湟源:千年湟水畔的历史华章
文/欢喜有约@乡泽暖心
在华夏大地的西北,青海湖之东,湟水河的源头,有一颗闪耀着历史光芒的明珠——湟源。它像一位穿越千年的智者,静静地伫立在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结合部,见证着岁月的流转、朝代的更迭、文化的交融,承载着厚重而灿烂的历史记忆。
湟源的历史,可追溯到遥远的远古时期。从考古发掘出的青铜时代遗存的卡约文化,以及湟水下游发现的“仰韶文化”来看,湟水流域与中原地区一样,拥有着悠久而辉煌的文明开端。这些古老的文化遗迹,犹如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珍珠,每一颗都闪烁着先民们智慧与勤劳的光芒。
卡约文化的陶器制作精美,纹饰独特,反映出当时人们已经掌握了较高的制陶技艺,并且有着独特的审美观念。而那些造型各异的青铜器,不仅是实用的工具和武器,更是当时社会生产力和工艺水平的见证。这些文物,无声地诉说着远古时期湟源大地上的生活场景:人们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种植庄稼、饲养家畜,在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中,创造着属于自己的文明。
仰韶文化的影响也在湟源留下了痕迹,这表明在远古时代,湟源地区就已经与中原地区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或许是通过贸易往来,或许是通过人口迁徙实现的。无论如何,它都为湟源日后成为多元文化交融的重镇奠定了基础。
秦汉时期,湟源的战略地位逐渐凸显。秦初,陇西郡实际控制着包括今湟源在内的青海东部地区,湟源成为中原王朝向西拓展的前沿阵地。
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临羌县的设立,让湟源正式纳入中原王朝的版图,归金城郡管辖。这一举措不仅加强了中央政府对湟源地区的统治,也促进了中原文化与当地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此时的湟源,作为军事要塞,肩负着保卫边疆、抵御外敌的重任。
西汉时期,为了巩固边防,汉朝在湟源地区修筑城堡、设置军事据点,大量的军队驻扎于此。这些军事设施犹如坚固的堡垒,守护着中原王朝的西大门。同时,军队的驻扎也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文化,促进了湟源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士兵们在闲暇之余,开垦荒地、种植粮食,使得湟源的农业得到了初步的发展。他们还与当地的少数民族进行交流,传播中原文化,增进了民族之间的了解和融合。
魏晋时期,湟源的归属虽历经变迁,但始终是各方势力争夺的焦点。曹魏政权设立西平郡,湟源复属临羌县地;西晋时,前凉、后凉、南凉等地方割据政权先后控制此地。频繁的政权更迭,带来了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使得湟源的文化更加多元。
到了隋唐时期,湟源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湟源作为丝绸南路的交通要隘,成为东西方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节点。唐开元二十二年(734年),湟源成为“茶马互市”的重要场所,中原的茶叶、丝绸等商品与吐蕃的马匹、皮毛等物资在这里进行交换,商贸活动日益频繁。
“茶马互市”的兴起,不仅促进了经济的繁荣,也加深了汉藏民族之间的联系和友谊。为了方便贸易往来,唐朝和吐蕃在赤岭(今日月山)立碑分界,从此,日月山成为中原通往牧区和西藏的要塞,有“日月山界限中外”之说,湟源也因此获得了“海藏咽喉”“海藏通衢”的美誉。
文成公主远嫁吐蕃的故事,更是为湟源的历史增添了一抹浪漫而动人的色彩。唐贞观十五年(641年),唐太宗派江夏王李道宗护送文成公主远嫁吐蕃松赞干布。文成公主途经湟源,她带来的中原文化和先进技术,如同一股春风,吹进了这片古老的土地,对吐蕃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她的和亲之举,不仅促进了唐蕃之间的和平与友好,也为湟源地区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搭建了桥梁。如今,在湟源,关于文成公主的传说依然广为流传,成为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宋元时期,湟源的历史继续书写着辉煌与变迁。南宋、西夏期间,湟源曾一度为金人和西夏所控制;元朝时,属元西宁州地。在这一时期,虽然政权更迭频繁,但湟源的商贸活动并未受到太大影响,反而在不同民族文化的交融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明朝洪武五年,西宁州改为西宁卫,湟源为西宁卫地。明朝政府加强了对湟源地区的管理和开发,修建了许多城堡和军事设施,进一步巩固了湟源的军事地位。同时,明朝还实行了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鼓励农业生产和商业贸易,湟源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清朝时期,湟源迎来了它的鼎盛时期。雍正五年(1727年),丹噶尔城(湟源县城)的修筑,为湟源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乾隆九年(1744年),经西宁道佥事杨应琚上奏,清政府特准“一切交易,俱在丹城,毫无他泄”,从此,湟源成为汉、土、回、藏、蒙及蒙准噶尔往来交易的重要场所,被誉为“小北京”。
丹噶尔古城的建筑风格融合了中原文化和藏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文化的元素,独具特色。古城内,街道纵横交错,商铺林立,各种商品琳琅满目。每逢集市,来自各地的商人汇聚于此,讨价还价声、吆喝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这里不仅有来自中原的丝绸、茶叶、瓷器等精美商品,还有来自牧区的马匹、牛羊、皮毛等特产。商业的繁荣,带动了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各种文化在这里相互碰撞、相互融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
道光年间,丹噶尔厅的设立,进一步提升了湟源的政治地位。作为西宁府的下属机构,丹噶尔厅负责管理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事务,为湟源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在这一时期,湟源的文化事业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出现了许多文人墨客,他们留下的诗词歌赋,成为湟源文化宝库中的珍贵财富。
近代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的变革,湟源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迁。民国二年,丹噶尔厅改为湟源县,这一名称的变化,标志着湟源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民国十八年,青海从甘肃省分出,成立青海省政府,湟源成为青海省辖县之一。
在这一时期,湟源的经济结构发生了一些变化。传统的农牧业依然占据着重要地位,但随着近代工业的兴起,湟源也开始出现了一些小型的工厂和作坊,如纺织厂、面粉厂等。这些新兴产业的出现,为湟源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交通条件的改善也促进了湟源与外界的联系,公路的修建使得货物的运输更加便捷,人员的往来也更加频繁。
