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学与思考——《浅谈小说的人物刻画》
文/义博云天
小说的四大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其中,事件是小说的故事情节,而故事情节的灵魂,思想和整个故事的发生,发展,结局都是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眼神和内心世界,意愿心念,善恶,刻薄、大度等等人物的刻画中,让小说意境得到升华的。所以,小说也好,散文也罢,人物刻画永远是文章小说的重头戏,无论戏剧电影,都是围绕人物展开情节,小说更是人物内心世界向社会,向读者展示灵魂深处的细微可以到极致,这是戏剧电影所难能表达的。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由于我们观察事物或人物的距离和角度不同,在视觉中便会引起不同的反映,这就是透视现象。而文学中的人物描写,也总是从观察、截取开始,随后才能进入体验、反思、注情和表现阶段,以充分显示作品中人物的独特性,多侧面和立体感。于是就形成了作者对人物的形象和外表的雏形。
王蒙谈到短篇小说的构思时说:"从广阔的、浩如烟海的生活事件里,选定你要下手的部位。这个过程叫做从大到小,从面到点,你必须选择这样一个"小"和"点",否则你就无从构思,无从下笔,就会不知道自己写什么。"这种从大到小和从面到点、以点观面正是透视的重要形式。
作家叶文玲在题为《艺术创作的视角》一文中具体地谈过这个问题。她说她的小说《茧》的构思,就是看了罗中立的油画《春蚕》中人物的刻画,再用同样方法观察了自己母亲与另一位大娘的言语行动后,选定了一个"视角"写成的。
因此 作家选定观察部位、确定视角,对取得人物描写的独特性和新颖性有重要的意义。朱光潜《悲剧心理学》一书引布洛的一段话:"这种对事物采取一定距离的看法并不是,也不可能是我通常的看法。一般说来,经验总是把同一面转向我们,即具有最强的实际吸引力的一面。 当作者从寻常未加注意的另一面去看事物,往往能给我们以一种启示,而这类启示正是艺术的启示。"
朱自清怀念父亲之深情就是选定了"寻常未加注意的另一面"一背影写起的,于是便有了独特的艺术魅力。由于注视点的不同和描摹方式的变化,体现了作者所塑造或刻划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的鲜明特征。
《红楼梦》第三回中,写林黛玉刚进荣国府时与王熙凤、贾宝玉等人会面的情景,就不但从不同角度写出了林黛玉美丽俏艳的形象及温文尔雅的性格,更是王熙凤的嫉妒傲慢、无所顾忌和贾宝玉灵性活脱、喜善爱柔的形象和性格的显露。王熙凤和贾宝玉的话如由作者或其他人直接或简接表达出来,那就达不到这样的艺术效果。
在各种文学作品中,戏剧电影刻画人物大都只能通过语言,行为和人物自身的表演技巧表演艺术达到故事的精彩程度。但小说人物刻画仅仅在外表形象,包括言行举止,衣着打扮肢体动作等等是不够的,而人物心里描写,思想,意识,欲望,想法,善恶,想往目标等等内心世界的描写刻画,才是小说人物深入故事内涵与发展变化,过程,结局的真正引发读者产生共鸣的关键。这是小说人物刻画的关键,也是写好小说的成功秘籍。
云天驿站 30/5/2025
作者简介
殷博义 1950年出生上海。北大荒知青,大学文化,中共党员。荣获“祖国边陲优秀儿女奖,百度可查作者介绍。
作者系中国现代作家协会理事、浦东分会主席,浦东作协会员、浦东杂文学会会员,澳大利亚双语出版社副主编,江西作家网高级签约作家,《英国文学》微刊“签约作家”,半朵中文网专栏作家,著作《云天文集》九卷一百多部,诗文著作越千万字。创作理念:
褒奖人间真善美 谴责世上假丑恶
用文字激励人生 笔下世界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