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要想说的说清楚,想表达的意思表达完整。否则,有可能伤害感情,甚至产生分歧,为什么语言表达能力很重要?
其一、避免误解
含糊不清或信息缺失会让对方猜测你的意思,极易产生误解。
其二、减少伤害
词不达意可能无意中显得冷漠、指责或敷衍,伤害对方感情。
其三、预防分歧
误解和伤害情绪往往是争论的导火索,清晰表达能最大程度统一认知,减少无谓冲突。
其四、有效沟通
核心目的是让对方准确理解你的意图和感受,清晰表达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
总之 : 语言是思想的载体,表达不清如同蒙上思想的布,让对方在迷雾中摸索,容易撞上误解的墙,跌入情感受伤的坑,最终陷入分歧的泥潭。清晰、完整地表达,是传递真实意图、维护关系和谐、达成有效沟通的关键能力。它是人际交往中不可或缺的润滑剂和安全阀。
一般认为“会说”必“会写”、“会说”不等于“会写”?说与写 ,有一定关系,但没有必然联系?
一、说话有学问!
说话也要讲究方法和技巧,口才好与不好,语言表达能力强不强,在某种程度上,既是当今社会之需要,也是对个人素质能力的基本体现,以及在社会是否具有竞争力等之考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很有必要。
哪些话需要说,怎样用语言表达,确实需要讲究,有技巧,有方法……
说话让别人高兴,那是情商高的表现;说话让自己高兴,那是智商高的表现。如果,智商不高,情商也不高,是自己不高兴了,还要让别人也不高兴。
说出的话让自己和别人都高兴,那一定是情商和智商都很高的人!
一般而言,一个人2岁时,就能说话了。要把话说好,让人听着舒服,不好听的话,变得好听,好听的话,变得更动听,那就没有那么容易了。
记得在部队时,多年都订阅《演讲与口才》、《文摘旬刊》等杂志。《演讲与口才》列举了世界著名的,邱吉尔,罗斯福,列宁,等演讲天才的演讲。
当然,演讲跟平时与人说话不同,只能说有一定借鉴作用,具有一定的技巧。《演讲与口才》里如何提高平日的说话技巧部分,特别好。
说话好听与否,能让人接受,特别入耳,听着很舒服。当然,说话要建立在是否存在和符合事实作为前提。也就是说,说话的好听与否,不仅只是个技巧问题,说出的话,更要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再讲究说话的技巧。
反之,本不存在事实的话,说得再好听,当然有时候也有好心的善意的谎言除外,不仅达不到好的表达效果,反而令人讨厌生恶。那就不只是语言表达的技巧情商和智商高低的问题了,有可能是人品问题了。
说话难,说好听的话更难,多修炼,多读书,多学习,多智慧……说话是一门学问。
二、“会说的必会写”,是常见的误解。说与写之区别
1. 即时性与延时性
说:是即时的、流动的。需要快速组织语言,边说边想,可以随时修正(“嗯…那个…”)、重复或补充。有现场反馈(听众的表情、回应)。
写: 是延时的、深思熟虑的。有充分的时间构思、组织、修改、润色。没有即时反馈,需要预设读者的反应和理解。
2. 依赖的媒介
说:依赖声音(语调、重音、停顿、语速)和丰富的非语言交流(表情、手势、肢体语言)。这些都能极大辅助意思的传达,甚至超越词汇本身。
写:依赖纯粹的书面文字符号。所有意思都必须通过精确选词、严谨的语法结构、清晰的逻辑连接、恰当的标点符号以及精心设计的排版(段落、标题等)来传达。失去了声音和非语言的辅助,对文字的精准度和逻辑性要求更高。
3. 结构性和严谨性
说:结构可以相对松散,允许跳跃、碎片化、重复甚至轻微的语病(只要对方能听懂)。口语中常用短句、省略句、填充词。
写:要求高度的结构性和严谨性。需要有明确的主题句、清晰的段落划分、逻辑严密的论证或叙事线、规范的语法和标点。句子通常更长、更复杂,词汇选择更精确、更正式(根据文体而定)。
4.对象与目的
说:通常是面对特定个体或小群体,目的性强(聊天、讨论、说服、报告),互动性强。
写: 对象可能更广泛或不特定,目的也更多样(记录、传播、创作、论证、说明)。需要更强的“读者意识”,考虑如何让不同背景的读者理解。
5.技能习得
说:是更“自然”习得的技能。在母语环境中,通过模仿和互动,绝大多数人都能达到基本流利的交流水平。
写:是更“刻意”习得的技能。需要专门的教育和大量练习才能掌握语法规则、拼写、篇章结构、各种文体的写作规范等。
一)、为什么“会说”不等于“会写”?
