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络时代,热点事件不断涌现,而“假山清淤”一词,却在2025年意外成为与之关联的苏州寒山别业遗址中的一个“网络新词”,并正在引发社会关注。

事件缘起:“假山清淤”背后的惊人真相
4月8日,苏州法螺寺和尚贤宗一出近乎疯狂的举动,再次打破了寒山别业遗址多年以来的平静,一座位于遗址明代清凉池旁的大型假山,在挖掘机、吊机的野蛮操作下轰然倒下。这座假山,绝非贤宗和尚嘴里说的“土山”,它是清代乾隆南巡时,在寒山设立行宫时,兴建留下的皇家大型工程,採用的是宫庭掇山法,弥足珍贵。热心市民目睹这一破坏行径,用视频记录下来,秉着对文化遗产的敬畏之心,并通过政府平台进行举报。然而,漫长的25天等待后,吴中区文体旅局通过12345平台给出的答复,却令人瞠目结舌——“法螺寺在进行清淤工作”。如此罔顾事实,不经详实调查走访,得出的荒唐回应,瞬间点燃了公众的怒火,也让“假山清淤”一词,迅速成为网络热议的焦点,成为对相关部门不作为、乱作为的辛辣讽喻。
寒山别业:江南园林的范本

寒山别业,位于国家级太湖风景名胜区,东连支硎山,南傍天平山,北接花山天池,这一带明山秀水,成为苏州千年文化群落的聚集之地,这是一块蕴涵丰富自然资源,孕藏无尽历史文化的区域。宋室后裔赵宧光在此自劈崖壑,精筑幽庐,守墓营室,成为“山中驿吏”。清乾隆帝六次南巡皆到访此地,吟咏诗作达160余首。并将“千尺雪”景观作为母本,一复为三,在京师内苑、热河避暑山庄、天津盘山进行仿建。这里留存的摩崖石刻,于1986年,被公布为吴县文物保护单位。但由于后来的行政区划调整,这里长期处于失管状态,以致让今天法螺寺从几间茅舍,扩侵占据了寒山别业整个乾隆行宫遗址。此次,贤宗和尚再次欲把清凉池北侧围墙拆除,一直向北延伸,意图把更多的寒山别业遗址圈入寺院之内。于是,这座清代假山成了障碍,这才是贤宗和尚拆毁假山的真正动机。面对公众的质问,对外说成:“为了建造放生池,所以要进行清淤。”的谎言来进行着唐塞。
【乾隆二十二年第二次南巡归来,乾隆帝遂将“寒山别业”写仿于圆明园的紫碧山房】

网络热议:寒山别业遗址的文化保护
事件经“搜狐”、“百度”、“今日头条”、“网易”等各大门户网站转发后,迅速发酵。网民们在各大社交平台上以“尊嘟假嘟”的惊叹,表达对有关部门荒唐答复的难以置信。“显眼包”似的调侃层出不穷,以“假山也能清淤吗?”来进行追问、讽喻。

众多的文史爱好者们痛心疾首,他们熟知寒山别业的历史文化价值。多年以来致力于寒山别业研究与保护的陈慧中,长期走访寒山,致力于还原“千尺雪”全貌,并在此发现一系列的“水利系统”,并耗尽心力,编写《寒山别业史》,为遗址保护提供重要线索。此次假山被拆毁,让他们感到多年的心血付诸东流,无法面对。因此,在网络上坚定地发声:“寒山别业在我们这一代彻底毁灭,我们都是历史的罪人。”
社会反思:守护文化,是全民的责任
“假山清淤”事件,不仅仅是一起文物破坏事件,更是对全社会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深刻警醒。
日前,中共江苏省委副书记、苏州市委书记刘小涛在关于寒山别业遗址的保护问题上,作出重要批示:“加强文物保护工作,举一反三。”
5月29日,中共苏州市委常委会召开会议,再次重申了“做好文化保护利用工作”等相关精神。
由于追逐经济利益,如法螺寺等宗教场所几乎成为法外之地,疯狂圈占国有山林,直接造成了寒山别业遗址的损害。
这一事件促使政府部门重新审视管理漏洞,根据《文物法》,加强对文物保护工作,加大监督与管理,明确各部门职责。务必吸取在寒山别业遗址保护工作中存在的严重缺位和教训,严抓落实,防止此类现象再次发生。
同时,也激发了公众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中来。
从“假山清淤”事件引发的社会关注来看,文化遗产保护已成为全民共识。它不再是某个部门、某部门人的责任,而是全社会共同的使命。我们必须以此次事件为契机,完善保护机制,提高公众意识,让寒山别业遗址这样的文化瑰宝,在我们手中得以保护与传承,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守住文化根脉,不负历史,不负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