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读道德第六十一章
谦卑忍让 以静为下
憨子(刘彦强)
提要:
《道德经》六十一章是专门讨论国家领导者应该如何处理国际关系的。老子主张无论大小国家,都要谦卑忍让,互相包容而不应以武力争霸。同时他又指出,谦卑忍让不是无原则,而是建立在实现各国利益基础上的。老子的这一主张与改革开放后我国奉行的外交原则完全一致。将老子的这一外交思想用于处理人际关系,那就是“谦卑忍让,以静为下”。
[原文]
大邦者下流①,天下之交,天下之牝也②。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③小邦,则取④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⑤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⑥。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注释]
①大邦者下流:大国居于下流。邦,国。下流,低洼聚水处。 ②、牝,雌性,代表柔弱。牡,雄性,代表刚强。交,会集、会总。③下:这个下是谦让的意思。 ④取 :聚,荟集,集聚。⑤兼畜人:把人聚在一起加以养护,这里指统领小国。 ⑥入事人:侍奉别人。这里指小国依附大国。
[译文]
大国要像居于江河下游那样,使天下百川河流交汇在这里,这就要处在天下雌柔的位置不以武力争霸。雌柔常以安静守定而胜过雄强,这是因为它居于柔下的缘故。所以,大国对小国谦卑忍让,就可以取得小国的信任和依赖;小国对大国谦卑忍让,就可以见容于大国。所以,或者大国对小国谦让而取得大国的信任,或者小国对大国谦让而见容于大国。大国不要过分想统治小国,小国不要过分想顺从大国,两方面各得所欲求的,大国特别应该谦下忍让。
【解读】
本章是讲国家领导者在国际上应该如何处理国家间关系的,他认为国家间相互谦卑忍让是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
本章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老子首先强调大国应该谦卑忍让。他说,因为是大国的原因,大国就应该处于江河下流去的地方,江河下流去的地方看似卑下,但这才是江河百创交汇的地方。国际关系也一样,执行雌柔谦下的外交政策,坚持国家安静稳定,最终能够战胜争雄称霸的国家。
第二个层次,老子说明“谦卑忍让”的外交政策在国际社会的重要作用。大国对小国能够谦卑忍让,就可以取得小国的信任和依赖;小国对大国能够谦卑忍让,就可以见容于大国 不会招来大国的欺凌。这样国际社会就会和谐相处,祥和安定。
第三个层次,老子说明了谦卑忍让政策的重要性之后,补充强调,“谦卑忍让”政策不是绝对的过分的谦卑忍让,而是有原则的谦卑忍让。作为大国应该有包容之心,不要总想着控制小国,作为小国,也不要过分的依赖顺从大国,要维护自己的利益。总之无论大国小国,都应该实现各自应该得到的利益,就此而言,大国应该特别注意谦卑忍让。
纵观全篇,明显可以看出,国与国之间的和平共处,关键在于大国,所以他反复强调大国更应该谦下忍让,不要倚强凌弱,任意欺压甚至侵略小国。显然,这与老子那个时代背景息息相关,与他看到大国争霸,小国被迫服从大国,因而战争不断,带给人民无限的灾难的现实相关,充分体现他悲天悯人的道家思想。
当然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最根本的取决于各自的国家利益。利益相同则多合作,利益相悖则多冲突,国家利益的变化决定了国际关系的变化。老子看不到国际关系的这个根本问题,认为各国尤其是大国能够谦卑忍让,整个社会就能和谐,战争就能消弭,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有些人,如任继愈批评老子“希望社会永远停留在分散割据状态,这是和历史发展的方向背道而驰的”(任继愈:《老子新译》)。他们这样的看法也许有他们的道理,老子也确实提出了“小国寡民”的观点。但站在人民的角度看,任何所谓的大国征服小国的统一战争带给人民的总是无尽的灾难。站在大国的立场看它对小国的兼并是统一战争,站在小国、弱国的立场看这显然是侵略,是灭国灭族。战争中受害的永远是普通的民众,“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张养浩 元 《山坡羊·潼关怀古》),这才是历史的现实。想想去今不远的两次世界大战,那些试图消灭其他小国的大国如德、日、俄等国,那一个不是想兼并其他小国?二次世界大战后订立的《联合国宪章》,其内容说到底就是保护各个国家的“分散割据状态”,所有国家一律平等相处,从这个角度考虑,任继愈他们的批评显然是大错特错了!是真正的“和历史发展的方向背道而驰的”。
