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科全(井泉)
霁景林幽鹊起翔,
山风渐暖育蚕桑。
桐花带露出墙外,
竹笋含烟浮岸傍。
万物同春千种意,
三分在手一闻芳。
青枝不负天晴好,
与蕾争先迎艳阳。
注:
D.S赏析:刘科全的七律《有寄山乡蚕月》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山乡春日的生机与农事繁忙的景象,通过自然意象和人文活动的交融,展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对生命力的讴歌。
一、意象选取与画面构建
1,自然风物与农事结合:首联“霁景林幽鹊起翔,山风渐暖育蚕桑”点明雨后初晴的山林环境,鹊鸟翩飞,山风送暖,引出“育蚕桑”的农事主题。诗人巧妙将自然景象(霁景、鹊翔、暖风)与农耕活动(育蚕)结合,既展现春日山乡的静谧清幽,又暗示农时的紧迫性。颔联“桐花带露出墙外,竹笋含烟浮岸傍”进一步铺陈细节:泡桐花凝露绽放,嫩竹笋裹烟生长,以“出墙”“浮岸”的动态描写,赋予植物以生命力,画面层次分明,动静相宜。
2,万物复苏的春意:颈联“万物同春千种意,三分在手一闻芳”由具象转向抽象,总括春日的繁盛。“千种意”暗含自然万物的多样姿态,而“三分在手一闻芳”则以嗅觉体验凝练春意,化虚为实,体现诗人对细微之美的捕捉。
二、结构与对仗特色
1,工稳的对仗与音韵和谐:全诗严格遵循七律平仄与对仗规范。如颔联“桐花带露”对“竹笋含烟”“出墙外”对“浮岸傍”,工整中见灵动;尾联“青枝不负天晴好”和“与蕾争先迎艳阳”呼应,形成拟人的动态场景,强化节奏感。
2,起承转合的逻辑性:首联写景起兴,颔联细化画面,颈联升华意境,尾联以“青枝”“花蕾”的争先姿态收束,形成由静到动,由景及情的递进结构,凸显春日的蓬勃生机。
三、情感表达与哲理意蕴
1,对田园生活的礼赞:诗中“育蚕桑”暗含对农耕文化的尊重,而“万物同春”则传递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尾联“与蕾争先迎艳阳”更以植物的竞相生长,象征生命的积极向上,赋予诗作昂扬的基调。
2,隐逸情怀与世俗关怀的交织:刘科全作为军旅诗人,诗中既有“林幽”“霁景”的隐逸之趣,又通过“育蚕桑”“万物同春”体现对民间劳作的关注,展现其“亲山吻水”的创作风格。(参见刘科全诗词集《亲山吻水醉诗情》、格律诗选编《金山碧水作诗吟》)。
四、艺术手法评析
1,通感与拟人化修辞:“竹笋含烟”“青枝不负天晴好”等句,将视觉(烟)、触觉(暖)与拟人化手法结合,赋予自然景物以情感,深化意境层次。
2,虚实相生的意境营造:诗人既写实景(桐花、竹笋),又通过“千种意”“一闻芳”等虚笔引发联想,虚实结合间拓展了诗意空间,与杜甫“感时花溅泪”的抒情方式异曲同工。
总结
《有寄山乡蚕月》以清新明快的语言,构建了一幅山乡春日的立体画卷,既有农事劳作的烟火气,又有自然风物的空灵美。诗中蕴含的对生命力的礼赞、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刘科全其他作品(如七律《江南孟春》、《桑椹晚熟时》)一脉相承,展现了其“诗情画意融于“山水”的创作特色。
作者简介
刘科全,男,字井泉,昵称涌憨。1957年出生。江西赣州龙南市人。1976年入伍,上校军衔,2006年退役。主要作品有诗词集《亲山吻水醉诗情》,格律诗选编《金山碧水作诗吟》,小说《柏子仁》,医学知识丛书《生命的历程》。
(图文供稿:刘科全)
《新京都文艺》
欢迎原创首发佳作投稿!
投稿请加微信:874376261
投稿邮箱:874376261@qq.com
来稿请附个人介绍、自拍照片
以及注明作者微信号等通联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