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
汨水沉碑字未销,楚云犹带秭归潮。
龙舟不载怀沙恨,只载人间粽叶飘。
其二
艾悬门左剑横霜,蒲酒倾江祭国殇。
莫道灵均魂已远,九歌夜夜绕潇湘。
其三
青粽缠丝似甲衣,沉江鱼鳖识臣饥。
千年呵壁湘累泪,滴破端阳雨后矶。
其四
吴戈锈尽楚辞新,角黍堆成社稷春。
谁向沧浪重酹酒?一瓢饮尽是孤臣。
其五
三闾庙外鼓声焦,舟劈银涛万古遥。
不是鱼龙争角黍,分明水底诵离骚。
其六
朱砂点额避秦灰,五色丝缠楚士哀。
若使怀王知此恨,应教江水倒流回。
其七
秭归城下暮烟稠,杜宇啼残古渡头。
唯有年年端午雨,犹为清烈洗冤愁。
其八
沉璧当时月似钩,今宵蒲烛照空舟。
湘君若问人间事,只剩沧浪水北流。
其九
九章吟罢夜如磐,香草焚成星火寒。
江上忽闻琴瑟裂,一声天问落惊湍。
其十
楚些声消艾叶肥,吴钩影断黍初炊。
千年纵有鱼龙祭,不抵灵均一跃时。
注:
湘累(屈原别称)、怀沙(绝命辞)、楚些(招魂体式)皆典出《楚辞》;
吴戈取自《国殇》,九章指屈原组诗;
我创作《端阳十酹》的心得和体会
作者:田金轩
在诗词的广袤天地中遨游,每一次创作都是一场心灵的奇妙旅程。《端阳十酹》这组七绝组诗的诞生,于我而言,是一次对屈原精神深度探寻的朝圣之旅,也是对端午文化细腻剖析的溯源之行。这不仅仅是十首简单的诗歌,更是我内心深处对历史、文化与人生感悟的深情告白。
溯源:灵感的火种
一切的创作灵感皆源于对生活与文化的细致观察和深刻热爱。端午节,这个承载着厚重历史文化的传统节日,在岁月长河中熠熠生辉。儿时,每逢端午,家中长辈忙碌的身影、空气中弥漫的艾蒿清香、街头巷尾五彩丝线的闪耀,以及那热闹非凡的龙舟竞渡场景,都如同电影般在我脑海中反复放映,构成了我对端午最初的美好记忆。
而随着年龄增长,对屈原事迹与精神的深入了解,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一生跌宕起伏,满怀着对国家和人民的赤诚热爱,却历经磨难,最终投身汨罗江,以一种决绝而悲壮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留下的那些壮丽诗篇,如《离骚》《九歌》《天问》等,字里行间流淌着他的忧国忧民之情、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以及对世间不公的悲愤质问。这些诗篇深深触动了我的灵魂,让我对端午节与屈原之间的紧密联系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在这样的情感与认知交织之下,我内心萌生出强烈的创作冲动。我渴望通过诗歌的形式,将端午节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屈原伟大的精神世界紧密融合,让更多的人在品味诗歌的同时,能够深入领略这一传统节日背后的深刻意义和价值。
构思:架构诗意的楼阁
确定创作主题后,构思的过程就如同搭建一座诗意的楼阁,每一个意象、每一个典故、每一句诗都是这座楼阁不可或缺的基石与梁柱。
首先,我需要确定整体的创作脉络。经过反复思考,我决定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来展现端午节与屈原的关联为线索。这十首诗既各自独立成篇,又相互呼应、层层递进,共同构建起一个完整而丰富的艺术世界。
在意象选取上,我紧紧围绕端午节的传统元素和屈原的人生经历、作品展开。艾蒿、菖蒲、粽子、龙舟、汨罗江等这些端午节的标志性元素,在诗中不仅是节日氛围的营造者,更是承载情感与思想的重要载体。例如,艾蒿在端午节时被悬挂在门左,其形如剑,在诗中象征着人们对邪恶的抵御和对屈原的守护;粽子那青粽缠丝的模样,我将其想象成甲衣,既寓意着对屈原的保护,又暗示着屈原如战士般坚守自己的信念。
典故的运用也是这组诗构思的关键环节。《楚辞》作为屈原精神与作品的集大成者,为我提供了丰富的典故宝库。“湘累”“怀沙”“楚些”“吴戈”“九章”等典故的巧妙融入,不仅使诗歌更具文化底蕴,更能准确地传达出我对屈原精神的理解与诠释。这些典故如同穿越时空的密码,将读者带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与屈原一同感受他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每一首诗的情感基调与主题表达也经过了精心构思。从对屈原沉江的悲痛感慨,到对其精神永存的坚定信念;从对历史兴衰的深沉思考,到对现实生活的启示感悟,每一首诗都承载着独特的情感与思想重量。比如第一首诗“汨水沉碑字未销,楚云犹带秭归潮。龙舟不载怀沙恨,只载人间粽叶飘”,通过描绘汨水、楚云等自然景象,营造出一种凝重而沧桑的氛围,以龙舟所载的对比,突出了屈原沉江的遗恨与人间欢乐的反差,引发读者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刻思考。
创作:雕琢诗意的宝石
创作过程犹如雕琢宝石,每一个字词、每一处停顿、每一种韵律都需要精心打磨,方能让诗歌绽放出璀璨的光芒。
在语言表达上,我追求简洁而富有表现力。每一个字都经过反复推敲,力求用最精准的文字传达最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为了找到一个恰当的动词来描绘龙舟在江面上的行驶姿态,我尝试了“穿”“破”“斩”等多个字,最终选择了“劈”字。“劈”字不仅形象地展现出龙舟勇往直前、破浪前行的气势,更蕴含着一种无畏的精神力量,与屈原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意志相呼应。
