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蜀山之五
—— 东坡书院
路边
说起东坡书院,人们可能会先想起儋州的东坡书院。被法国《世界报》推为古代十二位英雄的唯一中国人苏东坡一生坎坷,海南岛儋州是他晚年的贬地之一。但苏东坡到哪里都是以德以文深受人们喜爱和敬重,并留有大量遗迹供后人寻访参观,缅怀学习。儋州的东坡书院有头门、载酒堂、大殿,并有耳房围成一个四合院。头门上的横匾“东坡书院”是清代儋州举人张绩的墨宝,院内也有苏东坡铜像,载酒堂有杨万里、唐伯虎、郭沫若、田汉和邓拓等人的诗画碑。儋州的东坡书院先是被国务院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后来又与应天书院、嵩阳书院、岳麓书院、白鹿书院、石鼓书院、安定书院和鹅湖书院一起,成为中国邮票上的八大古书院之一。
相比起来,在蜀山东南方山脚下的东坡书院就显得有些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味道,这也许与宜兴人凡事不张扬的性格有关。早在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苏东坡贬任黄州团练副使移汝州团练副使其间,获旨恩准暂居宜兴,于是在五月份来到蜀山买田筑室,将三十余口的一大家人安置下来。前来聆听东坡教诲的文人,还开创了后来在此聚生讲学的风气。
相传这里还有个插曲,苏东坡是个贬官,薪水不高,所以这个室筑得很简陋,称东坡草堂。十余年后,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苏东坡从海南岛回来,东借西凑花五百缗铜钱买下了一座像样点的宅院。某日月下散步,闻有村妇哭泣,一问才知村妇不孝儿将百年祖宅卖了,以致居无好屋而伤心哭泣。再细问祖宅,正是朋友邵民瞻为自己寻下的那所。于是当场寻其子来焚券还屋,其子说钱已用去大半,东坡说不用还了,把老娘接回去好好孝顺吧。蜀山人都说这样的好官听都没听说过,五百缗不是小数,是五百个一千文铜钱,它大约等于今天概念上的五十万元人民币。
买宅不成,东坡借居常州,不想当年七月竟抱病作古,子孙扶柩入豫,东坡草堂荒废。元代蜀山人将东坡草堂修复,称为东坡祠堂,以寄托对东坡的追思,后成为金陵保宁寺别墅。明代弘治年间,朝廷工部侍郎、蜀山向南十里的周墓村人沈晖,在御史彭礼、王宪、常州知府连盛、宜兴知县王鍭和地方乡绅等的资助下,捐地三十亩,并将祠堂扩建为书院,每月朔、望,聚集全县学子学习,邀请名流学者演讲。清初时,一度以陶甃筑围墙一百二十丈,并拥有田地四百余亩。清咸丰年间,书院毁于兵灾。同治三年,宜兴东南二十四姓大族开始集资重建东坡书院。光绪八年扩建,光绪十七年基本建成。
新书院四进七开间,外有头门,门额“东坡学校”是清代侍郎唐文治手笔。进门为甬道,两侧有花草树木,尽头仿孔庙修有小桥泮水。过桥为第一进正屋,上有曾国藩幕僚高心夔所书“东坡书院”匾额。第二进为主体建筑,仅三间飨堂就可容三四百人。上方匾额“东坡买田处”为清代宜兴籍吏部侍郎周家楣所书,其客堂匾额“湖山拱秀”出自浙江巡抚任筱园手笔。步石阶而上,便是第三进讲堂和似蜀堂,第四进因是山麓开出来的基地,又上了一层,有楼房七间,后失火烧毁,民国时复建。新建后的书院每月由知县亲临考核生员,二十四姓推举代表轮流管理,成为当时宜兴经费最富裕,制度最完善,名气最响亮的书院。直至后来县府认为北路人每每渡氿而来雨雪天有所不便而在西氿边创办了东坡书院分校才略有降温。这里的经费富裕,无疑也是有着蜀山陶瓷业大力支撑的。
东坡书院成为正规学校是在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为了培养自家人,二十四大姓把没有考取秀才的童生送来这里学习,其他人当然无缘。第一届招了三十六人,分正科、预科两班,正科毕业政府承认为秀才学历。该届十三岁年龄最小并被列为正科的潘序伦后来说,师生全寄宿,功课除了《四书》《五经》《史记》等古典文学外,还有英文、日文、数学、中外史地和体操音乐等,老师称教席,月薪二十四元大洋,两位外语老师三十元大洋,而当时大米每石只卖两元多。
光绪三十二年,在“废科举,兴学堂”的维新浪潮中,东坡书院改名为东坡高等小学堂。民国时,先后改名为县立第六高等小学,蜀山镇中心国民小学。革命家葛琴、戏曲家阿甲、中科院士吴浩清就是从这里走出去的。1949年后,东坡书院改为蜀山小学,“文革”期间叫红阳小学。1982年,红阳小学复名东坡小学后,政府开始对书院保护修缮。记得当时出任副校长并主要负责修缮工作的是唐川弘,他还在镇文化站鲍建南陪同下找笔者借阅过有关资料呢。1989年,东坡小学整体搬出。2002年,政府和社会筹资五百余万,对东坡书院进行了历时两年的整体大修,并终于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有喜好宜兴紫砂的可联系我。宜兴江南市场紫砂屋 陈女士 电话:13812223137)

作者简介:
路边,实名朱再平,江苏宜兴人,1959年生。20世纪80年代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学历。喜好文字,著作有小说集《陶女》、散文集《烟雨龙窑》、音韵集《现代汉语通用韵纂》。主编本有《悠悠岭下》《周济诗词集》《周济遗集》《宜兴武术》《阳羡风物》等。现为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