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军《岁月留痕》
(自传连载)
第四十二章:
岁月织就的温暖画卷
2004年的盛夏,蝉鸣在树梢间此起彼伏,命运的丝线悄然编织着不同的故事。我的儿子与同班女友在石油学校时便情投意合,青涩的恋情如同春日里悄然萌发的嫩芽,在校园角落默默生长。那时他们尚显稚嫩,虽爱意渐浓,却未到谈婚论嫁的阶段,我们作为家长,也默契地选择静待花开。
与此同时,我的创作小天地也热闹非凡。松原采气厂的赵振和消防队的李国辉常带着稿件匆匆赶来,他们轻叩我家门时,眼中总是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与创作的热情。赵振带来的素材里,藏着油田一线鲜活的故事,那些沾满油气的文字,在我家略显陈旧的书桌上焕发新生。
每当他们到访,我总会提前备好几碟家常小菜,热气腾腾的饭菜香气氤氲在屋内。我们围坐在桌前,一边扒拉着米饭,一边激烈讨论稿件的结构与措辞。“李老师,这段关于气井开采的描写总觉得不够生动。”赵振眉头紧锁,筷子悬在半空迟迟未落。我夹起一筷子青菜放进他碗里,笑着说:“试着把设备的轰鸣声,比作大地的脉搏如何?”赵振眼睛一亮,立刻掏出笔记本沙沙记录,灵感的火花就在这烟火气息中不断迸发。
在这样的头脑风暴下,松原采气厂的三篇稿件接连诞生。《大情子,情深意长采出气》带着松原的豪情与大庆的松辽盆地遥相呼应,文字化作璀璨明灯,照亮松辽大地,顺利登上《石油石化》杂志。紧接着,安全工作经验稿、地质公司海外开拓市场纪实等也相继刊出。每当新稿发表,赵振、李国辉就像过年般热闹,提着几瓶啤酒、几袋花生米涌进我家,笑声几乎要掀翻屋顶。渐渐地,越来越多热爱写作的学生汇聚于此,我作为老师,总是耐心指导他们攻克写作难关,看着团队日益壮大,内心满是欣慰。
也是在这一年,我的儿子从石油学校毕业了。学校将他分配到内蒙的包头玻璃纤维厂,可我心里实在不舍。他是我唯一的孩子,这一去离家太远了。而且他学的是石油工程专业,我想着他以后在油田招工或许更有发展,便不想让他去。
儿子在婚姻上还有个有趣的故事。他和儿媳妇在石油学校念书时就谈起了恋爱,地下恋情维持了两年,一直不敢跟家长说。直到毕业,儿子才向我坦白:“爸,我在学校处了个对象,我们是同班同学。她爸爸和你每天坐一个班车,在总机厂当工人。” 后来有一天,我和他女朋友的爸爸在班车上坐着,就聊了起来。他先问我:“你是报社的吗?” 我回答:“对。” 他接着说:“我姑娘叫丁楠楠。” 我忙说:“我知道了知道了。” 之后我问他:“我听说他俩处对象了,你怎么想的?” 他说:“孩子同意我就不管,你啥意见?” 我回答:“我跟你观点一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孩子到了年龄处对象很正常,只要他们自己同意,我不干预。” 就这样,他们的婚姻自然而然地定了下来。
巧的是,同一年,儿媳妇毕业后,一开始也是要被分到包头。我给他们俩买了皮箱等物品。儿媳妇在15岁时母亲就去世了,亲家后来找了后老伴。所以儿媳妇一直把我们当成亲爹亲妈,我们对她也十分满意,就这样,我们口头上达成了关于他们俩婚事的协议 ,只盼着孩子们未来能幸福美满,携手走过人生的每一段路。在即将去包头工作的前几天,出了变故。后来听别人说那里很艰苦。所以两个人就放弃了去包头工作的机会,又被学校调配到美薇小油田。初入职场的他们,如同雏鸟跌跌撞撞闯入广阔天地。每天他们都要随着测试车在现场测试,夜晚在宿舍挑灯学习专业知识,台灯的光晕常常亮到深夜。两年多的摸爬滚打,褪去了他们的青涩,眼神里多了份沉稳与坚毅。
儿子始终牵挂着家中父母,某天,他握着我的手,眼神中满是愧疚与期盼:“爸,能不能想办法把我调回去?我想在您身边尽孝。”望着儿子眼底的真诚,我怎能拒绝?经过多方协调,儿子和女友终于调回,女友在石油大厦凭借温柔亲和的性格与出色的工作能力,迅速成为后勤骨干;儿子则进入油田农工商的金属建材厂,从基层岗位起步。
他主动跟着老师傅跑仓库、记材料规格,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画满不同建材的参数与供应商信息。领导见他踏实肯学,逐渐将采购重任交付于他。那年夏天,厂里急需从武汉采购一批关键建材,领导思虑再三,决定让儿子独当一面。这是他人生首次远行,更是第一次乘坐飞机。临行前,我望着他收拾行李的背影,反复叮嘱:“到了就报平安,遇事别硬扛。”儿子却咧嘴一笑,用力抱了抱我:“放心吧爸,我能行!”
