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20世纪中叶,六汪镇一带的乡村技艺大致有10多种。逄焕试、李春波先生对此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并写入了《大沟民俗风情录》一书(2007年青岛出版社出版)。大沟,是六汪镇的一个村庄。时光流转,当工业化浪潮漫过阡陌,那些乡村生活的老手艺,如今是否仍在某个巷口闪着微光?是随岁月沉淀为文化基因,还是在社会变迁中渐成绝响?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知道的乡村技艺,或讲述你与传统匠人的故事,让我们共同打捞即将消逝的乡村记忆。下面的文章选自《大沟民俗风情录》,致谢著作者!本栏编者插图。】
乡村工匠
20世纪中叶,这些民间匠人,既有本村的,也有外庄的,本村的也到外庄揽活,外庄的也到本村揽活,是庄户人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技术人才,颇受人们尊敬,用户当面一般称之为“师傅”或“老师儿”。
1.木匠
木匠,在农村是很重要的手艺人,谁家建房盖屋,都离不开木匠,都要请木匠打造梁檩、制作门窗。平时,木匠一般都在自己的工棚里打制家具。打制家具,工序比较复杂,需要先把木头外表的木疤用锛刨平;在圆木上用墨盒打上线,按需要的厚度用大锯解成木板;再用大锯将木板解成厚薄、长短、宽窄不一的材料,用刨子推平,通过铆和榫的结合,制作出格式各样的家具。制作的家具,主要有橱子、桌子、椅子、方凳、板凳、箱子、柜子,等等。木匠常用的工具很多,包括锯、铲、斧子、刨子、凿子、木尺、木锉、墨斗子,等等。木匠活比较适合个体劳作,除了拉大锯、解木板需要两个人操作之外,很多时候一个人就可以承揽木活。

2.铁匠
铁匠,是在村口街道经常见到的打制铁器的工匠。铁匠的劳作方式是团体性的,一般由三四个人组成一个铁匠班子,到各个村庄揽活,主要是打制刨地镢头和二齿钩子等。他们每到一个村庄,都要支起炉子,安上风箱,点燃煤炭,燃起熊熊烈火,把铁块放在炉膛里加温;安放一个三个腿的树墩,在树墩上面安放一个铁砧子。掌钳的人,左手拿着铁钳子,从炭火中把烧红了的铁块夹出来,放在砧子上,右手举起小锤子,向铁块砸去。另外两个大汉,抡起手中的大锤,跟随掌钳人的节奏,照着掌钳人敲打的位置砸去,一把小锤和两把大锤此起彼伏,发出“叮当当、叮当当”有节奏的响声,声音能传到一里开外。村上的人,一听到这种有节奏的打造声,就知道铁匠来了,纷纷拿出要打制的铁农具,送到铺子上。

3.窑匠
窑匠,又叫“泥瓦匠”,是农村建造房屋的主要工匠,几乎每个村庄都有那么几个当窑匠的。窑匠活,既是一个技术活,又是一个体力活。窑匠的水平高低,直接决定了房屋工程的建筑质量。在建筑施工时,窑匠先用直尺丈量出所要建筑的面积,用水平仪找平地面,用直角三角形的拐尺标出建筑物的角度,用粉线袋打上粉线作记,再让小工在石灰里掺上沙子,加上水和成沙灰,作砌墙的粘合剂。窑匠的工具比较简单,主要是:一把用来砸石头的铁锤,一把用来抹泥抹灰的瓦刀,一个馒板、一个掇板、一个嵌匙子,一个粉线布袋,一个拐尺,一个坠子。在施工过程中,窑匠中有一个为主的人,被称为“大师傅”,他在建房工程中担当着总指挥和总工程师的角色,他说一不二,一声吆喝,小工们都要迅速应答。他大喊一声“灰”,小工就立刻响亮地应答“有”,并迅速铲一锨沙灰,送到大师傅身边;大师傅大喊一声“泥”,小工就必须立刻脆快地应答“有”,并立刻铲一锨泥送到大师傅身边。

4.银匠
银匠是用银子制作头面首饰、装饰用品和银制器物的工匠。由于银子特别珍贵,所以,银匠对银制品的制作技术都非常保密,曾有“传媳不传女”之说。加工银制品,一般是在自己家中不为人知的情况下,往银子里加入一种催化原料,放在炉里加热熔化,然后把银液倒入模子里,冷却凝固以后,就形成了各种各样的银制器物。银匠为了自身的安全,一般是在自己家里坐等买主上门用银子兑换他制作的银制品。