就历史与当前国际社会现状而言,人类社会能否得到和平与安宁,往往是由大国、强国的国策决定。大国的称霸和扩张是国际社会不得安宁的根本原因。两次世界大战的起因是如此,二次大战后的每次国家间的战争无不如此,即使最新的俄乌战争也是如此。从这个现实出发,老子考虑大国应该谦下包容,不可自恃强大而霸凌弱小。只有这样,才可以赢得小国的信服。小国也不能一再委屈顺从,任凭大国、强国欺凌,应该奋起保卫自己的国家和人民利益。如当年作为东亚强国的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目标就是“建立大东亚共荣圈”,所以中日战争也可以说是日本统一东亚的战争。站在中国人民的立场上,谁如果同意支持这样的“统一”战争,谁就是彻头彻尾的汉奸走狗卖国贼!对这样的日本,国民党政府曾经一再谦卑忍让,但这起作用了吗?直到后来终于醒悟,而奋起抗战,这才有了抗战的胜利。就此看来,老子的用心是维护百姓的利益,其思想境界远高于今天的某些所谓专家学者。
单纯的就小国而言,老子在本章里明确的提出了两点应对国际的策略,他首先强调的是小国要学会谦卑忍让就可以“取大邦”,即见容于大国,为自己赢得和平发展的时机;其次是小国也不要过于的对大国谦卑忍让,而应该有自己的底线与原则,从而保证自己的独立与自主。历史上西汉初年对匈奴的策略就属于典型。汉初一方面是对匈奴的谦卑忍让,如实行和亲政策,主政的吕后甚至对匈奴单于公然要她做老婆的侮辱谦和地一笑置之,但对于匈奴又不是一味的妥协退让,而是面对犯边侵扰坚决的予以回击,迫使匈奴不敢轻易发动战争,为西汉赢得了七十余年的和平发展时期,于是才有了到汉武帝时的碾压匈奴。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对外政策进行了调整,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适应国际主题的转变,改变曾经坚持的“斗争哲学”,慎重处理港台问题,重视周边外交,搞好与西方大国的关系;二是适应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开展国际经贸和科技合作。对国际强调互利共赢,对国内强调“韬光养晦”,发展自己。基本要点可以概括为“四不”和“两超”即“不扛旗、不当头、不树敌、不对抗,超意识超脱”。
“不扛旗、不当头”,是说中国要从自己的利益来考虑,不当发展中国家的头;不扛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的大旗;“不树敌、不对抗”,是说中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处理国际关系,尊重各国人民自己的选择,不去批评别人,不跟西方国家对抗。“超意识”是说,在处理国际事务的时候不从意识形态观念出发,不搞政治正确;“超脱”是说,在一些国家地方冲突中要适度超脱,他们自己制造的麻烦由他们自己处理。邓主席特别告诫: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都“要冷静、冷静、再冷静,埋头实干,做好一件事”,那就是集中力量进行自己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看看吧,这样的外交策略是不是有点谦卑忍让?但它却为我国国内政策调整营造了相对宽松的环境,也为中国的改革开放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支持,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开创了最好的发展时期,四十年改革开放的成就有目共睹。
以历史事实看老子处理国家间关系的“谦卑忍让”思想,其意义不遑多言。将他的这一思想用于处理人际关系,做到“谦卑忍让,以静为下”也同样有效良好的效果。
2025年5月29日星期四再修改
作者简介:刘彦强,笔名憨子,陕西咸阳人。从事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近四十年,为全国知名的学者型教师,曾任陕西省教材编审委员会专业委员,现任《检察文学》杂志编辑部主任,咸阳秦韵诗文学会会长。在各类教育刊物发表教研论文180余篇,主编出版《青少年心理行为咨询丛书》、《中学思想政治课学习指导丛书》、《学习心理学》以及多种教辅读物。主编出版《坡刘村志》、《咸阳人》两部百万言方志以及《草根憨语》等书,有《生死孽缘》、《儿媳要嫁前公公》等中短篇小说,《两个肉夹馍》《屈原的冤屈》《明主怎样变为蠢猪》等多种散文在《检察文学》、《白鹭文刊》以及《人民网》等著名网站发表。
参赛详情请点击以下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4053488.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