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的信差(文学性科幻短篇)
一一试写2025年笫二卷高考作文
文/李春新(四川)
凌晨三点,我在实验室的培养皿前打了个寒颤。全息屏幕上漂浮着刚破译的梦境波形,像极了敦煌壁画里飞天的飘带。三天前,那个患渐冻症的女孩在睡前说想看看雪,此刻培养皿中的蓝色荧光正模拟着她梦境里的雪花,每一片都折射出神经突触的微光。
一、琥珀里的蝴蝶
人类第一次成功捕捉梦境是在2045年。当神经科学家把志愿者的梦境转化为可视化图像时,所有人都被震撼了——那些在睡眠中绽放的潜意识,比最瑰丽的超现实主义画作还要璀璨。有人梦见自己化作蓝鲸遨游马里亚纳海沟,有人在梦中与已故的亲人重逢,更多人则在重复着白天未完成的执念,像齿轮卡在时光的裂缝里。
我们的"造梦工坊"成立于2048年,初衷是为临终患者完成未竟的心愿。记得第一个客户是位失明的老摄影师,他颤抖着握住我的手说:"我想再看看喀纳斯的秋景,那里的白桦林在阳光下会变成金色的河流。"我们从他侄女的记忆里提取了相关片段,通过神经耦合技术将梦境封装成晶莹的球体。当老人在睡梦中"看见"那片金黄时,监测仪显示他的多巴胺水平达到了十年峰值。
梦境档案库里最特别的藏品,是一盒标着"1997.6.30"的蓝色光粒。那是一位香港警察的退休礼物,里面封存着他二十岁时在维港值勤的梦。他说那天晚上下着细雨,维多利亚港的灯火在雨幕中碎成千万颗星星,而他胸前的警徽比任何星辰都要明亮。这样的梦境琥珀,如今正以每天三百例的速度增长,成为这个数字化时代最温暖的精神存档。
二、候鸟的迁徙路线
今年春分,我们收到了来自山区小学的求助信。信里夹着一张皱巴巴的蜡笔画,画着戴着围巾的小女孩和会飞的校车。校长在视频里哽咽着说,这里的孩子大多没见过雪,有个女孩连续一周在作文里写"想把梦送给在城里打工的妈妈"。
于是我们启动了"梦境邮差"计划。志愿者们带着便携式造梦仪走进高原、海岛、边陲小镇,收集孩子们的梦境:有想变成蒲公英去看大海的,有希望爷爷的咳嗽能被星星治好的,还有个男孩梦见自己长出翅膀,带着全村的羊飞越雪山。我们把这些纯净的梦境进行脱敏处理,通过量子通道传输到城市的"梦境共享站",让忙碌的父母们能在午休时戴上头盔,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上个月在成都的共享站,我目睹了一场特殊的重逢。一位外卖员戴着设备睡着了,嘴角还沾着方便面的汤汁。在他的梦境里,七岁的女儿正举着满分试卷向他跑来,身后跟着那只会飞的校车。监测屏显示,他的REM睡眠周期比平时延长了47分钟,手指在睡梦中轻轻拂过虚拟女儿的头发,像触碰易碎的泡沫。
三、星图里的暗物质
当然,梦境技术也面临着伦理争议。曾有富豪出价千万,想买走一位数学家关于黎曼猜想的梦境碎片;还有网络公司试图批量生产"成功学梦境",宣称能让人在睡梦中掌握外语和编程。我们坚决拒绝了所有商业合作,在实验室的墙上刻下但丁的诗句:"意志若是自由的,天堂也无法约束。"
真正让我思考梦境本质的,是那个总在凌晨四点来实验室的程序员。他每次都带着同一顶褪色的棒球帽,说要寻找妻子车祸前最后一个梦境。我们花了三个月解析那些支离破碎的脑电波,最终在混沌的波形里发现了一片宁静的海滩——年轻的妻子穿着白裙,在夕阳下向他挥手,掌心托着一只受伤的海鸥。当他看到这段影像时,沉默了很久才说:"这是我们第一次约会的地方,她总说海鸥的叫声像在唱歌。"
现在,那片海滩的梦境被封装在实验室的角落,像一颗永不熄灭的星。它让我明白,梦境从来不是可以交易的商品,而是人类灵魂的暗物质,承载着语言无法抵达的情感重量。当我们把一个孩子关于雪的梦,送给千里之外的母亲;把一位老人关于故乡的梦,送给漂泊的游子,我们其实是在编织一张看不见的网,让那些孤独的灵魂知道:在这个浩瀚的宇宙里,总有人和你做着相似的梦。
窗外,黎明的第一缕光爬上培养皿。我看着那些闪烁的梦境颗粒,突然想起敦煌壁画里的飞天。她们衣袂飘飘,手中捧着的不正是人类最古老的梦想吗?千年之后,我们依然在做着同样的事——把心中的光,轻轻放进别人的梦里。
作者简介:

李春新,大学文化,退伍老兵,公安退休。《天府洔人》编委,四川词协会员,现任某大院党支部书记。先后在《达州晚报》,巜当代文学家》,《天府作家》等发表了多篇作品。
