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弦高古城
作者: 俞东腾
粉墙黛瓦
在千年睡梦中醒来
慵懒地瞅着石板小路
池塘兴奋地跳出一尾锦鲤
与岸边的美食说爱谈情
城墙的皱纹间
生长出民粹的青苔
回忆着古老的传说
天河坠入凡尘
在老城的腰间爬行
人民公社的釉色上
荡起晒秋的民谣
大街小巷的故事
绵亘在未来的抒情诗里
弦高伏耳聆听
附:【赏析】
《弦高古城》与江南诗韵的时空交响
通过对比俞东腾的《弦高古城》与其它江南主题的诗歌,可以发现这些作品共同构建了一幅跨越时空的水乡人文画卷。
一、建筑意象的时空对话
《弦高古城》中"粉墙黛瓦/在千年睡梦中醒来"的苏醒意象,《朴园行吟》中"晨曦漫过黛瓦的檐角"的晨光描写形成昼夜呼应。而"城墙的皱纹间/生长出民粹的青苔"的沧桑感,恰似《雨巷》里"青石的皱纹漫过烟霭"的岁月留痕,两者都赋予建筑以生命的时间维度。
二、水乡生态的动静相映
诗中"池塘兴奋地跳出一尾锦鲤"的灵动场景,与《朴园行吟》"锦鲤衔来半阙宋词"的雅致画面构成不同风格的鱼水意象。《水乡寻梦》"小河蜿蜒,一条青砖铺地的小街"的慢节奏生活,又为古城中的"大街小巷的故事"提供了现实注脚。
三、历史记忆的承载方式
"人民公社的釉色上/荡起晒秋的民谣"将政治记忆诗化,这种将历史融入日常的写法,与《朴园行吟》"锈迹爬满宋代的染缸/年轮在釉面结成霜"的物候叙事异曲同工。"水乡寻梦"主题,在"弦高伏耳聆听"的结句中获得了新的聆听者视角。
四、传统与现代的审美融合
诗中"天河坠入凡尘"的奇幻想象,与《朴园行吟》"暮色漫过飞檐的弧度/归鸟驮着晚霞"的超现实笔法共享相似的时空变形技巧。"人生的丰饶不在别处"的生活哲学,为古城抒情的"未来抒情诗"提供了存在主义的支撑。
《弦高古城》与其它江南主题的诗共同展现了当代中国诗歌对传统意象的创造性转化:从戴望舒式的雨巷愁绪,到水乡游客的寻梦体验,再到古城苏醒的当代叙事,完成了从"水墨江南"到"活态遗产"的美学演进。在2025年这个传统与现代激烈碰撞的时间节点,这些作品犹如文化DNA的双螺旋结构,记录着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传承与变异。
作者简介

俞东腾,江西婺源人,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校长。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中原诗词研究会、婺源诗词楹联学会会员,官网认证诗人作家,《中外诗人》编委,井冈山分社社长,《全球诗歌网》文学总监,《青年文学家》杂志社理事,千家诗社江西站副站长,江西作家文坛特约作家。有千余首(篇)诗词、散文发表在《星火》、《中国诗歌》、《南方文学》、《青年文学家》、《江西青年报》等各级各类报刊杂志与《中诗协》、《中外诗人》等网络平台,多首诗词作品入选《中国当代诗词大典》、《中华诗语》、《中国当代诗人谱》、《当代诗词三百首鉴赏》、《当代优秀爱情诗选》、《华夏诗歌》、《婺源地名诗词》等多部著作,出版诗集《悠悠岁月》上下两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