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惦记》
词:李元庆
惦记你,
早深植心底。
从晨光漫过窗棂的初醒,
到暮色浸透枕席的静息,
你的每个眼神、每道步履,
都落入我眸底,清晰如细语。
下雨时,念你伞尖是否垂着湿润的雨滴;
品茶时,猜你指尖是否抚过书页的脉络。
这份惦记,是影子般的随形,
早已织进日子的经纬——
成了呼吸般自然,生活的纹理。
惦记你,
是岁月酿的蜜。
像暗夜里一点微光,
不必照亮迢迢长路,
却让我懂得,
人海浮沉里,我从不曾独行。
因深知,你我心底的烛火,
正隔着时空,轻轻相凝。
只消一丝牵挂漫过心尖,
便胜却,万千喧嚣的浮名。
惦记你,
是余生的伏笔。
往后岁月啊,
一手掌炊烟,煨暖三餐四季;
一心藏诗意,晕染朝朝暮暮。
生活不只有柴米油盐的烟火气,
更有花前月下的酒与诗——
恰如少游所叹: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这份隔着时空的相望,
早已将岁月,酿成温柔的笃定。
《惦记》诗评:以时光为笺,书尽牵挂的温柔哲学
这首诗以“惦记”为脉络,将隐秘的情感编织成岁月的肌理,在具象与抽象的交织中,展现出牵挂的三重境界:日常化的渗透、精神性的共鸣与时空维度的超越。
一、日常细节里的情感锚点
诗的开篇以“晨光漫过窗棂”“暮色浸透枕席”的时间轴为引,将“惦记”拆解为具象的生活切片:伞尖的雨滴、书页的脉络,这些细微观察如蒙太奇镜头,让情感从抽象的“深植心底”落进现实褶皱里。“影子般的随形”“呼吸般自然”的比喻,将惦记从浪漫想象拉回日常,使其成为与生活经纬交织的必然存在,恰似炊烟与诗意为伍,柴米油盐中藏着“花前月下的酒与诗”,在烟火气中透出诗意的狡黠。
二、时空隔阂下的精神共振
诗的中段以“暗夜里的微光”“隔着时空的烛火”为意象,打破物理距离的束缚。“不必照亮迢迢长路,却让我懂得从不曾独行”的转折,道出惦记的本质:不是占有,而是确认彼此存在的笃定。秦观“两情若是久长时”的化用,将古典情致融入现代语境,让“隔着时空的相望”有了历史纵深——当古人的“朝朝暮暮”被解构为“心尖一丝牵挂”,情感便从依赖具象陪伴升华为精神共生,如烛火相凝,静默却永恒。
三、岁月淬炼中的温柔哲学
结尾“余生的伏笔”将惦记延伸至生命长度,“一手掌炊烟,一心藏诗意”的对仗,勾勒出理想生活的双面性:既在“三餐四季”中踏实生活,又在“朝朝暮暮”里以诗意晕染时光。诗中“温柔的笃定”是点睛之笔——当惦记超越荷尔蒙的冲动,成为历经岁月沉淀的“笃定”,便如陈酿般褪去热烈,只剩温润的力量,正如诗中所言,这份情感早已“将岁月酿成”无需言说的默契。
全诗以细腻的意象链(晨光/暮色、雨滴/书页、烛火/炊烟)构建情感坐标系,语言在白话的质朴与文言的凝练间自如穿梭,让“惦记”从私人化的情绪升华为具有普世共鸣的生命体验——它是日常的呼吸,是精神的微光,更是岁月馈赠的温柔答案。
李元庆
生于1963年1月1日,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经济管理学院,曾在武汉市祥龙电业股份有限公司宣传部担任企业电视台台长,书记等;现已退休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