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三标课堂”作为新时代教育改革的先锋,承载着以学生为中心、培养核心素养的重任。本文作者作为青年教师,深情回顾了自己两年来在“三标课堂”探索之路上的迷茫、实践与成长。文章从过去、现在、未来三个维度,展现了作者对“三标课堂”理解的深化与教学能力的提升,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启示与借鉴。让我们共同期待“三标课堂”在教育领域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
作为一名从教两年的青年语文教师,我深感自己的成长与“三标课堂”的探索之旅密不可分。今天,我想借此机会,从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方面,分享我在“三标课堂”探索之路上的心路历程。
一、过去:迷茫中的初探
两年前,当我初入教师行列时,对“三标课堂”还所知甚少。初次接触时,我被其“以生为本,让生自主;向生学习,为生服务”的理念深深吸引。这种理念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沉闷与束缚,将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教师则转变为引导者和服务者。然而,如何将这一理念真正落实到实际教学中,却让我陷入了迷茫。
起初,我天真地认为,只要在课堂上简单地设置目标、达成目标、反馈目标,就能上好一节“三标课堂”。然而,实践却证明了我的想法过于简单和片面。我生硬地将“三标”套用到每一堂课中,结果却是课堂形式看似完整,但内容却空洞无物,学生在课堂上无所适从,教学效果也大打折扣。我意识到,这样的“三标课堂”只是徒有其表,没有真正触及教育的本质。
在那段迷茫的日子里,我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并试图从更深层次去理解“三标课堂”的内涵。我查阅了大量资料,学习相关理论知识,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仍然让我感到困惑和无助。
二、现在:实践中的领悟
经过一段时间的迷茫与反思,我逐渐认识到,要想真正上好“三标课堂”,必须通过实践来不断探索和改进。于是,我开始积极参加学校的公开课活动,向其他优秀教师学习如何在课堂上运用“三标课堂”模式。
在观摩其他教师的课堂时,我发现他们在设置目标时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定时、定量、定要求;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他们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反馈目标时,他们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达到学习目标。
受到这些优秀教师的启发,我开始在自己的课堂上进行实践。我尝试着根据学生的学情,精心设计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并注重目标的明确性、可操作性和层次性。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以个体、对子、小组的形式进行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反馈目标时,我通过课堂提问、小组汇报、作业批改等多种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逐渐看到了成效。学生们在课堂上变得更加积极主动,他们能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氛围也变得更加活跃。我也在实践中不断成长,对“三标课堂”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刻。我认识到,“三标课堂”并非是一种固定的模式,而是一种教育理念的体现。它要求教师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三、未来:展望中的前行
回顾过去的两年,我在“三标课堂”的探索之路上经历了迷茫与困惑,也收获了成长与感悟。站在新的起点上,我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未来,我将继续深入学习“三标课堂”的理论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我会更加关注教育前沿动态,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同时,我也会积极参加各类培训活动,向专家和同行们学习,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
在教学实践中,我将进一步优化“三标课堂”的教学。我会更加注重教学目标的科学性、合理性和针对性,使其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我会更加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在反馈目标时,我会更加注重反馈的及时性、针对性和有效性,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
此外,我也将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我会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同时,我也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一名“三明大先生”——为人明德、为学明智、为事明理。我会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回顾过去,我从迷茫中起步、在实践中探索;立足现在,我在感悟中前行、在成长中收获;展望未来,我将带着对“三标课堂”的深刻理解,继续在教育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我相信,“三标课堂”这朵理想主义的花一定会在现实主义的土壤上绽放得更加绚烂!
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能不断努力、不断成长,我们的教育事业一定会更加美好!
作者:李慧娟(三晋名校实达中学大先生)
青力点评
实达大先生李慧娟的文章是一篇深刻反映青年教师成长与“三标课堂”实践交融的佳作。作者以真挚的情感、清晰的脉络,展现了从迷茫到领悟、再到展望的心路历程。文章不仅体现了作者对“三标课堂”理念的深入理解,还彰显了其在教学实践中的不懈探索与成长。语言流畅,逻辑严密,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与启示。
责编:唐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