5.机匠
机匠是织布的工匠。机匠织的,一是山绸,二是棉布。机匠的劳动场所主要是室内,织布机安在机房,机匠不用出门揽活,就会有人自动上门要求织布。谁提出织布要求早,他就先给谁家织。他给谁家织布,就由谁家把饭送到机房给他吃。机匠织的布,是按一机布(合4.5丈)计算工价,不足一机的,可以几户合伙织一机,名为“查机”。机匠织完一机,就在布边上打一个墨点作记号,织完后交由查机户按打墨的地方自行分割,各户都按织布多少把钱凑齐交给机匠。织布机是由机楼子(主机)、机架子(机床)、机盒子三大部分组成,可以任意拆卸和组装。

6.焊匠
焊匠是焊接断裂或有漏洞的金属器物的工匠。焊匠的劳动方式比较灵活自由,一个人用扁担挑着工具箱和风箱,走村串巷,或者到集市上去摆摊揽活儿。每到一处,就先喊“有焊筲、焊壶、焊家什的就快拿出来!”如不见有人光顾,就到别处再喊,直到揽上活了,他就支起一个三条腿的小铁皮炉子,在炉子上点燃几块木头,用风箱吹燃;再把金属器物上的裂痕或漏洞刮净去污,露出新茬,涂上适量的锅水;然后把铜烙铁放在炉子里烧红,粘上焊锡,点在襁水上,把漏洞补严。焊匠干完活以后,按焊补的面积大小收费,没有什么标准,基本上是他说多少就多少。如果送活的人家管他吃一顿饭,他做的活就不收费了。

7.炉匠
炉匠,又称锢镂子,是走村串巷给人们锔瓷器的工匠。他先用铜或铁,打制成中间扁平、两头带弯钉的锔子,按大小不同,分别装在工具箱的抽屉里,连同金刚钻、小锤子等,一并用颤悠悠的竹扁担挑着,一进庄就吆喝:“锔锅﹣-锔盆﹣-锔碟子!锔盆子、锔碗、锔大缸唠嗬﹣-”遇上活了,就放下担子,坐在街头胡同口,先在瓷器上钻眼儿,摁上合适的锔子,用小锤子轻轻敲打锔子,然后,用石灰泥儿把瓷器的裂缝处和锔子眼儿抹平,一个破瓷器就这样可以重新使用了。

8.箩匠
箩匠是制作新箩或者更换旧箩底的工匠。箩,主要是庄户人用来过滤面粉的工具。人们把生产的粮食,用石磨或石碾进行研磨后,再用箩进行过滤,滤下去的是面粉,滤不下去的就是麸皮。箩,大体分两种:一是粗箩,二是细箩。粗箩过滤的面粉是粗面,细箩过滤的面粉是细面。粗面和细面,是受箩底的网眼儿大小所决定的,网眼儿越小,箩出来的面粉越细,反之则越粗。箩匠制箩的过程,叫做“掌箩”。掌箩,要先把松软的椿木解成大约像韭菜叶那么厚的薄板,将薄薄的椿木板弯卷成直径八寸左右、高度十多厘米的箩圈;在箩圈的一头,蒙上一层网状的箩底,用窄而长的扁平木条,把网状的箩底挤在箩圈内侧,把箩底抻紧。这样,就可以用来箩面了。箩匠一般是挑着担子走街串巷,揽了活儿就在街头给人现场制作,或者在自己家里批量制作后,再挑到集市上出售。

9.席匠
席,是铺在炕上的家庭必备用品。席匠是编席的工匠。席匠的劳动工具比较简易,基本上就是两把编席刀、一块刮席的木板、一个保护手指的铁戒指。每年秋收结束后,席匠就用包袱裹着简易的编席工具,斜背在肩上,四处找活去了。到了某个村庄,就找个有闲房的人家住下来,谁送去的胡秸(高粱秆)早,他就先给谁家编;挨到谁家,就由谁家把饭送到席匠屋去吃。席匠编席是蹲在地上操作的,他先把胡秸竖着用刀一剖为二,然后把剖开的胡秸捆起来放到河水里浸泡;湿透以后捞出来,用短刀从胡秸上劈下席篾来;然后再把席篾放在垫板上,一手握着刀把,一只脚蹬着刀尖,另一只手拽着席篾从刀刃下抽出来,抽出的过程中,就把席篾的内穰刮下来了,剩下的外皮,用来编席。秋后至春节这段时间,是席匠最忙的季节。也有不少席匠自己在家设立作坊,大批量编席,然后卷成捆,运到集市上出售。