次日,看着他拖着行李箱走进机场,我的心始终悬着。直到傍晚,电话那头传来熟悉的声音:“爸,我到武汉了!刚和厂商对接完,一切顺利!”背景音里,武汉的蝉鸣与车流声交织,却盖不住他话语里的兴奋。此后几天,他白天穿梭于各大建材市场,仔细比对材料质量,与供应商据理力争;夜晚在酒店房间反复核对合同条款,连标点符号都不放过。最终,他不仅以最优价格敲定采购,还与厂商建立长期合作。当他带着成果归来,领导的赞赏、同事的掌声,都成了他成长的勋章。(未完待续)
第四十三章 :墨香里的春秋
2005年的蝉鸣刚攀上枝头,新闻中心便迎来了年轻的面庞。吉林大学的青涩、长春大学的朝气、长春师范大学的沉稳,这些带着油墨香的毕业生们抱着笔记本涌入办公室时,孙忠生社长正用钢笔敲着桌沿:"都往这儿看!姜正坤和李明军的抽屉里,藏着比教材更鲜活的新闻兵法。"他镜片后的目光扫过众人,"跟着他们学,准能摸透新闻的门道。"
这番话像投入湖面的石子。某天傍晚,暴雨砸在窗玻璃上,郝艳军突然冲进来,衣角还滴着水。这位吉林大学中文系的高材生把被雨水洇湿的采访本摊在桌上:"李老师,乾安采油厂那篇稿子,我写了三稿都像隔层纱!"我们围坐在台灯下,稿纸被风吹得哗哗作响。我抽出红笔圈出核心矛盾,又拿出他采访的素材从头到尾理清脉络,窗外的雨不知何时停了,月光爬上他恍然大悟的眉眼。多年后,他从中国海洋石油报寄来明信片:"那晚的月光,照亮了我整个新闻生涯。"
孙社长的办公室总飘着浓茶味。一次审编会上,他突然举起我的的稿件:"看看人家!去菜市场买个菜,都能挖出社区养老的好故事!"高文华副社长接过话茬,指着我案头堆成小山的笔记本:"他连做梦都在琢磨新闻,键盘敲得比打雷还响。"会议室爆发出的笑声里,我挠头憨笑的模样,忽然意识到,这份对新闻的痴狂早已融进我们的骨血。
那年秋天,松原广播电台沈树立主任踩着满地秋叶来访。他指尖抚过我泛黄的剪报:"这些带着油田油气味儿的文字,该让更多人看见!"我们趴在书房地板上整理稿件,台灯将影子投在墙上,像两个忙碌的剪影。当《松辽写真》的样书寄来时,油墨香混着沈主任带来的桂花茶,氤氲成我半生最珍贵的记忆。
深秋的长春油田宾馆,通讯员培训班的教室挤满了人。《吉林日报》的老记者在讲台上挥动手臂,阳光穿过他指间,在黑板上投下跳动的光斑。夜幕降临时,我的房门总被轻轻叩响。有人举着录音笔追问:"突发事件怎么抓现场感?"有人摊开皱巴巴的纸:"人物通讯总写得像报告,怎么办?"我们挤在狭窄的房间里,啤酒罐与笔记本交错,窗外的霓虹渐次亮起又熄灭,直到走廊的声控灯都困倦地不再苏醒。
结业典礼上,孙社长指着台下冲我笑:"你房间的灯,怕是把长春的夜都照亮了。"学员们围上来时,我看见他们笔记本扉页写着的批注,还有几个年轻姑娘偷偷抹眼泪。原来那些彻夜长谈的夜晚,不仅传递着新闻技巧,更点燃了无数人心中对文字的热忱。墨香与星光交织的2005年,注定成为我生命里最明亮的注脚——因为我深知,新闻人的故事,永远在传承中生长。(未完待续)
李明军,笔名文实。1960年3月出生于扶余县三岔河镇,大专文化,原为《吉林石油报》主任编辑,副高级职称。2020年3月正式退休。
多年来撰写新闻及散文、小说稿件2000余篇,发表在省内外30余家报刊杂志上。近年来,在搞好报纸编辑的基础上,潜心研究新闻理论,《浅谈企业报的策划》、《如何挖掘新闻由头》、《如何让企业报经济版活起来》等多篇论文发表在省级以上业务刊物上,并有部分论文获省内外新闻理论研讨一、二、三等奖。并公开出版《松辽写真》、《走进新闻芳草地》、《百味人生》等著作,目前第四本新闻著作正在出版中。同时,他的名字已被编入到《中国当代学者传略》一书。现为松原市作家协会会员、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

大连有声文艺,是继徐丽创办《朗读者》读书会(又名:松嫩流域朗诵团)之后又创刊的有声文学媒体。大连有声文艺,就是把精品文学变成好声音。每一个文字,不仅仅是文字,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爱,有思想的精灵。每段文字都是通过深思熟虑的结晶,更是对文学艺术和生命的敬畏。2021年4月9日,徐丽文学自媒体《大连有声文艺》应运而生,随之得到松原文化界和多个城市众多文朋师友纷纷投稿。可见广大读者对声音艺术的追求和心理渴望。文学艺术永远为广大读者服务。植根于生活土壤的文学精品,经过原创作者再次提炼,又经过好声音的录音诵读,为文字进行二次创作和提升。喧嚣的红尘,浮躁的世界,好声音的魅力和穿透力能为读者奉上听觉的文化盛宴。
之所以取名“大连”,寓意:大连在东北三省,无论是从经济还是文化等多角度,都是名列前茅的海滨城市,而且覆盖率很广,能带动文学艺术齐飞并进。让精品文学得到广泛的传播。“有声”就是把文字变成好声音。“文艺”就是文学艺术。组合起来就是“大连有声文艺”。
大连有声文艺编辑部
文学顾问:李明军
艺术顾问:沈树立
艺术指导:吕东飞
配乐指导:贾兴旺
文艺评论:姚宗希
总编:徐丽
收稿:丽子
审核:北方二丫
编辑:北方的云
执行总编:林海丽子

大连有声文艺总编徐丽女士,有偿为各企事业单位、各大餐饮、美业、洗浴、企业家,撰写创业经历和企业背景,以及人生自传。编辑部收集优秀的文学作品。思想性、艺术性都非常精彩的文学作品,可用好声音演绎。投稿微信:林海丽子15043872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