1. 缺失辅助: 一个口才好的人,其优势往往建立在声音魅力和非语言表达上。当这些辅助消失,仅靠文字时,其表达可能显得苍白、逻辑不清或结构混乱。
2. 缺乏规范训练:“会说”可能没有经过书面语规范的训练。口语中的习惯(如用词随意、语法松散、逻辑跳跃)直接搬到书面语中,就会显得不专业、不清晰甚至错误。
3. 思维转换困难:将即兴的、依赖互动的口语思维,转换为严谨的、自洽的书面思维,是一个需要训练的过程。很多人“心里明白”但就是“写不出来”或“写不好”,就是因为这种思维转换的困难。
4. 对文字精确度的要求不同:写作要求字斟句酌,一个词的选择、一个标点的使用都可能影响意思。口语中对这种精确度的容忍度要高得多。
5.读者意识薄弱: 善于口头表达的人可能更专注于现场反应,而写作需要更强的“读者不在场”意识,要预判读者的知识背景和可能产生的疑问。
二)、“会写”不等于“会说”
书面思维 vs 即时反应: 擅长写作的人思维可能更缜密但速度相对较慢,面对需要快速组织语言、临场发挥的口语场合(如即兴演讲、激烈辩论)可能会卡壳或显得不流畅。
缺乏口语技巧:可能不擅长运用声音技巧(抑扬顿挫)和非语言表达(手势、眼神交流),导致口头表达缺乏感染力或显得生硬。
情境压力:有些人写作时从容自信,但在众人面前讲话时会紧张,影响口语发挥。
三)、说与写有联系吗?
当然有!是紧密的、相互促进
1. 共同基础: 都以语言为基础,共享词汇、语法和逻辑思维能力。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广泛的阅读通常能为写作打下基础(积累词汇、熟悉句式、感知语感)。反过来,严谨的写作训练也能提升口语表达的条理性和精确度。
2. 相互转化
说 -> 写:口述想法是写作构思的重要方式(如录音转文字再修改)。演讲、辩论的讲稿本身就是“说”的书面基础。
写 -> 说:朗读优秀的书面作品能提升语感。准备发言稿、PPT文案就是“写”为“说”服务。
3. 思维训练:无论是说还是写,本质上都是思维的整理和外化过程。训练其中一种能力,都会对另一种能力产生积极影响。
四)“会说”不等于“会写” 这是普遍现象,因为说和写是两种不同的语言输出模式,依赖不同的技能和媒介,对规范、结构和精确度的要求差异巨大。口语的优势无法直接、必然地转化为书面表达的优势。
说与写没有必然的、等同的联系:不能因为一个人能说会道就断定他文笔流畅,反之亦然。
说与写有深刻的、相互促进的联系: 它们共享语言基础,都是思维的外化,良好的能力可以相互迁移和促进。提升任何一种能力,都对整体语言素养有益。
因此,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中,认识到说与写的区别,并有针对性地分别进行训练(如练习即兴演讲与练习撰写报告),才是提升综合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会说话是天赋的礼物,会写作则是后天磨砺的技艺——两者交汇之处,便是思想真正成形之时。从口语到书面,并非简单转录,而是思维的一次淬炼与重塑。
(来自虚无实有20-20-4-7 01:53微博 “说话也有学问”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