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军《岁月留痕》
第四十章
2002:命运的重锤与永恒的追忆
2002年的油田,轰鸣的钻机声与炽热的会战热情交织成一片沸腾的海洋。身为编辑的我,每日穿梭在井架林立的一线,用文字记录着石油人奋进的足迹。彼时的我尚不知晓,命运早已在暗处埋下一枚苦涩的种子,只待秋风乍起,便要将我卷入无尽的悲怆漩涡。
哥哥曾是基层领导的中流砥柱,1970年10月,随着石油会战大军,从下乡的农村抽调到油田,参加七O石油大会战。在退养前,作为基层支部书记,他在岗位上默默奉献了整整三十年光阴。2000年油田改革的浪潮袭来,50岁的他带着满身疲惫与对文学的憧憬,选择提前退养。卸下肩头的重担后,他一头扎进钟爱的文字世界,那些灵动的笔触如同点点星火,渐渐在松原乃至吉林的文坛上燃起耀眼的光芒。他创作的关于刘三姐的散文,更是以细腻的笔触与深刻的情感,在全国比赛中斩获二等奖。当他站在广西的颁奖台上,与演员黄婉秋相视而笑时,眼中闪烁的光芒,是对文学最炽热的告白。此后,他如愿加入吉林省作家协会,在文学的天地里自由翱翔。
然而,命运的齿轮在那个寻常的秋日悄然转向。临近十一,国庆的欢愉气息尚未弥漫开来,一个血色的黄昏便撕碎了生活的宁静。嫂子远在长春参加婚礼,独自在家的哥哥不知何时倒在了冰冷的卫生间地砖上。当嫂子归家发现时,时间早已在沉默中流淌许久。接到电话的那一刻,我的心脏仿佛被一只无形的大手攥紧,疯了般冲向哥哥身边。江北医院急诊室的白炽灯刺得人睁不开眼,医生的初步诊断如一片阴云笼罩头顶,但我望着哥哥苍白的面容,那些年他身体发出的细微警讯如走马灯般在脑海闪现,直觉告诉我,这是一场脑部的危机。
我们紧急转院至江南医院,十七八岁的在石油学校读书的儿子带着同学匆匆赶来,少年们单薄的肩膀扛起担架,在没有电梯的楼道里艰难攀爬。CT室的门开合间,仿佛隔开了生死两界。当刘主任凝重地说出“脑主干出血,11毫升”,并递下那张沉甸甸的病危通知书时,窗外的夕阳正缓缓坠入地平线,将整个世界染成一片凄艳的红。
在那些焦灼的日夜,哥哥的病房成了温暖与希望的汇聚地。文朋诗友们听闻噩耗,纷纷放下手中事务赶来探望。中国石油报驻吉林记者站的沈风祥老师更是从哥哥入院起便寸步不离,他奔波于各个科室之间,用自己的人脉与热忱,为哥哥争取每一线生机。他忙碌的身影穿梭在走廊里,如同暗夜中的萤火,给绝望中的我们带来一丝慰藉。
可命运终究没有眷顾这个热爱生活的灵魂。第九日的晨曦尚未完全照亮病房,哥哥便永远闭上了双眼,时年52岁。彼时,侄子远在大连工作,侄女也因学业无法及时赶回。是儿子和他的同学们,陪着我在医院度过无数个不眠之夜,用青春的力量守护着最后的希望。直到送葬那日,中国石油报记者沈风祥老师也亲自前来,他肃穆的身影立在灵堂前,为哥哥的人生旅途送上最后的敬意。
操办哥哥的丧礼时,我仿佛一具机械运转的躯壳。带着侄子们奔走于殡仪馆与灵堂之间,精心布置每一处细节,接待每一位前来吊唁的亲友。指尖抚过哥哥生前最爱的书籍与手稿,泪水无数次模糊视线,却只能生生咽下,只愿能为他办好这最后一程。那些忙碌的身影、低垂的挽联、摇曳的烛火,都成了记忆中最刺痛的烙印。
回望往昔,哥哥的身影早已深深镌刻在我生命的每一处褶皱里。初入职场时,他递来的那张写满期许的纸条,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写作的道路;记得有一次在新立地区测井时,他敏锐的警觉与果断的抉择,为我挡住了潜在的风波;每一次迷茫与困惑时,他温暖的鼓励与严厉的教诲,都是我前行的动力。若没有他,我又怎能从一个懵懂的职场新人,成长为《吉林石油报》的编辑记者?
