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头条]品赏贵州作家刘应举老师的佳作《晨间寄语631》「飘舞的剑」(8059辑)

晨间寄语
解放后,曾经掀起过全国性的扫盲运动,用当时最简单的一句话来概括:就是要求老百姓学文化。文化一词有很多的解释,而解放初期的许多老百姓,自己都会自嘲:扁担倒在地上也不知道那是“一”字。解放了,其初原就是要进入文明社会,工农业生产得到很好的发展,人们能够有个很好精神面貌。中国人的文明,就是要懂得男女有别、尊老爱幼。文明社会的标志之一,公共厕所有“男”“女”二字。如果这两个字都不认识,上厕所也会成问题。
据统计,解放初期(1949年),中国人的文盲占比高达80%,全国约有5.5亿人口,其中80%的人是文盲,这意味着每10个人中有8个人不识字。在农村地区,文盲率甚至达到了95%,即基本上整个村的居民都不识字,可见当时的扫盲有多么重要。我听母亲讲这段历史时,心里一直有纠结,因为是女孩,外公不拿钱给上学。后来还直接看到母亲当面责怪外公,意思是:如果解放前得书读,她后来的工作工种一定会更好些。
老辈人对文化的理解,说“识文断字”的人懂道理,说话中听,明辩是非。回到我们小时候的年代,村里街坊的老学初中生高中生皆为文化人,属于知识分子之列,很受人尊重。
我理解的文化人,至少能够明辩是非、文明礼貌、懂得尊老爱幼、爱国爱家、有责任有担当、勤劳善良勇敢、有荣誉感,足够。其他的,讲多了没用。而文化本身,越是高深,虚拟的内容越多,理论的探索是另外一个层面。如太阳与银河,而堂前教子、枕边教妻…,那不是博士生研究的范畴。相反,越是简单,越难做到。做到了,就是楷模。如2009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新疆维吾尔族母亲阿尼帕老人,在几十年的时间里抚养了6个民族的19个孩子。没一个辍学,个个有书读…。全家福照片上180多人的感人场景,宣示着一位母亲的勤劳勇敢善良、以及责任担当的艰辛不易与难能可贵。
文化的精髓应该是看得见、摸得着,还直接。文化不是巧舌如簧、无理取闹的代名词,也不是装腔作势的外衣外套。
文化的学名又叫“知识”,知识无边。毛主席说“活学活用”,老同志主张把简单的事情做到、做好。简单需要身体力行,理论联系实际,办好实事。所有的办实事意味着实践的过程和经验的拔高,拔高了,就叫知识、也是对文化的觉悟。
新的一天,早安!
2025.5.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