“急什么?爸爸还想顺道去天津探望一下老乡,和同事们聚一聚。”听到这话,我感到有些意外,如果先去天津,再去甘肃,我们得等待多久啊。我必须说服我的爱人先去甘肃,然后再去天津探望老乡。幸运的是,这次一向不太听从我建议的爱人竟然同意了我的安排。
7月23日,一个周日的清晨,我和我的爱人带着我们4岁的孙子和3岁的外孙开始了我们的旅程。内心的喜悦难以用言语表达,我在火车上兴奋地照顾着两个孩子,整夜未眠却丝毫未感疲惫。
7月24日,我们抵达了甘肃省的兰州市。我的老二外甥女和她的丈夫来迎接我们,我们还在一家拉面馆品尝了兰州的特色美食—牛肉拉面。回到家后,桌上已经摆满了西瓜和各种水果,亲人们相聚一堂,有说不完的话,边吃边聊,气氛融洽。短暂休息后,外甥女夫妇带我们去黄河岸边游玩。两个孩子在草地上追逐嬉戏,玩得非常开心。而大人们则在观赏黄河两岸的建设,与往昔相比,变化之大令人惊叹。正当我们沉醉在这美景中时,老大外甥女的女婿打来电话,开车来接我们回家。于是我们急忙收拾行李,踏上了归乡之途。
透过车窗,我目睹了公路两旁的景色变迁:曾经高耸陡峭的七道梁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长达8000多米的隧道;泥泞的土路也已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宽敞、平坦的高速公路。沿途的村庄在晚霞的映衬下,灯红柳绿,楼房如雨后春笋般林立,构成了一幅美丽而神奇的巨大画卷。
不知不觉中,我们抵达了甘南州,远远望去,灯火辉煌,宛如一片灯的海洋,光的世界。街道两旁,高低错落的酒店门面和窗户在霓虹灯的照耀下,五彩缤纷,时而红,时而绿,时而黄,时而紫,闪烁着迷人的光芒。我心想,这里并不逊色于首都北京或国际大都市上海。
思绪未定,我们已到达外甥女提前预订好的酒店。车辆缓缓驶近酒店门前,我便迫不及待地打开车门下车,急切地想要见到86岁的姐姐。当姐姐笑盈盈地迎面走来时,我悬着的心终于放下。她并不像我想象中那样因脑梗而痴呆,我们热情地拥抱,眼中含着激动的泪花,慢慢走向饭桌旁坐下。服务员陆续端上一盘盘丰盛的菜肴,大家边说边笑,享受着这顿美味的晚餐。
饭后回到客房,桌上摆满了玉米、红薯、土豆、蚕豆、葡萄、苹果、西瓜、梨等水果。再往里走,我看到姐姐脑梗的儿子在呼唤,我急忙跑到床边,紧紧握住他的手。他似乎认出了我,紧紧抓住我的手,询问我的儿子“剑锋来了吗?”看着他那痴呆的样子,我的心如刀绞般疼痛,但我不能在姐姐和家人面前流露出丝毫的悲伤,只能强忍着心痛,装作若无其事,以免引起他们的痛苦。此时,孙子缠着爷爷要睡觉,外孙有些认生,需要我来抱抱。大家没有多聊,便各自洗漱上床休息了。
7月25日,老大外甥女为大家准备了丰盛的早餐,并帮助弟弟坐上轮椅进行洗漱和喂饭,悉心照料他。她自己匆匆忙忙地吃了几口早餐后,便去打理自己的手工房了。由于担心我们出现高原反应,这两天没有安排大型活动。早餐后,在姐姐的陪伴下,我们带着两个孩子到户外活动。在楼前的健身场,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这里有适合大人锻炼的器械,也有专为孩子们设计的滑梯、跷跷板和单杠等。孩子们爬上滑下,跑来跑去,玩得非常开心。姐姐试图亲近两个孩子,亲亲抱抱,但孩子们因为认生,未能完全满足她的愿望。我们只好拍了几张照片留念。随后,我和姐姐、老伴一边照看孩子,一边闲聊,不知不觉到了中午。
夜幕降临,老大外甥女带我们去广场观看锅庄舞。广场中央矗立着甘南的标志性牦牛塑像,四周舞队环绕,身着不同颜色服装的舞者们手持哈达,焦急地等待着音乐的开始。四周聚集了越来越多的观众,尽管广场很大,人潮涌动,却并不显得拥挤。两个孩子在人群中穿梭追逐,玩得不亦乐乎。当音乐响起,锅庄舞的表演者们挥动着雪白的哈达,舞动起伏,宛如海浪一般随风飘扬,让人目不暇接。广场上的人们沉醉于这场视觉盛宴,不愿离去。然而,两个孩子闹着要回家,我们不得不离开这精彩的锅庄舞表演。
