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怀念母亲
刘富利
在母亲去世十八年后的清明节,想起母亲,心里有一种难以言状的自责和悲痛。
小时候,村集体分配实行“人七劳三”,即每季打下的粮食,在缴完公粮、水利粮及做了各项公共扣除后,先按人口分配七成,再按劳动所得的工分分配三成。因为我家只有父母和我三口人,父母几乎常年下地劳动,挣的工分比较多,因此属于村里的“余粮户”,每年能从村集体分到大约三十元钱“余粮款”(这些钱应该是那些家里孩子多的“缺粮户”交上去的)。虽然属于“余粮户”,但因为孩子少,分到的粮食年年不够吃,需要在分了小麦后,到“黑市”上把大部分小麦换成高粱和地瓜干(那时候不允许集市贸易存在),与面粉、玉米面掺到一起发成馒头,来维持一年的生存。家里可以说是家徒四壁,仅靠养几只鸡下蛋换些零花钱,以维持购买油盐酱醋等基本的日常开销。但是,在我刚上小学后,有一天,母亲偷偷塞给我一个新铅笔盒,说:“这是我用鸡蛋给你换的,我看着人家的孩子都有。别让你爹看见!”我抱着那个崭新的铅笔盒,爱不释手。直到上了大学,连接铅笔盒上下盖的铁丝都断了,我依旧在使用。
卖鸡蛋换到的钱毕竟有限。因为家里穷,我上学的费用常常没有着落。记得1979年我高中毕业时,由于考大中专需要预选,而学校分到的预选指标又非常少,我毫无悬念地落选了。但我不甘心上了十几年学后干一辈子农活,打算重读高中。父母都是文盲,虽然说不出什么大道理,但对我做出的决定,从来没有表示过不满和反对。那时候上高中要缴十块钱的学杂费,但这笔钱家里拿不出来。母亲在知道了我想重读高中的想法后,跑了两家,借了十块钱递给了我。重上高中后,家里在上级号召大力养羊时养了一只种羊,配一次种收两毛钱。我每周六回家拿干粮时(那时候在学校吃饭,是自己回家拿来馒头、饼子等干粮,做饭前放在学校厨房的蒸笼里熥熥吃),母亲就把她走村串户要到的一毛一毛的配种钱塞给我,让我零用。
小时候,家里的院子里有一颗挺粗的枣树,树上结的枣又大又脆又甜。母亲知道我喜欢吃枣,每到枣快要红了的时候,她每天都把刮风时掉到地上的枣捡起来,放到外边的窗台上,让我每周放学回家时挑着吃。
由于家庭生活困难,父母又竭尽全力供我读书,因此,我在做出每一个大的决定前,总是左思右想,生怕浪费了父母用辛苦挣到的钱。重上高中后,又经过两年复读,我终于在1983年高考时考上了山东师范大学政治系,成了一名大部分人遥不可及的大学生。我考上大学后,母亲喜不自禁,逢人就说:“俺富利考上大学了!”自豪的神情洋溢在她的脸上,她觉得儿子给她争了光、争了气了。她这么多年的辛苦付出,终于有了一个喜出望外的结果。
母亲天生愚钝,没上过学,眼睛近视,耳朵还有点聋,腿走路也不利索,她自己常常说;“我这个样,不愿意到人前去。”但在儿子的心里,她能够配得上“伟大的母亲”这个称号。
作者简介:刘富利,聊城诗人协会会员,《中学生时事政治报》特约作者,山东瀚海书业《导与练》(政治)系列丛书作者、兼职编辑,现已退休。从事诗歌、杂文、中学政治类文章创作二十余年,公开发表各类文章一百余篇。

投稿须知
1、都市头条(ID:10950627)和茌平文苑服务于广大文学爱好者。
2、投稿必须原创首发,谢绝一稿多投,严禁抄袭,文责自负。拒绝AI生成作品投稿。
3、因是业余时间编辑,作者投稿前请反复自检,定稿后再投稿。编辑有权对来稿修改。投稿题目不用空格。多个文档编在一起,后缀作者简介。使用宋体小四号字投稿。
4、投稿体裁:诗歌、散文、随笔、小说、学生优秀作文、书法、绘画等。诗歌每次投2至5首,总字数300字以上,题目和正文均顶格写,行与行间不要空行,段与段间空一行;散文、随笔、小说上限3000字左右。请用简体中文投稿,谢绝繁体。
5、投稿邮箱lccpwy@126.com,投稿作者请关注公众号,并加主编微信(f13561471690),便于稿子交流和发放稿费。两周内不采用可另投别处。
6、请附作者百字内简介、作者真实姓名、生活照片以及微信号、电话、地址等联系方式,在一个邮件内以附件形式发送。
7、稿子有赞赏并高于二十元,百分之五十给作者付稿费;低于二十元用作平台维护。无赞赏无稿费。稿子发表十天后发放稿费,后期赞赏不再发放。
8、特别提示:平台有赞赏功能,自愿参与,量力而行。
9、所用网络图片,侵删。
10、原创作品经作者授权刊发,其他媒体转发,需注明《茌平文苑》。
11、都市头条(ID:10950627)茌平文苑与茌平作协旗下公众号茌平文苑,系同一编辑部,作者向茌平文苑投稿,即被视为将其作品的网络传播权,授予茌平文苑的两个平台。如不同意,敬请在投稿时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