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痕长卷》
作者:陈晓纯
指导老师:刘志永
陶罐在窗台上收集了三千年的晨露
釉面的冰裂纹里,楚地的雨还在簌簌下落
某道纹路突然显影:公元前278年的水滴
正沿着陶壁,洇湿未写完的《怀沙》残简
而菖蒲的根须在水底舒展如被岁月压平的竹简
每圈年轮都藏着未被记载的端阳时辰
瓦罐边缘的缺口,恰是某年龙舟桨划开的水痕
奶奶的顶针在棉麻上碾磨月光
丝线穿过艾草碎屑的声响
像极了郢都城门的门轴轻转
当最后一针穿过五彩缎面
针眼里漏下的碎光,正拼凑出
某颗未沉水的糯米在时光里结晶成琥珀星图
香包褶皱里蛰伏的千年蝉鸣
随着针脚起落,在记忆的暗格里扇动薄翼
河面鼓声震碎晨雾时,桨影在波心
拓印出青铜器的夔纹
老艄公咬开的酒坛封口处
漫出的酒香里浮沉着1985年的蒲扇阴影
扇骨上未刻完的《九歌》句读
正随着浪花起伏,在某道水痕里
显影成褪色的祭文
而船头悬挂的菖蒲,垂落的水珠
恰好滴入我那年攥在掌心的彩缕
瓦罐里的清水漫过根须第三道节疤
子夜的拔节声如竹简轻颤
那些浸在水中的脉络,正把
楚地的霜、今晨的露、去年的月光
酿成不褪色的青斑
当第一缕阳光斜切过叶尖
所有关于漂泊的隐喻都有了归处——
就像这瓮中沉淀的光阴
正将菖蒲的倒影,熬成可传世的墨锭
叶脉间游动的光斑,是未被收录的《天问》注脚
旧木箱底的箬叶还保持着投江的弧度
叶脉间夹着1992年的端午邮编
某道折痕里渗出的水渍
在纸页背面显影出未寄出的信笺
字迹已褪成陶罐上的云雷纹
而邮戳墨迹正沿着纤维生长
渐渐凝成博物馆展柜里
那枚未被碳十四检测的青简
简上空白处,有新菖蒲正从裂纹里抽芽
井台边的石板刻着模糊的捣药痕
奶奶当年捶打艾草的木杵
还在墙角斜倚成北斗的形状
捣碎的叶浆曾染绿我的指甲
那些渗入石缝的汁液
在每年端阳都会苏醒
顺着苔痕爬上井栏
长成微型的楚辞碑林
每道绿意都是未被吟诵的《招魂》段落
当新糯米在竹筛里滚动如星子
我听见它们相互碰撞的声响
是郢都粮仓里失落的歌谣
水瓢舀起的月光中
浮沉着奶奶鬓角的银霜
她裹粽时指尖的褶皱
恰如苇叶边缘的细齿
咬开的每道纤维里
都藏着不肯沉水的诗行
暮色漫过门楣时,艾草在风里轻摆
叶尖滴落的不是露水
是两千年前未哭尽的泪
那些垂落的枝条正在编织
看不见的网,打捞着
每年今日都会浮出水面的记忆
而门环上悬挂的彩缕
在夕照里闪烁如青铜器的错金
每道丝线都系着
未被时光熔断的端午坐标
陶罐里的菖蒲又抽出新叶
在某个午夜我看见它的影子
爬上墙壁,长成简牍的形状
根须在水中舒展的纹路
恰是《离骚》未被标点的段落
当第一颗露珠从叶尖坠落
所有沉入江底的文字
都在这瓮清水中重新显影
凝成永不褪色的青痕
在时光的宣纸上,铺展成
没有尽头的长卷
作者简介:陈晓纯,女,本人就读于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是一名大一学生。作品《潮汕烟火绘新年,年味满途韵悠长》、《墨香逐星途》等多篇文章已在青年文学家公众号发表。
其他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