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毛草白英
文/李广昌
漫步桃树下的百草园,几株白英从一堆散乱的木材间脱颖而出,格外引人注目。我不禁俯身细看:这茄科的蔓性灌木状多年生草本,通体披覆着柔细的白毛。茎纤细而修长,基部已悄然木质化。叶片互生,形态各异:上部叶片多作戟状三裂或羽状多裂,而下部叶片则呈长方形或卵状长方形。待到九、十月间,枝顶或叶腋处便绽出白色或紫色的小花,其形酷似茄花。所结浆果小巧圆润,初生时青翠欲滴,成熟后则转为鲜艳的红色。
因其独特形态,白英在民间拥有诸多别致的美名:毛葫芦、毛老英、毛风藤、毛冬瓜、毛苋菜、毛桃仁、白毛藤、千年不烂心、绿毛草等等,无不透着乡野的质朴与趣味。
白英之名,最早载录于清代吴其濬的《植物名实图考》之中。它偏爱生长在乡村的屋舍旁、园篱间、土坡畔,以及山地的竹林、树林之中,是寻常环境中不寻常的点缀。
其味甘中带苦,性属寒凉,微具毒性。白英具有清热解毒、息风定惊、抗癌消肿之功效,常用于小儿惊风、黄疸、胆石症、胆囊炎、各类癌症、肾炎水肿、肺热咳嗽、风火牙痛、瘰疬,以及妇女崩漏、带下、盆腔炎等症的治疗。
现代医学研究揭示,其茎与果实富含茄碱(即龙葵碱),果皮中则含有花色甙及其甙元。药理实验证实,白英煎剂具有抑制肿瘤生长及增强机体免疫机能的显著作用。
民间智慧在运用白英上更是妙法纷呈:
以白英适量配伍红枣煎水内服,可疗妇女带下;
与炸豆腐同煎服汤,能祛风疹、止皮肤瘙痒;
煎水酌加白糖调服,是治疗黄疸的简便验方;
取其根茎煎服,可退高热;
若遇小儿高热抽搐,取鲜嫩茎叶,用二次淘米水(泔水)煎服,或稍加蜂蜜调服;
以白英根配猪肝炖服,用于肝硬化腹水的调治;
鲜叶捣烂绞取自然汁液,滴入甘草水清洗后的患耳,可缓解中耳炎之痛。
现代医学亦常将白英纳入复方,如配伍垂盆草、龙葵、丹参、郁金等药物,加入蟾蜍酒,制成“复方白蛇酒”,作为肺癌、肝癌、胃癌、声带癌、子宫颈癌等症的辅助治疗手段。
白英气味清芬,其主治诸症,多因湿热而起。故体虚无湿热者当忌用。应用时务必谨慎剂量,过量易引致喉头灼烧感、恶心、呕吐、眩晕,甚者瞳孔散大,出现惊厥性肌肉运动,并伴随全身性衰弱之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