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舟鼓点里的生命回响:解码武穴端午的文化基因
文/周中金/退役军人、湖北省武穴市住建局退休人员
诵/云中鹤
在长江北岸的武穴,端午的晨曦总被跃动的水纹揉碎。当第一缕天光漫过丰收大港蜿蜒的堤岸,刘畈垸老榕树下早已蒸腾起热汗——赤膊的后生们将祖传船桨贴在心口,那些被岁月磨出包浆的纹理,是祖父辈与江水搏斗的掌纹,更是刻进血脉的生存密码。这些从都市写字楼归来的年轻人,此刻正用同样的力道握紧船桨,让钢筋水泥里蛰伏的水乡基因,在端午的江风中骤然苏醒。
武穴的龙舟赛绝非寻常竞技,而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生命对话。石佛寺镇的老人总说,每艘龙舟都是漂浮的祠堂:鼓点是先祖的心跳,桡板是族群的筋骨,翻涌的浪花里回荡着未竟的嘱托。曾有位痛风缠身的七旬老者,在龙头击鼓时颤抖的指尖却能精准叩击节拍,他浑浊的眼中映着江面波光,喃喃道这节奏里藏着1938年全垸男儿高唱《保家乡》的铿锵。当二十支木桨劈开江水,飞溅的不仅是浪花,更是四百年来迁徙先民的呐喊、九八抗洪时门板扎筏的智慧,是散作满天星的游子们跨越山海的归乡执念。
在这片水域,胜负从不是故事的注脚。暮色中最动人的风景,是那艘载着聋哑划手阿勇的龙舟。他听不见震天的鼓点,却能通过掌心震颤感知江水的脉搏,与二十名队友划出惊人的整齐韵律。老支书望着他湿透的后背感慨:"这是水教的本事,就像江心里沉默的礁石,千年屹立,自有丈量浪涛的韵律。"当夕阳为龙舟镀上金边,输赢早已沉入江底,唯有岸边湿润的眼眶,映照着超越语言的生命共鸣。
武穴的龙舟文化,早已突破物理水域的边界,在时光长河中生长成精神图腾。清洗鼓槌朱砂时,总能看见年轻人将指尖浸入江水,那动作恰似百年前的祖辈——他们洗净的不仅是器具,更是对土地的深情告白。城市化浪潮席卷而来的今天,端午龙舟赛成为维系乡土记忆的时空胶囊,让漂泊的灵魂循着鼓点的波长,找到归乡的坐标。每一次挥桨,都是对生命根系的重新确认;每一声呐喊,都是对文化基因的庄严传承。当鼓点再次响彻江面,武穴人知道,龙舟从未真正驶入江水,而是化作滚烫的血液,在每个水乡儿女的血脉中奔涌不息。
主播:云中鹤,男,1956年生,大连市人。1977年应征入伍,在海军部队历任排长、连长、军务参谋。团职军官转业至地方后,先后从事过政法、纪检监察、宣传等项工作。热爱体育运动和文学艺术,是大连市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