韵律的把握也是创作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七绝这种诗歌体裁,对韵律有着严格的要求。在创作时,我严格遵循平仄格律,力求让诗歌在音韵上和谐优美、朗朗上口。同时,我也注重押韵的选择,通过巧妙运用不同的韵脚,来营造出不同的情感氛围。例如在一些表达悲愤情感的诗中,我会选择较为深沉、凝重的韵脚;而在表达对屈原精神赞美与传承的诗中,则会选用较为明亮、昂扬的韵脚。
在情感融入方面,我始终将自己置身于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之中,用心去感受屈原的喜怒哀乐,用灵魂去触碰历史与现实的交融点。当创作“青粽缠丝似甲衣,沉江鱼鳖识臣饥。千年呵壁湘累泪,滴破端阳雨后矶”这首诗时,我仿佛看到了屈原在江边徘徊的孤独身影,感受到他内心的绝望与无奈。这种强烈的情感共鸣,让我在诗歌创作中能够更加真实、细腻地表达出对屈原的同情与敬仰之情。
困境与突破:荆棘路上的砥砺前行
然而,创作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我遇到了诸多困境与挑战。
其中最大的困难之一便是如何在有限的篇幅内,既完整地表达出丰富的情感与思想,又不失诗歌的艺术美感。七绝每首仅有二十八个字,要在如此短小的篇幅内融入复杂的意象、深刻的典故以及细腻的情感,着实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为了突破这一困境,我不断学习和借鉴古代诗词大家的创作技巧,注重诗歌的留白与意境营造。通过巧妙地省略一些不必要的叙述和描写,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让他们在品味诗歌的过程中能够自行填补其中的空白,从而获得更加丰富的阅读体验。
另一个难题是如何在现代语境下,让古老的诗词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人们的阅读习惯和审美观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何让这组诗既保留传统诗词的韵味与魅力,又能吸引现代读者的目光,成为我思考的重点。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在创作过程中尝试将现代的情感体验与传统的诗词意象相结合,用现代人能够理解和共鸣的方式来诠释历史文化。例如,在诗中我融入了一些对现实社会中人们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的思考,让读者在感受到历史厚重感的同时,也能从中获得对当下生活的启示。
此外,保持诗歌风格的统一与连贯性也是一个需要克服的问题。由于这组诗是由十首七绝组成,每首诗都有其独立的主题和情感表达,但又要作为一个整体呈现出统一的风格。在创作过程中,我时刻注意把握整体的情感基调与语言风格,通过运用相似的意象、相近的表现手法以及相互呼应的主题线索,使这十首诗既能各自成章,又能紧密相连,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感悟与收获:心灵的成长与升华
经过反复的构思、创作与修改,《端阳十酹》这组诗终于呈现在世人面前。在这个过程中,我收获的不仅仅是一组诗歌作品,更是一次心灵的成长与升华。
通过创作这组诗,我对屈原的精神世界有了更为深刻、更为透彻的理解。屈原的爱国情怀、高洁品格、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以及对真理的无畏捍卫,都成为我人生道路上的宝贵精神财富。每当我在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都会想起屈原在困境中坚守自我、不屈不挠的精神,从而获得前进的动力和勇气。
同时,这次创作也让我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热爱和敬畏之情。端午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记忆和价值观念。通过诗歌创作,我更加深入地挖掘了端午节背后的文化内涵,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我意识到,作为一名文化传承者,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将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喜爱并珍视我们的传统文化。
在诗歌创作技巧方面,我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通过不断地学习、实践和反思,我对意象运用、典故处理、语言表达、韵律把握等方面都有了更熟练的掌握和更深入的理解。这些技巧的提升,不仅有助于我今后创作出更优秀的诗歌作品,也让我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更加自信和坚定。
此外,创作过程中的种种困难与挑战,也锻炼了我的意志品质和思维能力。面对创作瓶颈时的坚持与探索,面对修改时的虚心与包容,都让我学会了如何在困境中寻找突破,如何在自我否定中不断成长。这些宝贵的尝试和体验,对我今后的创作会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端阳十酹》的创作是我人生中一段难忘的经历。它让我在诗歌的海洋中畅游,与历史对话,与文化相拥,与自我和解。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怀揣着对诗歌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不断探索、不断前行,用诗歌书写更多关于生活、关于历史、关于文化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