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见苍龙松
文/张 勇
春退夏追,山色褪去粉黛,换装青衣。满眼浓稠的绿意浸透层峦,浅绿,翠绿,墨绿……夹杂着棕红,粉白,浅黄,高低疏密,明暗错落,在蓝天白云下葳蕤着,像一幅幅美丽油画。
朋友吆喝,驾车闲游。上午九时许,出龟山隧道,过南秦水库,沿垭口处307省道西行,汝河两岸绿意盈动,生机一片。新村农舍有致,绿色铺染田畴;路间林木葱荫,藤蔓垂绦轻拂;河水涨势亦盛,清澈哗哗有声;遍植杂果上枝,青涩闪烁叶间;作物拨节蹭高,新绿交错如盖。快到杨钭老镇时,我说:“前面在拐几个弯,就是古松云寺,有没有兴趣顺路看看?”友说:“好啊!”“好!机会难得!”
进入寺院,一股松香里略带苦味的气息迎面而来,不时的充盈着耳鼻眼,在自然的呼吸里,仿佛是这古松为久受烟火红尘侵扰的脏腑提供一股灵动的飘逸。在看这棵屹立院中的古松,依然状如苍龙昂首,主干曲折蜿蜒,支干盘旋交织,松叶苍葱不凋,树冠如云似伞,遮盖整个古寺禅院。不到十根高不盈丈的水泥撑柱,如同古松的“手杖”,助力着干支向东北向平行伸展。树枝上缠绕绑扎的红色布条,同那树上苍郁的绿色,在阵阵轻风里,相映成趣,充满神意。
连声啧啧时,我一下子联想到明万历靖安王胤龙题写“天龙八景”之“虬柏蟠空”的景象:
老干孤标香叶浓,
阴森盘踞绿蒙茸。
天功蜿蜒多神异,
云雨空山丛化龙。
对于家乡的文物古迹和自然景点,我多少知道一些。十多年前,我主编的由陕西旅游出版社出版的陕西文物普系丛书《商州文物》中,对查明的境内476处地上地下移动和不可移动文化遗存均有详细的记载。其中,关于松云寺及其建筑布局,有这么一段文字:商州古松云寺,始建年代不祥。现存建筑为清光绪 十六 年(公元 1890 年)重修,由门楼、前殿、后殿和东西厢房组成,主体建筑坐南向北,砖木结构,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前殿为三架梁卷棚顶,面阔3间10.50米,进深6米。后殿面阔3间10.50米,进深6米,硬山五脊,五架梁。东西厢房6间为土木结构,灰板瓦覆面。现存“重建关帝庙”碑,沙石质,圆首,额题篆书“皇清”二字,边栏线刻龙纹和蔓草纹…… 院中有一棵千年古松,形如苍龙而得名。八十年代初,松云寺被公布为区级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后经规划、立项和逐步维修, 2014 年 6 月,被公布为省级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的松云寺匾额,为2010年春,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游寺时题写。
在我现有的信息量里,取古松命名的寺院不多,而因古松闻名的寺院景点却很多,常引得游人慕名前往,打卡观赏,敬香祈福。松云寺里生长的这棵独特形态的古松,类似的有天津蓟州的盘龙松、山西太原的蟠龙松、湖北通山的卧龙松、安徽黄山的盘龙松……以及一大串的古松。这棵古松之所以不寻常,不仅在于历千年而不衰,顽强生长,苍翠常在,而且还在于自然力量中,见证历史沧桑,承载故事传说。仅就文化的相传而言,寺院里有供奉关公的记述,有求子娘娘的典故,有旧时逛庙会看大戏的说法,有帝王与古松的传奇。尤其是西汉末年,王莽废汉称帝时撵杀皇族后裔刘秀,刘秀逃入商洛山中,躲在这棵松树上摘食松籽充饥,化险阻为夷途的故事,就在民间广为流传。后来刘秀称帝,后人因这棵古松形似浮云,状如苍龙而称之为“苍龙松”。
其实,天下古树名木种类很多,这得归功于大自然的恩赐,是十分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见证。据第二次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资料显示,全国现有古树名木共计508.19万株,其中,以古树群形式分布的有386.06万株,散生在广大城乡的有122.13万株。古松名松作为其中的一种,几乎在每一个地方,每一座名山,每一处寺院或盛地,都有棵把存在。松云寺的千年古松就是活的样本。时光的流逝,季候的变换,夏日的炎阳,冬天的霜霰,在古松的身上留下了坚强的痕迹。不管是春秋,还是冬夏,古松永远苍翠,凡见到过的人,都会不自觉地挺直了腰板。正如此,古松常常成为古今文人墨客书写描绘的对象。孔子不也说过:“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可见松树在人们心目中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
天地如逆旅,我辈皆行人。山水迢长,大地有绿,万物并秀,看世事,悟自然,也找自己。路过松云寺,又见苍龙松,停留时间很短,与其有关的话题,我只有这么多。因为,我们还要前往山峦深处的鸡冠岭……
【作者简介】张勇,笔名訥言,1964年生,热爱生活,喜欢悦读写作,大学文化。已有数百篇论文、散文、杂文随笔、报告文学等体裁文章在《陕西日报》《华商报》等省内外数十家报刊平台发表。有30多篇论文、散文、杂文随笔及获省级以上奖励作品入选《中国“八五”科技成果选(三卷)》《商洛文学·获奖卷(1978~2022)》等版本。出版文集《案牍筆谈》。《世界文学》签约作者。
参赛详情请点击以下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4053488.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