如今,哥哥离去后的岁月里,每当夜深人静,我翻开他的作品,那些跃然纸上的文字便化作他温和的低语。他的精神如同一座不朽的灯塔,永远照亮我前行的方向,而那份思念,也将如陈年的老酒,在岁月的窖藏中愈发浓烈,伴我走过余生漫长的旅途。(未完待续)
第四十一章:
变革与牵挂2003 年的双重挑战
凛冬未尽的 2003 年初,吉林石油报社与油田电视台合并的第三年,办公室窗外的积雪还未消融,而一场更为激烈的“内部风暴”已悄然袭来。随着领导班子换届,王继强社长走马上任,他带着一身雷厉风行的气势,在会议室的白炽灯下宣布了机构整合与竞聘上岗的决定。会议室内鸦雀无声,同事们攥着文件的手指微微发白,我望着墙上“铁肩担道义”的标语,心跳声在寂静中格外清晰——这场关乎职业生涯去留的战役,已然打响。
竞聘的日子像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那些天,办公室的灯光总是亮到深夜,此起彼伏的键盘敲击声与翻书声交织成紧张的旋律。我将从业多年的采访笔记铺满桌面,反复打磨竞聘演讲稿,回忆着每一次深入油田一线的采访经历,那些沾满油污的工作服、凌晨井架上的星光,都成了我争取岗位的底气。当最终得知自己成功留任时,望着窗外初绽的迎春花,眼眶不禁有些发热,这不仅是对过往努力的认可,更是新挑战的开端。
王社长推行的编辑流程改革,如同将我推入了一片陌生的水域。从画版样的传统模式,到要求编辑独立完成版面设计、稿件筛选、标题制作的“全能任务”,巨大的转变让我措手不及。更棘手的是,电脑操作的短板成了拦路虎。看着年轻同事在键盘上飞速敲击,我这个 45 岁的“老新闻人”却连拼音都要反复确认。为了突破困境,我摸索出“聊天打字法”——在网络聊天窗口,用笨拙的指法追赶对方的回复速度。那些深夜,客厅的落地钟滴答作响,屏幕蓝光映照着我紧锁的眉头,每当因为打字太慢被对方“冷落”,不服输的劲头就推着我继续练习。半年时光悄然流逝,当我终于能流畅地在电脑上撰写稿件时,窗外的树叶已由绿转黄,而办公桌上那张手写稿纸,成了我与过去告别的纪念。
工作之外,生活的重担同样压得我喘不过气。爱人经营的炸大果子货摊是全家收入的重要来源,每天天不亮,我就要帮着揉面、备料,油锅里腾起的热气模糊了眼镜,却也温暖着平凡的日子。孩子正处在初二的关键时期,接送上下学、辅导课业成了雷打不动的日程。记得某个暴雨倾盆的傍晚,我举着伞在校门口踮脚张望,雨水顺着伞骨汇成溪流,浸透了裤脚。回到家匆匆扒拉几口饭,又要打开电脑处理稿件,台灯的光晕里,爱人默默端来一杯热茶,孩子房间传来背诵课文的声音,这平凡又忙碌的画面,构成了生活最真实的底色。
这一年,最让我难忘的是那篇 5000 多字的长篇通讯。局党委副书记亲自下达任务,要求宣传油田二中(当时称江北中学)的全市优秀教师。作为“强手记者”领命时,我深知责任重大。连续两周,我往返于报社与学校之间,清晨五点跟随老师巡查早自习,深夜十点记录备课场景,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写满了采访手记。在一个北风呼啸的夜晚,我对着电脑屏幕反复推敲字句,窗外的雪粒子敲打着玻璃,而笔下流淌的,是一位教育工作者二十载如一日的坚守。文章刊发在《吉林石油报》第四版的那天,办公室的电话响个不停,读者的称赞与领导的肯定纷至沓来,那一刻,所有的疲惫都化作了职业的荣光。
而远方姐姐的境况,始终是我心头最柔软的牵挂。姐姐的一生,布满了艰辛的纹路。当年母亲被子宫肌瘤缠身,无力操持家务,年仅小学五年级的她,便咬着牙放下课本,用稚嫩的肩膀扛起照顾四个兄弟的重担。当我们陆续走进校园、踏入职场,开启各自的人生篇章时,她却错过了求学的黄金岁月。后来,她响应号召下乡到郊区生产队,在田间地头挥洒青春;返城进入粮库工作,本以为生活终于能步入正轨,命运却再次跟她开了残酷的玩笑——一场突如其来的血栓,让她的健康急转直下。
