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端午?
行端,念正,方为端午!
何俊锋
端午。端者,始也;午者,五也。带着兰芷清芬,和《楚辞》的苍茫,背负华夏的古老记忆,从时间深处,沿着汨罗江,行走了两千多年,那些一代代流传的习俗,那些流淌在神州文化血脉中的故事,那些藏在我们灵魂深处的光阴,用它的耐心,年复一年在仲夏时节,重现先民曾经芝兰为配的模样,也唤醒我们儿时的温暖时光。又是一年端午节,粽子、艾草、雄黄酒,关于端午的传说,流传最广的,莫过于屈原、曹娥、伍子胥。无论起源如何,端午的核心都指向“纪念”。
如果说时间是一条漫长的河,端午的起源,早已被绵绵的河水冲去,如今,我们过端午节,更多的是在纪念那些逐渐消失的习俗,纪念回不去的温暖岁月。端午的情结,先从一束艾草开始。还有红黄蓝白黑,五色丝线并为一绳,就为端午增添了不一样的色彩。从屈原的《离骚》开始,几千年来,芝兰为配,成为中国人的一种习俗。小时候每年端午,母亲都会把绣成五毒的精美香包,缝缀在我们衣服上,当时为美,芝兰为配,是君子的模样,也曾是我们的模样。
端午节,不仅要喝雄黄酒,还得用菖蒲艾蓬蘸洒门墙、床底。因为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人们还会将酒涂在小孩的额头、耳鼻、手足心处,意在消毒防病。幸福的生活,不在于多么富有,而是心底真正的喜悦。节日的意义,也不是单纯的祈求健康,而是一颗明朗的心,永葆对生活的热忱。端午的宗旨,无疑就是吃粽子。当超市里的粽子上架时,记忆里的旧时光,就在粽子的清香中重现了,淘米、包粽、蒸煮,厨房中母亲忙碌的身影,也在晨光熹微里渐次清晰,化作一份粽子的清香,穿过记忆,翻山越岭而来。
端午,无人抵得了它的热情,大街小巷热闹着、招展着,风在探望,云在伫立。碧艾香蒲的味道,在浓烈的阳光里氤氲、升腾,释放着童话般的气息。记忆的端午总是飘着人间烟火的食欲。粽子的清香、油炸的焦香、鸭蛋的咸香……各种味道串织在一起,从名词变为动词,在厨房欢呼跳跃。食物的气味,混合着、交织着,那味道,是童年的味道,故乡的味道,甜蜜的味道,幸福的味道,碧艾香蒲的味道。
那味道,浸润在少年的血液里,与怀旧、思念、血脉、坚韧等情感融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间。杯酒盛心情,提箸吃滋味,一寸生动,一丈波澜,一腔情怀!难忘家乡周至的风俗:小孩炫耀着妈妈手做的香囊,提着小篮,到邻居家去讨要端午的应景食物。讨的是食物,盛的是如意,装的是吉祥,图的是消灾,为的是祈福,要的是安康。还有奶奶一遍一遍讲过被雄黄酒现了原形的故事,弥漫着一个丰盈的端午,亲情的端午,传承的端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家乡被丈量成了故乡。
再没有堂前燕的呢喃,没有知了的知了知了;没有麻雀站在谷堆边,赶也赶不走;没有从前端午的味道。碧艾香蒲,瘦了谁的端午。时光匆匆,又到了艾、粽飘香的端午时节,这是鼻尖上的期许,这是舌尖上的家乡。正值大好风光,所有悲伤,都会烟消云散。五月五,过端午。登高望远,或临江观龙舟竞渡,或遍尝节日美食,时光静好,不负岁月绵长。行端,念正,方为端午。让我们在这个传统节日里,追思过去,展望未来,我祝圈里所有朋友端午安康吉祥,平安幸福,岁岁年年,佳节团圆。
何俊锋:陕西著名作家,文化学者,美术评论家,陕西省中国画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西安美协学术理论委员会副主任,《陕西美术》原主编,《逸品》,《道法终南》杂志社社长、总编,《三秦视点网》总编辑,西安丝路商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