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梨湾小米
秦国华
梨湾村东依霍山,西望汾水;相传唐宋时期,城郊的大户人家,因躲避敌寇而隐居山下,后有周边省份的灾民增入而形成山庄。最初因位于霍山峪口而名曰“峪前社”。村庄组成初期,荒郊野岭,野兽成群,山民开垦田地度日,不久后,北方的粟种传入。
古老的谷种为“小黄谷”,先是撒播,因其幼苗时与它的近亲“狗尾巴草”形同影合,极易苗草不分。后来,村民自制开沟器具,改撒播为沟播,以利于行间除草。
清新的山风带着湿润的森林气息,顺着山谷直下,碧绿的溪流欢快地在渠道跳跃。山坡下的黑沙土上,谷子轻盈地舞动着身姿,仿佛在舒心地向人们述说。是啊,这独特的气候,这清澈的山泉水,1100米的海拔上,又有极其大的昼夜温差。这一切成就了优质小米生产的天堂。
在古老的村落,没有检测手段,也没有销售渠道,秋收,村民只能尽情享受着小米的清香美味和丰收的喜悦,其次就是充饥而已。
隋末唐初,李世民随父南下反隋,途经韩信岭时天降大雨,被宋老生围困,后幸被霍山神营救,经歇马滩、马刨泉到杜庄休整。不巧,突围中有两名唐军士兵误入霍山谷地(今梨湾峪火龙庄),时已黄昏,二人无处可去,忽见一处烟火,便来了兴致。那烟火处住着上山挖药的梨湾村民李老汉,李老汉夜宿山洞,见有两个外乡生客,热情安慰了几句,就去为他们煮小米饭充饥。二人一边吃米饭,一边赞叹米饭品质。
次日一早,李老汉就引着二人出峪,回家背上仅有的二斗小米,一路打听寻找反隋队伍。约半个时辰,赶往杜庄村李部军帐下。军帐内人们感激这个诚实的峪前老农,更是赞叹这梨湾小米粥的美味。从此梨湾小米美名传遍城乡。
谷子,这个古老的禾本植物,其称谓由稷、粟、粱多种,品种也在不断提升,派生出许多个品牌,千百年来,梨湾村民已形成谷子的栽培饮食文化;“布谷鸟,鸣三天,背上谷种把牛牵”“谷拔一寸,胜过上粪”“处暑不露头,不如割倒去喂牛”等谚语,都是一代代谷农种植经验的结晶。农闲时节,人们又走家串户,细品各家小米的美味,逐步优选出梨湾谷子最佳种植板块。
清末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细粮紧缺,村民用米面滩制叫做“黄”的面食,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黄”与年馍共为春节必备之美食。
进入本世纪,随着小米合作社的组建,梨湾小米有了长足的发展。用各种各样的品牌包装后,梨湾小米成为馈赠亲友的最佳选择。并通过网络平台,销往国内部分省份。
梨湾村海拔高,土质含沙松软。有独特的森林气候,昼夜温差大,有利于谷子干物质的积累。充沛的雨量,又让谷子有良好的灌浆期。这一切,都具备了梨湾小米品质优良的先决条件,成为五谷之首,而让其千百年来经久不衰。
梨湾小米米质金黄,柔滑细腻,口味清香。含有丰富的淀粉、蛋白质、脂肪、粗纤维和多种矿物质。具有补肾,补脾胃,美容养颜及养心安神之功效。在当前产业调整的大背景下,谷子种植已成为梨湾村的一个产业链,助力乡村振兴事业!
作者简介:
秦国华,霍州市梨湾村村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