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一处无限旖旎的风光做港湾文/任泳儒(新疆哈密)
人生如梦初醒
滑落惆怅半世流离
寻觅寻觅涅磐重生
摇摇晃晃希翼明亮的双眸
夕阳的晚霞余晖中放光
多少思念的滋味
过往烟云中消逝踪影
抓不住一缕清风
吹散浮生若梦
敞开心扉心怀坦荡
砥砺前行老骥伏枥
鸿雁陪着渴望飞翔在远山边
月亮清辉照亮寂寥与黑暗
浑厚的苍星闪烁之光
溪水缠绵缱绻默然凝神
静默仁慈的草原
辽阔远方的梦想
擦干曾经失意的泪水
寻一处心灵深处
慰籍的栖息地疗伤
那一隅牧歌放马的草原之夜
看那碧水波纹中的涟漪艳霞
一对鸭影在沉寂的水面并肩同行
柔水爱抚疲惫的身影
夕阳如此无限美好
风光秀丽旖旎的存在
深情触摸温柔情意浓烈醉人浪漫
怎能放飞心里装满的故事回忆
携一曲红尘情缘中的音符
洗清心肺的沉落
安然阡陌漫漫
寻觅寻觅
将遮风挡雨的屋檐做港湾吧
停泊在风雨飘摇的屋檐下
看那溅起的水泡掀起一场浪花
潮起潮落风起云涌
不经意朝暮滑过多少时空
婆娑年轮的世界依然嶙峋
轮回千折百回的苍莽人生
半世坎坷已过消磨时光荏苒
放下与看淡就在胸意中徘徊彷徨
不再繁绕纠缠不清沉淀松动
徜徉在大自然里
微笑夕阳辉煌的光芒岁月
照耀乾坤无极浩瀚无垠的豪情万丈势不可挡
二0二五年六月四日於哈密
点评词
诗心漫步于苍茫天地间的精神皈依——任泳儒《寻一处无限旖旎的风光做港湾》赏析
点评词作者/柴永红
当代诗歌创作领域,新疆诗人任泳儒的作品始终以独特的地域气质与深沉的生命哲思引人注目。这首创作于2025年6月4日的《寻一处无限旖旎的风光做港湾》,犹如一幅用文字织就的西北风光图,现实与心灵的双重维度上展开叙事,既承载着个体生命的沧桑感悟,又蕴含着对精神家园的永恒追寻。全诗以"寻觅"为主线,通过意象的层叠堆砌与情感的螺旋式递进,构建起一个既具地域特色又富哲学意味的诗歌空间,展现出诗人在现代性语境下对生存状态的深刻反思。
一、生命意象的多维建构:在破碎中追寻完整
诗歌开篇以"人生如梦初醒"奠定了整体的哲思基调,"梦"与"醒"的二元对立构成了生命状态的基本框架。"滑落惆怅半世流离"中的"滑落"一词极具动感,仿佛将半生的漂泊具象化为可感知的物理运动,与"惆怅"形成触觉与情感的通感。这种对时间流逝的具象化表达,在第二节"多少思念的滋味/过往烟云中消逝踪影"中得到延续,"烟云"作为古典诗词中的经典意象,在此被赋予了现代性的解读——既是对消逝时光的隐喻,也是对虚妄人生的解构。
诗人对自然意象的运用充满象征意味。"夕阳的晚霞余晖""月亮清辉""浑厚的苍星"构成了一个从黄昏到夜晚的时间序列,暗合了生命从壮年到暮年的演进过程。"鸿雁陪着渴望飞翔在远山边"中的"鸿雁"既是传统诗词中"信使"的化身,在此语境下更成为精神渴望的载体,其"飞翔"的姿态与"远山"的空间距离形成张力,凸显出追寻过程的艰难与执着。"溪水缠绵缱绻默然凝神/静默仁慈的草原"则通过拟人化手法,赋予自然景物以宗教般的神性,使"草原"超越了地理概念,升华为精神原乡的象征。
值得注意的是诗中"水"的意象群:"碧水波纹中的涟漪艳霞""柔水爱抚疲惫的身影""溅起的水泡掀起一场浪花",水的流动性与包容性在此成为治愈创伤的隐喻。尤其是"一对鸭影在沉寂的水面并肩同行",通过动态的细节描写,在"沉寂"的背景下形成生命的鲜活对照,暗示着在历经沧桑后对情感陪伴的渴望。这些意象的交织运用,构建起一个从破碎到完整、从喧嚣到宁静的精神复归之路。
二、情感脉络的螺旋演进:从个体倾诉到宇宙观照
诗歌的情感表达呈现出明显的层次递进。前四节聚焦于个体生命的沧桑体验,"失意的泪水""浮生若梦"的慨叹充满了个人化的抒情特质。"擦干曾经失意的泪水/寻一处心灵深处/慰籍的栖息地疗伤"成为情感转折的关键节点,诗人开始从个人叙事转向对普遍精神家园的追寻,"牧歌放马的草原之夜"不再是具体的地理空间,而是升华为集体无意识中的精神港湾。
