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是一种修行
2025年5月25日于南京
人这一生,究竟该怎么过?是安分守己地活在制度的夹缝里,还是放开束缚、尽情去尝一尝人世间的酸甜苦辣?这个问题,到了某个年龄,总会浮上心头。
人生很短。短到你刚学会走路,便要奔跑;刚刚学会表达,就要学会忍耐;还没来得及好好热爱世界,就已被世界按进生活的泥潭。既然如此,我们到底该怎么面对这短暂的人生呢?
我的答案很简单——去体验。体验一切能体验的。去感受,去碰撞,去撞得头破血流,再笑着爬起来说一句:“原来人生是这个味道啊。”
我们太习惯用制度、标准、评价体系来看世界,总想着评判:哪个国家制度好,哪个地方生活舒服,谁的人生更成功。可是人活着,难道是为了排名榜单上的一个分数吗?不是。人活着,是为了活出一个“我”来。
我始终觉得,一个人如果一生只生活在一个体制下、一个城市里、一种生活方式中,那未免太单调了,太像工厂流水线里刻出来的产品。那不叫生活,那叫复制粘贴。你没去过别的地方,也没经历过别的制度,又凭什么说哪个体制好,哪个差呢?
去美国看看吧。你会看到一个自由奔放的国度,有时混乱、有时分裂,但人们脸上写着“我不怕”。去欧洲走走,你能在中世纪的石板路上听见历史的回声,也能在现代咖啡馆里感受到生活的惬意。你甚至可以去伊朗、去朝鲜,看看那些在外人眼中“神秘”的国度,听听街头巷尾的老百姓怎么说话,怎么笑,怎么活着。那时你才会发现:所有的标签,都是别人口中的定义,只有脚下的土地和身边的烟火气,才是真正的答案。
我一直相信,生活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有没有活过”的区别。去监狱里体验一下不自由的味道,或许你会更珍惜阳光洒在身上的每一秒。去当个和尚,四大皆空,不问红尘,你或许能听见内心深处最真实的声音。吃过鲍鱼鱼翅没什么稀奇,下过地摊、乞讨过饭的人,才真正尝过生活的苦辣与坚韧。人生不就是这样吗?什么都要尝一口,哪怕苦得掉泪,酸得皱眉,那也好过从未开口。
有人说:“你太理想主义了,生活哪有那么多选择?”可我想说,选择本就不是别人给的,是你自己给自己的。有条件,那就多走一走;没条件,也要多看看书,多听听别人怎么活的,多让灵魂去旅行。别让自己的世界,狭窄到只能看见楼下那家超市的打折信息。
我年轻时有过一个念头,去当和尚。不是为了修佛,也不是为了逃避,而是想让自己从纷扰中抽身,看看人在剥离了一切社会身份后,还能不能活得像个“人”。那种体验,是你在职场上打拼几十年也换不来的宁静。
有人听我说这些,总会笑着说:“你是不是疯了?”我不疯,我只是想活得完整一点。活得像一个真正的人,而不是一个被制度、环境、舆论、成功学塑造出来的“标准模板”。
一个完美的人生,不是年年升职加薪,不是买车买房生娃。而是你可以大口吃肉、也能忍住饥饿;可以在高楼大厦里西装革履,也能在荒山野岭赤脚行走;可以在高级餐厅里说英文点菜,也能在夜市路边摊里用方言砍价。你什么都经历过,你就无所畏惧。
最重要的是,当你经历多了,你的判断才会更加温和和通透。你不会轻易下定义,不会动不动就站在高处俯视别人。你会明白,那个你看不惯的生活,其实也在某个时刻支撑了别人的全部希望;那个你觉得“落后”的制度,也养育了一群有血有肉的人。
所以,别再问我哪个地方好,哪个地方差。每一种生活都值得体验,每一种制度都有其来由。我们不是来评判世界的,而是来感受它的。
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世界就会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你从高处俯瞰,它是一张地图;你蹲下来贴近地面,它是一株株小草、一个个笑脸、一场场风雨。
人生的意义,从来不在于定义它,而在于用你的脚步去丈量它,用你的味蕾去品尝它,用你的泪水和笑容去书写它。
所以,请大胆去体验吧。别怕摔倒,也别怕走错路。你要知道,哪怕是蹲在街头乞讨的那个清晨,哪怕是被困在制度牢笼里的那几年,哪怕是孤身一人在异乡街头的那个夜晚,那也都是你活过的证据,是你人生拼图里不可或缺的一块。
而当你老了,坐在某个阳台上,看夕阳洒进来,你会感激那个曾经走遍千山万水、尝遍百味的自己。因为你真的活过,你真的来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