从7月25日开始,一直到8月7日结束,这13天的时间里,我与我的姐姐几乎形影不离。在这段时间里,我也亲眼见证了老大外甥女对患病弟弟无微不至的照料:她耐心地帮助弟弟翻身,更换尿布,并确保弟弟睡前的一切事务都已妥善安排。接着,她又细心地为母亲服药、输氧,并为她按摩背部,直到所有这些事情都处理完毕,她才去休息。我心中不禁暗想,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她的弟弟患病已经五年了。她承担了多么沉重的责任啊?她无怨无悔地照顾着完全无法自理的弟弟,孝顺年迈的母亲,不考虑个人的婚姻大事,过着单身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还有第二个像她这样全心全意为了娘家的女儿吗?她的这种无私奉献和悉心照料,让我们所有人都感到非常温暖和感激。
老大外甥女在照顾患有脑梗的母亲和弟弟时展现出的耐心,让我回想起她幼时的模样。我的姐夫和姐姐都是晚婚,婚后多年才迎来她的出生,那时他们对她宠爱有加,仿佛捧在手心怕碎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然而,她出乎意料地变得吃苦耐劳,不仅忍受着辛劳,还默默承受着委屈,孝顺地照顾着母亲,以及无法自理的弟弟。
她的坚韧和毅力,仿佛是从幼时就已铸就的品质。尽管生活给予她诸多不易,她却从未有过半句怨言,只是默默地承受着,用自己的肩膀扛起了整个家庭的重担。在这里,我看到了亲情的伟大和无私,也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和宝贵。这些经历,将成为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激励我在未来的日子里更加珍惜身边的人和事,用心去感受生活的美好。

作者简介:王慧仙,退休教师。早年创作,发表过几篇作品,上海“母亲陵”曾获奖。近年,相继在《茌平文苑》发表散文若干。

投稿须知
1、都市头条(ID:10950627)和茌平文苑服务于广大文学爱好者。
2、投稿必须原创首发,谢绝一稿多投,严禁抄袭,文责自负。拒绝AI生成作品投稿。
3、因是业余时间编辑,作者投稿前请反复自检,定稿后再投稿。编辑有权对来稿修改。投稿题目不用空格。多个文档编在一起,后缀作者简介。使用宋体小四号字投稿。
4、投稿体裁:诗歌、散文、随笔、小说、学生优秀作文、书法、绘画等。诗歌每次投2至5首,总字数300字以上,题目和正文均顶格写,行与行间不要空行,段与段间空一行;散文、随笔、小说上限3000字左右。请用简体中文投稿,谢绝繁体。
5、投稿邮箱lccpwy@126.com,投稿作者请关注公众号,并加主编微信(f13561471690),便于稿子交流和发放稿费。两周内不采用可另投别处。
6、请附作者百字内简介、作者真实姓名、生活照片以及微信号、电话、地址等联系方式,在一个邮件内以附件形式发送。
7、稿子有赞赏并高于二十元,百分之五十给作者付稿费;低于二十元用作平台维护。无赞赏无稿费。稿子发表十天后发放稿费,后期赞赏不再发放。
8、特别提示:平台有赞赏功能,自愿参与,量力而行。
9、所用网络图片,侵删。
10、原创作品经作者授权刊发,其他媒体转发,需注明《茌平文苑》。
11、都市头条(ID:10950627)茌平文苑与茌平作协旗下公众号茌平文苑,系同一编辑部,作者向茌平文苑投稿,即被视为将其作品的网络传播权,授予茌平文苑的两个平台。如不同意,敬请在投稿时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