10.石匠
石匠是对开采石料、打造石器和修缮石磨的人的统称。有的石匠主要是到山上开采石料;有的石匠主要是打造石磨、石碾、石碓、石槽;有的石匠主要是修镩石磨。石匠的工具也很简单,主要是一把锤子、一枚钻子、一把砍石斧子。那些镩磨的石匠,只要有一把砍石斧子,基本上就可以入户揽活了。有的人家,石磨用久了,磨齿都被磨平了,研磨粮食的功效受到制约,这时就需要请石匠到家里来,用石斧把磨齿砍得清晰深刻一些,这个修复的过程叫做"镩磨"。石匠镩一盘磨要用半天时间,雇主不仅要付给他工钱,一般还要管他一顿饭。

11.戗磨的
戗磨,是一种技术,人们对从事戗磨技术的人,往往不称什么匠,而是叫他们“戗磨的”。戗磨的,有他独特的装备,就是走到哪里都扛着一根长条板凳。他们在板凳上捆绑着一块砂石(也叫磨石),挂着一个盛水的铁桶,再带上一把小铁锤和一把戗子,就可以走街串巷了,走几步就吆喝一声:“戗剪子来﹣﹣磨菜刀﹣-”村上的人听到戗磨的来了,就把用钝了的剪子和菜刀拿出来交给戗磨的。戗磨的就把长条板凳放在地上,两腿跨着板凳,坐在板凳的一头,把剪子或菜刀放在砂石上,蘸着水,戗磨起来,或者用钢制的"戗子"把锈了或者钝了的剪子戗出刃来,再用小铁锤把剪刀的中轴敲打几下,基本就完工了,戗磨的效果如何,以能剪断棉花绒为检测标准。一般在接活的时候,送活的人会先跟戗磨的把价钱讲好;完工之后,主人来取货的同时,会把工钱如数付给戗磨的。

12.挂掌的
为了增强骡、马、驴等大牲畜蹄子的耐磨度,人们就给这些大牲畜的每个蹄子都分别钉上铁掌。专门以给大牲畜钉掌为谋生手段的人,称之为“挂掌的”。挂掌的人提前用铁板打制一些U字形的铁掌,出门找活的时候,就盛在挎筐里,连同方凳、铁铲、刚刀、羊角锤等工具,用担杖一并挑着,下乡进村,服务到门。挂掌的时候,先把驴拴在树上,把方凳放在驴的身边,用手轻轻地拍着驴的小腿,跟驴子套上近乎。驴子的紧张情绪消除后,它会自动抬起小腿。这时,挂掌的师傅随即把驴子的蹄子放到方凳上,一手扶着蹄子,另一只手拿着羊角锤,先把快要磨透了的旧铁掌起下来,再用铁铲顶在胳膊窝上,用臂膀的力量,把蹄子切削平整。挑选一个与蹄子正好相配的U形铁掌,对准蹄子,用羊角锤斜着钉上四枚铁钉固定住,最后用刚刀把超出铁掌的蹄子边缘削齐,一只蹄子就上完了。然后再依此把其它三只蹄子都上完,才算是上了一付蹄子,牲口的主人才能付钱给挂掌的。



(本栏目编者日月星辰,男,生于1962年8月,山东省高密市阚家镇人,退休干部。曾任诸城市枳沟镇党委副书记、诸城市水利水产局副局长等职。参与编纂《诸城县教育志》,主持编纂《诸城市水利志》。著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纪实《传承之路》、史料性著作《六汪村庄》,参与编纂《六汪人物》。现任青岛西海岸新区六汪镇文学艺术联合会顾问、《六汪镇志》编辑、六汪乡村记忆丛书副总编辑。到孔夫子旧书网,走进“汪汪书苑”的店铺,全新书籍.....微信号xcjyg666,其中的几个字母,是“乡村记忆馆”每个字的首字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