犁头尖
文/李广昌
电信局门球场边,几株苦楝树下,数丛名为“犁头尖”的草药长得格外茂盛。每次路过,我总忍不住驻足细看:它属天南星科,是多年生草本。块茎圆润如小球,叶片呈独特的戟状三角形,叶脉青翠。最显眼的是它的花序:佛焰苞檐部舒展后仰,尖端旋曲如鞭梢;肉穗花序上挺立着深紫色的鼠尾状附属器。花为单性同株,雄蕊分离,中性花细长如线,头尾金黄,腰身却是一抹嫣红。果实则是饱满的浆果。
“犁头尖”之名,首载于《本草求原》。民间依其形貌,赋予了它诸多生动别名:芋头草、小野芋、犁头草、大叶半夏、犁头七、土半夏、三角青、山半夏、小独脚莲、芋头七、金半夏、野附子、耗子尾巴、三角镖、坡芋、野芋荷……每一个名字,都烙刻着乡野观察的智慧。
田边地头、草坡石隙,常能觅得它悄然生长的身影。
其味苦辛,性温,然含毒性。功效在于解毒消肿、散瘀止血。主要外用,治疗痈疽疔疮、无名肿毒、瘰疬、血管瘤、淋巴结结核、疥癣、毒蛇咬伤、蜂蜇伤、跌打损伤及外伤出血,切忌内服。
民间对犁头尖的运用,足见智慧之巧:
毒蛇咬伤,取鲜块茎捣烂,敷于伤口四周。
痈疖肿痛,将干块茎研末,掺少许雄黄,加醋调成糊状外敷。
血管瘤,以鲜块茎蘸米酒研磨取汁,外涂患处。
淋巴结核,鲜全草配醋、糯米饭各少许,共捣烂敷之。
面颈生癣,块茎用醋研磨,涂抹患处。
跌打损伤,鲜全草加少许黄酒,捣烂外敷。
务必谨记:犁头尖含有生物碱和甾醇等有毒成分,故一般只作外用,严禁内服,孕妇尤须禁用。误食可致口腔粘膜起泡,舌喉灼麻,头晕呕吐等中毒症状。一旦发生,应急含漱并口服生姜汁、米醋,或服蛋清、面糊及大量糖水,并立即送医,万不可掉以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