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舒闲
文/樊志刚(辽宁)
人情渐疏远,世事不相关
有求皆自缚,无欲可安闲
明了何虑虑,迷时万万千
步上停云阁,别来又一年
莲台接引
文/樊志刚(辽宁)
独坐云亭
拾一缕残梦
带着几分苦涩
几许憧憬
荒凉的苇海
野凫成群
寒溏丽水边
翩起一双鹤影
曾经的记忆
在这一角封存
断桥破壁处
尚余了了残痕
蛛丝结满雕梁
画栋蒙尘
才不过几个年头
沧桑历尽
想浮生数十载
过眼烟云
唯念佛了脱生死
莲台接引
2025-4于铁岭湿
地苇海停云阁
诗评
这两首诗分别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作者的内心感悟与人生思考,在情感表达、意象营造和语言风格上各具特色,也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以下是具体诗评:
《春日舒闲》
- 主题深刻,哲思浓厚:诗歌围绕“舒闲”这一核心,从人情、世事切入,引出“有求皆自缚,无欲可安闲”的哲理性思考,将日常生活的感悟升华为对人生境界的探讨,传达出一种超脱、豁达的处世态度,富有思想深度。
- 对仗工整,韵律和谐:“人情渐疏远,世事不相关”“明了何虑虑,迷时万万千”等句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与形式美。全诗韵律自然流畅,读来朗朗上口,体现出作者对诗歌格律的熟练把握。
- 语言凝练,表意简洁:以简洁的语言直抒胸臆,如“有求皆自缚,无欲可安闲”短短十字,便将欲望与闲适的关系阐述清晰,没有过多修饰却直击人心,展现出作者凝练的文字功底。
- 意象稍显匮乏:诗歌多以抽象的概念和议论为主,缺乏具体生动的意象支撑,使得诗意略显空洞,较难引发读者具象化的情感共鸣,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
- 情感层次不足:整体情感表达较为平稳单一,缺乏起伏变化,未能充分展现“舒闲”心境形成的过程或与之相关的复杂情感,使得诗歌的情感张力稍显欠缺。
《莲台接引》
- 意境优美,画面感强:通过“云亭”“残梦”“荒凉的苇海”“寒溏丽水”“鹤影”“断桥破壁”“蛛丝雕梁”等一系列意象,构建出孤寂、沧桑又略带神秘的意境,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水墨画,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受到岁月的变迁与人生的无常。
- 情感真挚,细腻深沉:将“几分苦涩”“几许憧憬”的个人情感融入对景物的描写中,借景抒情,从回忆往昔的沧桑到发出“浮生数十载,过眼烟云”的感慨,再到寄托于“念佛了脱生死,莲台接引”的祈愿,层层递进,细腻地展现出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与精神寄托。
- 叙事与抒情交融:诗歌以在“停云阁”的所见所感为线索,将现实场景与过往记忆交织,在叙事中自然流露情感,又在抒情中暗含人生故事,使诗歌内容丰富饱满,避免了单纯抒情的空泛。
- 部分表述稍显直白:如“唯念佛了脱生死,莲台接引”,宗教意味的表达较为直接,对于不熟悉相关文化背景的读者来说,可能会略显突兀,若能以更含蓄、诗意的方式呈现精神寄托,或许能让诗歌的韵味更悠长。
- 结构可更紧凑:诗歌在场景转换和情感过渡上稍显松散,段落之间的衔接可以更加紧密,使整首诗的叙事与抒情逻辑更为连贯,避免给人一种思绪较为跳跃的感觉 。
总体而言,《春日舒闲》充满人生智慧,《莲台接引》则以优美意境和真挚情感见长。两首诗都展现出作者对生活和生命的深刻思考,若能在各自的不足处加以改进,作品的艺术水准将得到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