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天空里眺望
一一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文/时培仑
1644年,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皇帝朱由检自缢煤山,大明王朝终结。明朝起于农民起义,终于农民起义。当饥寒交迫的朱重八揭杆而起,战胜一个个对手,建立大明王朝时,是否会想到,他亲手缔造的明王朝有朝一日也会接受被统治者的审判,在农民起义军的挞伐中轰然倒塌。
大明王朝,不乏明君雄主、能臣猛将,北却蒙元、西据吐番、南抚安南、出兵朝鲜、七下西洋、永乐大典,可谓开疆拓土、文治武功、威加海内,也曾有万国来朝的恢弘气象,然而终究没有逃过走向衰亡的历史宿命。土木之变后元气大伤,虽有张居正中兴改革,终究回天乏术,朝廷统治江河日下,嘉靖以后,皇帝昏聩、宦官干政、奸臣当道、政治腐败、天灾人祸,终于引发系统性崩溃,内部农民起义军烽火燎原,兵连祸结,关外努尔哈赤跃马扬刀,剑指关山,明王朝终于在内外交困中走向终结。
纵观历史,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到清王朝覆灭,二千多年中,王朝兴替,江山易主的戏码在中华大地上反复上演,从励精图治到昏聩腐败,从煌煌盛世到国破家亡,各朝各代在历史长河中循环往复,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或许,正如黑格尔所说,人类从历史中获得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从来都不会从历史中吸取教训。
书写历史,离不开对人物的评说,在漫漫历史长河中能够留下姓名的,非有盖世之功亦必有异于常人之事迹,或有不凡建树,或有不世功勋,或是英雄了得,或是臭名昭著,亦或在重大事件中推波助澜,在关键位置上无法取代。这其中忠臣良将的悲惨遭遇,宦官弄臣的小人得志,屡见于史书典籍,既为人津津乐道,又使人义愤填膺,不禁感慨于世事的荒唐和人性的复杂。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河滚滚流。
当年明月在结尾处宕开一笔,用徐霞客的传奇人生作为全书的尾声,看似无关宏旨,却包含着对人生的终极叩问。人的一生应当如何度过?奥斯特洛夫斯基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这样回答,"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为人卑劣、生活庸俗而愧疚。"这是一个励志的回答,也是一个飘渺的表述。如何才算不虚度年华?或许每个人都会给出不同的答案。
在历史的天空里眺望,忠臣良将,乱臣贼子,王侯将相,贩夫走卒,终归于尘土。明朝二百七十多年国祚放在历史长河中,不过几页史书,而况人生百年,匆匆过客,能够青史留名者几何?更多的人湮没在历史长河中,如山间蒿草,生衰枯荣,无人顾暇、无人知晓。于历史的长河中审视个体,可谓"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或许,如徐霞客般,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才是人生最好的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