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五丝扣
作者:陈清江
儿时的端午,印象较深的要算系五丝扣了。我家兄弟姊妹多,4男2女6个孩子。端午的前一天,还在凌晨的睡梦中每人就被系好五丝扣了,这可不是个轻松的活儿。这个活儿是由母亲和小姑来完成的。那时小姑不到20岁,家中的事情除了母亲,小姑干得最多,又快又好。母亲和小姑会在天不亮给我们几个系上五丝扣,不光系在手腕、脚脖上,连窗棱、饭勺把什么的都会系上。“五丝扣”是老家的叫法,其他地方也有叫“五色扣”“五彩绳”或“五彩线”的,但我感到还是“五丝扣”比较有家乡的味道。这一是比较适合家乡的习俗,二是很有亲和力。
早上一觉醒来,手腕、脚脖上都绑上了“五丝扣”。当时觉得很奇怪,便会去问小姑,才知道是母亲和小姑在天还未亮,我们还在熟睡的时候系上的。
小伙伴们会戴着五丝扣跑到大街上炫耀一番。大家几乎都带了五丝扣出来炫耀,特别是女孩子,更是兴奋的蹦蹦跳跳!毕竟那个年代没有什么首饰可言,对于爱美的女孩子来说,系上个五丝扣是很自豪的一件事。于是,大家就比谁的五丝扣鲜艳,谁的绳系的紧,谁家系的好看等等。也有个别人家忘记了给孩子系,孩子就大哭着跑回家要去。长大后才渐渐知道,系五丝扣不单是我老家的习俗,全国各地都有,只不过是时间不太一样。在我们老家是五月初四的早上,而大部分地方是五月初五,也就是端午节的早上。可能大部分朋友跟我的感觉一样,当我们渐渐长大,一些儿时的东西都会淡出视线。但在某一天,当我们有了自己的孩子,年龄大了或是老了后,小时候经历的一些事情会猛然间在脑海里清晰起来。想想当年,母亲在油灯下,仔细的搓撵着五彩丝线,清早,再小心翼翼的给孩子们都系上,是充满着多少的柔情目爱啊!
据说,系五丝扣的孩子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五丝扣是不可以任意扯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孩子们由此可保安康。
五丝扣在各地有不同的叫法,比如长命线、长命缕、续命缕、百岁索等。这是一种美好的祝福,和节日用的艾叶、菖蒲、雄黄等有医药功用是差别的。五丝扣是用5种不同颜色的丝线捻成,而这5种颜色必须是青、红、黄、白、黑,从五行学说上讲,这五色分别代表木、火、土、金、水。同时也象征着东、南、中、西、北五个方位,蕴含着五方神力。
五行的最初含义是表示五方龙,构成完整统一的世界。即:木代表东方,为青龙,火代表南方,为赤龙,金代表西方,为白龙,水代表北方,为黑龙,土代表中央为黄龙。黄龙最大,其他四龙全归其统领。五龙便形成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关系。
五行学说产生于我们祖先对龙图腾崇拜的时代,用青、红、黄、白、黑五色丝线编成的五丝扣,正是符合五行的学说。产生图腾崇拜稍后的时代,用五色丝线象征五条龙,便可以证明祖先的创造。系五色丝线于身上源于“断发纹身”,是用五色丝线来象征自己已为“龙子”。
系五丝扣是有讲究的,可以系在手腕上,也可以系在脚腕上,需男左女右,而且一定要在端午节的前一天系好。系线时,孩子们不能开口说话,所以常常是在五月初四的凌晨,孩子们还在熟睡中就悄悄地给系上。系上的五丝扣想要摘下也是有讲究的,要在端午节后第一个雨天摘下,压在石头下面,人们说五丝扣就会在石头下变成一条“圣虫”(蛇)爬走,灾病也就随着带走了;也有人说摘下的五丝扣要放在雨水中冲走,这样好运也就随之而来。其实现在想想,这只不过是人们自我安慰的良好愿望罢了。
五丝扣的演变,系由五色丝线系臂演变而来,为小孩系五丝扣是端午节的重要习俗,它有祈福纳吉的美好寓意。这些习俗传到后世,即发展成许多种漂亮好玩的饰物。如宋代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北宋开封过端午要购百索、艾花、银样鼓儿花”。
端午节系五丝扣的这一习俗, 据说最早开始于汉代,因此已经有两千多年历史了。东汉应劭著在《风俗演义》中就有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东晋葛洪在《抱朴子》中记述,有将五色纸挂于山中,召唤五方鬼神的巫术,大概是以五色象征五方神灵齐来护佑之意。南北朝时期的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记载:“以五彩丝系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
当然,除了传统上用五色彩丝编成绳索,配以银锁,缠绕于儿童手臂。在旧时,每逢端午节家家户户都在门楣上悬挂上五色丝绳、艾叶、蒲黄等。
五丝线可以祛邪辟瘫,佩戴的人们可以系住性命,保证孩子健康成长,因而把五丝线叫做“长命缕”,专给儿童系戴。有人因此以为用五丝线可以锁住小孩的性命,于是就在五色线下缀一个契刻“长命富贵”或“长命百岁”字样的银制锁,认为这样可以把小孩锁住,邪鬼恶神不会上身,永远健康。
六十多年后的今天,在端午节快要到来的时候,五丝扣在脑海中越发清晰起来。有人说这是怀旧,也有人说这是思乡情结。不管怎样,想起五丝扣,就好像年轻了,又回到了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