1949年9月9日,湟源迎来了解放,从此翻开了历史的新篇章。新中国成立后,湟源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农业方面,通过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运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了极大提高,农业生产得到了迅速发展。工业方面,陆续建立了一批国有企业,涉及煤炭、电力、机械、化工等多个领域,湟源的工业体系逐渐形成。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也取得了显著成就,学校、医院、图书馆等公共设施不断完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湟源更是迎来了飞速发展的机遇。在经济建设方面,湟源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如旅游业、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等。丹噶尔古城、日月山等旅游景点的开发,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旅游业成为湟源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同时,湟源还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培育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品牌,如湟源陈醋、湟源马牙蚕豆等,农产品的附加值得到了提高,农民的收入也大幅增加。
在文化建设方面,湟源注重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湟源排灯、剪纸、曲艺等民间艺术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传承。湟源排灯更是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成为湟源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此外,湟源还积极开展文化活动,举办“花儿”会、朝山会、庙会等传统民俗活动,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湟源的历史文化,犹如一座丰富多彩的宝库,蕴含着独特的魅力。
从建筑风格来看,湟源融合了中原传统建筑与少数民族建筑的特点。丹噶尔古城内的建筑,既有飞檐斗拱、雕梁画栋的中式建筑,又有具有藏族特色的经幡、转经筒等元素。这种多元融合的建筑风格,不仅体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包容和借鉴,也展示了湟源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
宗教文化在湟源也有着深厚的底蕴。藏传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多种宗教在这里和谐共处。东科尔寺、城隍庙、清真寺等宗教场所,不仅是信徒们朝拜的圣地,也是不同宗教文化交流的平台。每年的宗教节日,如佛教的晒佛节、道教的庙会、伊斯兰教的开斋节等,都会吸引众多信徒和游客前来参加,场面十分壮观。这些宗教活动,不仅丰富了湟源的文化生活,也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团结和友谊。
民间艺术是湟源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湟源排灯造型精美、工艺精湛,每一盏排灯都蕴含着一个故事或一幅画面,是湟源人民智慧的结晶。剪纸艺术则以其细腻的线条和独特的造型,展现了湟源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此外,湟源的曲艺、羊皮绣等民间艺术也各具特色,深受人们的喜爱。
湟源的传统民俗活动丰富多彩,“花儿”会是当地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在“花儿”会上,歌手们用高亢激昂的歌声,唱出了对生活的赞美、对爱情的向往。朝山会、庙会等活动则充满了浓郁的宗教色彩和民俗风情,人们在这些活动中,祈求平安、丰收,传承着古老的文化传统。
回顾湟源的历史,我们感慨万千;展望未来,湟源充满了无限的希望。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湟源如何传承和发展自己的历史文化,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首先,要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丹噶尔古城、日月山等历史文化景点,是湟源的宝贵财富,要加大对它们的保护力度,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规划,确保这些文化遗产能够得到妥善的保护和传承。同时,要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培养更多的民间艺术人才,让湟源排灯、剪纸等民间艺术能够代代相传。
其次,要深入挖掘湟源历史文化的内涵,将其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打造具有湟源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通过开发文化旅游产品、举办文化旅游活动等方式,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湟源旅游,让他们在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感受湟源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此外,还要加强对湟源历史文化的研究和宣传。组织专家学者对湟源的历史文化进行深入研究,挖掘其中的价值和意义。同时,利用现代媒体和网络平台,加大对湟源历史文化的宣传力度,提高湟源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在未来的发展中,湟源将继续秉承着开放、包容的精神,在传承历史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让这颗“海藏咽喉”的明珠,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最后,为湟源献上一首赞歌:
《湟源之光》
湟水源头故事长,千年历史韵悠扬。
唐蕃古道通商处,丹噶尔韵绽华光。
日月山上传奇讲,民族交融情意长。
排灯璀璨迎盛世,湟源未来更辉煌。
作者简介
文/欢喜有约,青海乐都人。出生于80年代。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建造师、工程咨询师。曾在《河湟》、《柳湾》《税务学习》等文学杂志发表过作品,作歌词《纳顿之光·黄河谣》、《世界第一碗》、《梦飞扬》等。系乐都区作协会员,《都市头条》“欢喜有约”专栏。
文/乡泽暖心,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专家咨询委员,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中国乡村发展协会专家,青海师范大学法学与社会学学院实务导师,青海省税务学会副秘书长,企业法律顾问,经济师。发表散文在《河湟》杂志文章《土族儿女,笑靥如花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