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向端生的文章和诗词
◎红榜作家 谷忠瑛(白族)
我和向端生老师认识始于三十多年前,那时的他已经是誉满鹤峰的大作家,而我还只是一名为生活所迫的愤青,后来我们在文稿评审、作协会议,《美在民间》的撰写过程中逐渐熟识起来而且成为文学上的至交好友。
老师却不因为我初入文学见识浅陋,经常把他发表的文章、诗歌转发给我,让我成了他贴近的粉丝。这些转发的私信,让我大饱眼福,受益匪浅。我对向端生老师佩服有加。
在此,我用吃了豹子胆的勇气和肤浅的理解,对老师的律诗、文章作如下浅评,只为让向端生老师走进大家的视野。
向端生,土家族,网名桃花山人,笔名旦戈尔、聃声。鹤峰县人。当过知青、技术员、宣传员;教过书,修过志,当过秘书、县文联主席、县作协主席等。
1983年开始文学创作,在全国各种报刊杂志发表诗歌50多首;散文、杂文、小说等200余篇。处女作散文《三里荒之路》。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散文集《表妹赠我烟荷包》《文化在田野》等,白山出版社中短篇小说集《婚变》。主编报告文学集《鹤峰创业之星》《美在民间》《攻坚》等,主编文史资料《容美土司史料文丛》《容美土司简介》《五里春秋》《多彩中营》《战神故里邬阳关》等。

一
端生老师他每做一篇文章,每谈一个题目,在取材上常常是锐意穷搜、旁征博引,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选用题材,绝不只是“吊书袋”。加之他文思活泼,想象驰骋,故能使读者一新耳目,眼界大开,既增长了了解本地山水文化与厚重历史的见识,又获得了“愉快和休息”。
如老师的《叩访云梦山之印象》、《溇源烽火——三十五章》、《溇源纪游——三十章》等等,
他还非常善于在文章中嵌入本地乡土语言描写的精彩片段,“你这个日牯子,苕得象头死猪”寥寥数句就勾勒出一幅引人遐想的生动画面,使文章摇曳多姿,顿然生色。
端生老师还擅长于在关键的地方极为精炼而又恰到好处地抒发感情。《溇源烽火》文中,抒发了鹤峰在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和英勇顽强的鹤峰人民,对贺龙、贺英、陈子杰、徐锡如、徐焕然等人的描写、栩栩如生,对在革命斗争中牺牲的英烈,更是声泪俱下,正气磅礴,表现了很强烈的民族情感和艺术感染力。
在文章的形式上,运用了接近口语的白话,在艺术表现方面,如描写人物、环境和对话也有新的发展。在结构上有几种特点;首先是在正文之前有诗词或故事组成的“入话”,它与正文有着相似或相反意义上的联系;其次是往往在对于人物和事件进行细致的描写时用韵文来写景状物,起一定的渲染烘托,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三是用诗或词作结尾,带有箴规或劝诫的意思。
无庸讳言,向端生老师的语言很有功底,他的文笔熟练自如,炉火纯青,并非我这种粗文拙笔之人能达到的。又因为原版较长,我也不便在这短文里过多展现。
他的文章看起来象是想起一点儿写一点儿,其实完全不是,是在朴素之中显出优美,在通脱之中造出意境,正是他文学语言的特色,他谙熟古文,长于小说创作,这自然大大有助于他文学语言上的修养。

二
向端生老师是一位创作力非常旺盛的作家,他辛勤地写作了大半生,直到现在,还是“无诗三日却堪忧”,因此他又是鹤峰县作品特别丰富的一位诗人,集中存诗几百首或更多一些,还不包括散失的作品或自己在电脑上删汰的作品。
老师在写的巨量诗作中,始终贯注在作品中的鲜明特色:依恋故乡,家国情怀。这个特色在他退休后,表现得尤其十年前他就把写好的部分诗文用微信私发给我,直到现在也没有间断过,如《鹤峰茅坝山歌》《铸我强国梦》《溇源纪游》等等。
在掌握各种诗歌体裁方面,也富有功力,无能是古体、律诗、绝句都有佳作,尤其是七律写得又多又好,我现就随便选一首他的律诗:
七律
端午怀古
蒲剑悬门角黍香,
龙舟竟渡又端阳。
楚江犹带孤臣恨,
湘水长吟正则殇。
艾虎簪冠驱瘴疠,
朱丝缠臂避灾殃。
怀沙千古存遗韵,
一卷离骚一断肠。
1、全诗紧扣主题,意象典型:围绕“端午”与“怀古”两大核心。开篇即以“蒲剑”“角黍”(粽子)、“龙舟竟渡”等最代表性的端午节俗意象,生动描绘了节日的氛围,画面感强,代入感深,不仅点明时令,更自然地引向节日背后历史人物的追思。
2、情感深沉,怀古伤今:颔联“楚江犹带孤臣泪,湘江长吟正则殇”是全诗的情感核心爆发点。“孤臣泪”、“正则殇”:直指屈原(正则为屈原的别名),用“孤臣”突出其忠贞与孤独,“殇”字则点明其悲剧结局,情感沉痛。“犹带”、“长吟”赋予楚江、湘水以永恒的记忆和情感,仿佛千载之下,江水仍在为屈原哭泣。
3、民俗寄意,内涵升华:颈联“艾虎簪冠驱瘴疠,朱丝缠臂避灾殃”这种非单纯描写习俗,实则暗喻屈原精神如同艾草朱丝,其高洁忠贞,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是驱散世间污浊的精神力量。向端生老师用这种民俗描写超越了表象,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和精神内涵。
4、用典精当,底蕴深厚:“怀沙”直接引用屈原的绝命之作“怀沙”,代指其以身殉国的壮烈行为,“离骚”,象征屈原不朽的文学成就和崇高的精神世界;“正则”:巧妙运用了屈原的别名,避免了“屈原”二字直白重复,体现了用典的典雅。这些典故的运用精准,凝练,极大的丰富了诗歌的历史文化和情感深度。
5、结构严谨,收束有力:“怀沙千古存遗韵,一卷离骚一断肠”是情感的深华与总结。这既是对屈原悲剧命运深切感伤,也是对其精神感召力的强烈共鸣。此句余韵悠长,令人回味无穷。
6、对仗工稳,韵律和谐:作为七律,中间两联(颔联、颈联)对仗工整(楚江对湘水;犹带对长吟;孤臣泪对正则殇;艾虎对朱丝;簪冠对缠臂;驱瘴疠对避灾殃),符合格律要求。全诗押平声“阳”韵(香、阳、殇、殃、肠),音韵流畅,郎朗上口。
向端生老师的这首《端午怀古》,成功地将端午节的民俗场景与对屈原的深沉追思完美结合,它不仅仅是一首应景之作,更是一曲对忠魂的颂歌与挽曲,堪称一首怀古佳作,情感真挚浓烈,极具艺术感染力。
(2025年6月8日写于鱼山乔家村)

谷忠瑛鹤峰人,退休教师,白族作家,发表过散文多篇和山村教育的电影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