第五节"夕阳如此无限美好"的咏叹,实现了从写实到写意的跨越。"风光秀丽旖旎的存在"以看似直白的表述,实则蕴含着对存在主义哲学的诗意诠释——"存在"在此既是自然景观的客观呈现,也是生命价值的主观确认。"深情触摸温柔情意浓烈醉人浪漫"的密集修饰,将情感推向高潮,随后以"怎能放飞心里装满的故事回忆"的反问句式,形成情感的顿挫,犹如音乐中的休止符,为后续的哲思留白。
诗歌的后半部分进入宇宙维度的思考。"潮起潮落风起云涌""婆娑年轮的世界依然嶙峋"将个体的生命体验置于宏大的时空背景中,凸显出人类在自然法则面前的渺小与坚韧。"轮回千折百回的苍莽人生"的慨叹,融合了佛教轮回观与道家宇宙观,形成独特的生命哲学。最终以"微笑夕阳辉煌的光芒岁月/照耀乾坤无极浩瀚无垠的豪情"收束,完成了从"小我"到"大我"的超越,个体的精神港湾最终与宇宙精神合而为一,展现出"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境界。
三、地域文化的诗性书写:西北风骨与现代性的交融
作为新疆诗人,任泳儒的创作始终浸润着西北大地的文化基因。诗中"草原""远山""苍星""牧歌放马"等意象,构成了鲜明的地域符号系统。"那一隅牧歌放马的草原之夜"的描写,不仅是对现实场景的再现,更承载着游牧文明中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文化记忆。这种地域书写并非简单的风景描摹,而是通过"浑厚的苍星闪烁之光""辽阔远方的梦想"等表述,将地域特质升华为一种精神品格——苍凉而不失豪迈,孤寂中蕴含坚韧。
语言风格上,诗人巧妙融合了古典诗词的韵律美与现代诗歌的自由特质。"老骥伏枥""阡陌漫漫"等典故的化用,赋予文本以历史纵深感;而"怎能放飞心里装满的故事回忆"等口语化表达,则拉近了与当代读者的心理距离。全诗采用自由体形式,却在段落间暗藏内在节奏,如"寻觅寻觅"的重复咏叹,形成类似音乐复调的艺术效果,强化了"追寻"的主题。
值得关注的是诗人对"港湾"意象的现代性重构。传统语境中的"港湾"多指向家庭或情感的庇护所,而在此诗中,"无限旖旎的风光"超越了具体的物理空间,成为自然、艺术、哲学多重维度的精神复合体。"将遮风挡雨的屋檐做港湾吧"的表述,既保留了传统意象的温暖特质,又通过"屋檐下看那溅起的水泡掀起一场浪花"的细节,赋予其直面风雨的现代性品格,体现出在全球化语境下,地域文化对现代精神困境的独特回应。
四、哲学维度的深度开掘:存在主义视域下的精神突围
从存在主义哲学视角审视,这首诗可视为现代人精神突围的寓言。"半世流离""浮生若梦"的慨叹,折射出存在主义对生命偶然性与荒诞性的认知;而"寻觅涅磐重生""砥砺前行老骥伏枥"的表述,则展现出人类通过自由选择赋予生命意义的存在主义精神。"放下与看淡就在胸意中徘徊彷徨"的矛盾心理,恰是萨特所言"人是自己选择的总和"的诗意注脚。
诗中"风光"作为核心意象,兼具现象学与符号学的双重属性。从现象学角度看,"无限旖旎的风光"是诗人直观体验的呈现;从符号学角度看,它是精神超越的能指。这种双重属性使诗歌超越了个人抒情的范畴,成为对人类普遍精神诉求的哲学表达。"照耀乾坤无极浩瀚无垠的豪情"的结尾,以宇宙性的意象完成了对存在主义孤独困境的超越,暗示着通过与自然、宇宙的融合,人类得以实现精神的永恒归宿。
五、结语:诗性追寻中抵达永恒
任泳儒的《寻一处无限旖旎的风光做港湾》,以诗性的语言构建了一个超越地域与时代的精神坐标系。诗人在现实的沧桑与心灵的漂泊中,通过对自然意象的哲学化书写,为现代都市人提供了一幅重返精神原乡的地图。全诗以"寻觅"始,以"微笑"终,在历经生命的跌宕后,最终在"夕阳辉煌的光芒"中寻得和解与超越。这种从困惑到顿悟的情感轨迹,不仅是个体生命的精神史,更是人类在现代性浪潮中追寻意义的集体隐喻。
在这个物质丰盈而精神匮乏的时代,任泳儒的诗歌犹如一声来自西北旷野的呼唤,提醒我们:真正的港湾不在现实的此岸或彼岸,而在心灵与自然、历史、宇宙的对话之中。当我们学会用诗性的眼光凝视世界,每一处风光都可能成为照亮生命的精神灯塔,引领我们在苍茫天地间找到属于自己的永恒之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