姐姐的家境也着实困窘。姐夫在三岔河运输社当铁匠,作为大集体工人,微薄的工资要撑起整个家。彼时两个外甥还在学校读书,学费、生活费的压力如巨石般沉重。想起姐姐为这个家的无私付出,想起她过早花白的鬓角,我总是红了眼眶。即便工作忙得脚不沾地,每隔几个月,我都要抽出时间,踏上前往三岔河的路途。那趟熟悉的车程,仿佛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推开姐姐家斑驳的房门,看到她日渐佝偻的身影,心里满是酸涩与心疼。陪她唠唠家常,把新备的药品仔细交代用法,临走前悄悄在她枕头下塞些钱——这些举动,是我对她多年付出的微薄回报,也是血脉相连的深情牵挂。
2003 年,是在键盘敲击声、油锅沸腾声、笔尖摩挲声中度过的一年。生活与工作的齿轮紧密咬合,推着我不断向前。那些挑灯夜战的疲惫、帮助亲人的欣慰、完成任务的自豪,都成了岁月馈赠的勋章,镌刻在人生的扉页上。(未完待续)
李明军,笔名文实。1960年3月出生于扶余县三岔河镇,大专文化,原为《吉林石油报》主任编辑,副高级职称。2020年3月正式退休。
多年来撰写新闻及散文、小说稿件2000余篇,发表在省内外30余家报刊杂志上。近年来,在搞好报纸编辑的基础上,潜心研究新闻理论,《浅谈企业报的策划》、《如何挖掘新闻由头》、《如何让企业报经济版活起来》等多篇论文发表在省级以上业务刊物上,并有部分论文获省内外新闻理论研讨一、二、三等奖。并公开出版《松辽写真》、《走进新闻芳草地》、《百味人生》等著作,目前第四本新闻著作正在出版中。同时,他的名字已被编入到《中国当代学者传略》一书。现为松原市作家协会会员、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
大连有声文艺,是继徐丽创办《朗读者》读书会(又名:松嫩流域朗诵团)之后又创刊的有声文学媒体。大连有声文艺,就是把精品文学变成好声音。每一个文字,不仅仅是文字,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爱,有思想的精灵。每段文字都是通过深思熟虑的结晶,更是对文学艺术和生命的敬畏。2021年4月9日,徐丽文学自媒体《大连有声文艺》应运而生,随之得到松原文化界和多个城市众多文朋师友纷纷投稿。可见广大读者对声音艺术的追求和心理渴望。文学艺术永远为广大读者服务。植根于生活土壤的文学精品,经过原创作者再次提炼,又经过好声音的录音诵读,为文字进行二次创作和提升。喧嚣的红尘,浮躁的世界,好声音的魅力和穿透力能为读者奉上听觉的文化盛宴。
之所以取名“大连”,寓意:大连在东北三省,无论是从经济还是文化等多角度,都是名列前茅的海滨城市,而且覆盖率很广,能带动文学艺术齐飞并进。让精品文学得到广泛的传播。“有声”就是把文字变成好声音。“文艺”就是文学艺术。组合起来就是“大连有声文艺”。
大连有声文艺编辑部
文学顾问:李明军
艺术顾问:沈树立
艺术指导:吕东飞
配乐指导:贾兴旺
文艺评论:姚宗希
总编:徐丽
收稿:丽子
审核:北方二丫
编辑:北方的云
执行总编:林海丽子
大连有声文艺总编徐丽女士,有偿为各企事业单位、各大餐饮、美业、洗浴、企业家,撰写创业经历和企业背景,以及人生自传。编辑部收集优秀的文学作品。思想性、艺术性都非常精彩的文学作品,可用好声音演绎。投稿微信:林海丽子15043872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