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笔下生花,还是要做挺拔的树
湘潭
六月七日,天气炎热。我路过考场外的林荫道,看见密密麻麻人群,站在校门口外。这群家长踌躇于校门之外,有的面色凝重,有的则强作欢颜,向那校内考场内张望。考场内,莘莘学子们正伏案疾书,笔尖与纸张摩擦,沙沙作响,想必是在笔下生花了。
笔下生花,向来是极好的祝词。每逢大考,家长亲友莫不以此语相赠,希望考生文思泉涌,考出意想不到好成绩。如有神助。然而细想起来,这生花二字,却颇有些蹊跷。花自然是美的,但生在笔下,便是另一种思想境界,前景宽阔而又神圣。
记得小时候,我也曾参加此类考试。那时的作文题目,大多是最难忘的一件事,或我的理想之类。同窗们为了生花,往往编造些离奇情节:或是雨中送伞,或是拾金不昧,更有甚者,竟写出与歹徒搏斗的壮举来。究其原因,不过是平常生活实在平淡,若不添些有色枝叶,又何能生出花来呢!而阅卷者似乎也颇有此好,凡情节曲折、辞藻华丽者,必得高分。于是笔下生花便成了笔下撒谎的代名词。
今日考生,恐亦难免此弊。试题虽变,而人心未易。他们自小被灌输好作文的标准,知道如何去做答,何处该点题,何处该升华。一支支笔在纸上开出千篇一律的花来,看似绚烂,实则无香无味。我曾见过一些满分作文集,里面的文字精致得像塑料花,每一瓣都摆在恰当的位置,却总让人觉得少了些什么。
考场外的家长们仍在等待。一位母亲对我说:只求孩子正常发挥就好。这话听来平常,却使我悚然。原来我们已将正常发挥视为一种奢求,而将超常发挥当作常态来期待了。孩子们背负着这般期待走进考场,如何能不绞尽脑汁地让笔下生花吗。
铃声响了,第一场考试结束。学生们纷纷走出考场,面色各异。有人喜形于色,想必是生出了好花有人则神情恍惚,大约是花未生成。我忽见一少年独坐道旁石凳,展开试卷细看,旋即撕得粉碎。纸屑如败花飘落,他踩了几脚,径自去了。
想来,这笔下生花的祝语,未必不是一种代名词。花终会谢,而树却要一直长下去。我们何不祝他们成为一棵树呢。根系扎实,枝叶舒展,经得起风雨。即使不开花,也有其挺拔之处。
但这样的话,终究无人愿听。

【作者简介】湘潭,本名刘秀华。国企退休职工,诗歌爱好者。聊城作家协会会员。茌平区作协会员。诗文作品见于在《聊城文艺》【山石榴原创文学】【诗生活】【环球国际世界华文日记特刊】【鲁西诗人】【茌平文苑】等报刊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