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汨罗叹(词林正韵第二部)
文/牟福香
屈子忠魂千古祭,毕生道路苍茫。贤臣一死报君王。抬头天问,可叹汨罗江。
千里楚山皆失落,春秋笔赋凄凉。丹心碧血化云翔。精忠为国,壮志未安邦。
诉衷情•屈子祭(词林正韵第十二部)
汨罗江水几多愁。楚国亦少谋。君王无道昏暗,曲子死含羞。
妃子恨,断龙楼。化龙舟。忠魂永祭,碧血长留,劲节干秋。
鹧鸪天•端午思(词林正韵第十二部)
一寸丹心为国谋,忠魂碧血化龙舟。
英雄苦笑对天问,志士情怀劲节留。
文泪堕,武心幽。败亡之后欲何求。
屈原含恨投江死,可叹君王成配囚。
庆清朝•农家女(词林正韵第六部)
入户门开,鸡鸣犬吠,院中已是残春。红妆淡伫,绰约俱见天真。已是群花落尽,似仙娥素影妆新。娇姿美,似花弄月,霞伴东君。
东岭林西阆苑,日出看溪水,远路游人。绮筵聚日,门前滿是芳尘。恰好流光初夏,柳枝倚就日边匀。沽村酒,招待客旅。喝到黄昏。
诗评
《临江仙•汨罗叹》
- 情感真挚深沉:开篇直接点明对屈原忠魂千古祭祀的主题,迅速将读者带入缅怀情境。“毕生道路苍茫” 高度凝练地概括出屈原坎坷艰难的一生,为全词奠定了悲壮基调。下阕 “千里楚山皆失落,春秋笔赋凄凉” 以景衬情,展现楚国山河因屈原之死的寂寥,以及其笔下文字的悲凉,深化了对屈原壮志未酬的惋惜。
- 用典自然贴切:“抬头天问” 巧妙化用屈原的《天问》,既呼应人物身份,又形象地传达出他对天地、对不公命运的叩问,增强了词作的文化底蕴。
《诉衷情•屈子祭》
- 主题突出集中:围绕屈原祭展开,上阕以汨罗江水之愁起笔,引出楚国政治昏暗致使屈原含羞而死的悲剧,简洁明了地揭示主题。
- 意象运用精巧:“妃子恨,断龙楼。化龙舟” 几个意象层层推进,妃子之恨、龙楼之断暗示楚国衰败,而龙舟这一意象既关联端午习俗,又象征着对屈原忠魂的追念,丰富了词作内涵。
《鹧鸪天•端午思》
- 语言刚健有力:“一寸丹心为国谋,忠魂碧血化龙舟” 等句,语言简洁有力,生动地刻画了屈原一心为国的形象,以及其精神在端午习俗中的延续。
- 情感表达强烈:通过 “英雄苦笑”“志士情怀” 等表述,将屈原的无奈、悲愤以及其高尚情怀充分展现,强烈的情感冲击读者内心。
《庆清朝•农家女》
- 画面感十足:上阕描绘农家院落残春之景,“入户门开,鸡鸣犬吠” 等语句,从听觉、视觉等角度勾勒出一幅生动的乡村画面,充满生活气息。对农家女形象的刻画 “红妆淡伫,绰约俱见天真”,让人物跃然纸上。
- 意境清新自然:下阕 “东岭林西阆苑,日出看溪水,远路游人” 营造出清新自然的乡村氛围,展现出乡村生活的恬淡与美好,与前三首词缅怀屈原的沉重情感形成鲜明对比,体现出作者多样的创作视角。
总体而言,作者通过这几首词,在缅怀屈原的词作中,深入挖掘屈原精神内涵,情感抒发真挚且富有层次;描写农家女的词作则展现出生活的另一面,清新自然。作者在不同题材间切换自如,且在格律运用上较为娴熟,体现出一定的诗词创作功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